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中GPR17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7-07-01 09:06
本文关键词: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中GPR17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由头外伤导致的以脑白质轴索的弥漫性受损为特征的一种脑损伤。其损伤机制多认为是由于受伤时头颅在加减速作用下使脑内的各组织之间出现剪切力而造成的。DAI主要累及脑的中轴和附近结构,包括大脑半球、小脑、胼胝体以及脑干等部位,其病理学改变主要是脑白质广泛的变性和损伤,轴索肿胀和轴索收缩球的出现是其光镜下的表现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较差。对于DAI的治疗和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是神经学科的一项难点和重点。 GPR17是一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处于P2Y和cysLTs受体家族中介位置的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它可以特定被尿嘧啶核苷酸(UDP、UDP-葡萄糖和UDP-半乳糖)和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LTD4和LTC4)受体家族双重激活。GPR17主要分布在脑、肾脏、心脏等器官,在脑内,GPR17主要分布在白质、灰质、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及胼胝体等部位。已有研究结果表明,GPR17在脊髓损伤、髓鞘损伤或变性、脑缺血性损伤以及调节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分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不同时间发生着不同程度的病理和微环境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GPR17的作用可能存在交集。 本实验通过液压冲击的方法建立大鼠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的神经元和轴索髓鞘的病理变化,以及GPR17在这些时间中的表达变化。以探究GPR17的表达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进展和修复程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和意义,从而对这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损伤组。损伤组又分为液压冲击后1h、3h、12h、24h、72h、7d共六个时相组,每组5只大鼠,进行实验及观察。 所有损伤组的大鼠均用液压冲击装置冲击颅骨冠状缝和顶枕缝之间,矢状线正上方部位的硬膜的方法来制作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模型。冲击压力为中度1.6atm。空白对照组不给于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切开头皮,磨开骨窗后,不予以液压冲击。损伤组给予液压冲击处理后,记录损伤时间备用。 进行特殊染色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各组大鼠,均给予全身灌注固定后取脑。然后置于4%中性甲醛固定液中,4℃冰箱冷藏存放备用。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检测的各组大鼠,在到达规定时间点后,给予深度麻醉后直接断头取脑,去掉硬膜和小脑,置于冻存管中液氮速冻保存备用。 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Gless嗜银染色观察DAI后不同时间的病理变化。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检测分别检测GPR17的蛋白和mRNA在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并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法,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空白对照组HE染色中神经细胞形状正常规则,结构完整清晰。镜下观察普遍均匀而致密,也没有异常细胞类型的出现和增生。尼氏染色中可见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细胞质内有蓝紫色的小颗粒状,均匀致密的尼氏小体。Gless嗜银染色可见在胼胝体中和其附近的轴索排列较整齐。假手术组出现了少许的神经元水肿,空泡变性和少量的小胶质细胞浸润,而轴索排列也有少许的紊乱。损伤后急性期的1h和3h组的HE染色中神经元水肿和空泡变性现象增多,小胶质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多,出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而且尼氏小体也逐渐的崩解减少,轴索断裂紊乱现象也增多,出现了轴索肿胀和轴索收缩球。12h和24h组上述损伤进一步加重,出现大量的神经元变性坏死,小胶质细胞数量大幅增多。尼氏小体的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轴索的断裂和紊乱也更加的严重。72h和7d组虽然仍然有损伤性的现象,但已经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期改变。HE染色中细胞结构和形态逐步恢复,神经元的变性、水肿和坏死现象逐渐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尼氏小体数目逐渐的增多,轴索的排列和结构逐渐变得整齐和正常。 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通过计算视野内荧光染色的荧光强度来代表GPR17的表达强度。假手术组、1h组、3h组、12h组GPR17的表达强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12h时降至最低水平。24h组较12h组相比表达强度有所回升,之后在72h和7d组持续升高,7d时达到最高水平。各组的GPR17表达强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 3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检测结果:假设空白对照组的GPR17表达倍数值为1,那么假手术组GPR17的表达量与其相比有所下降。1h组和3h组的表达量亦低于空白对照组,但接近于假手术组。12h组的表达量为最低水平。24h组的表达量与12h组相比有所升高,但仍低于空白对照组。72h和7d组的表达量逐渐升高,7d时达到最高。各组GPR17mRNA的表达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 结论: 1本实验通过液压冲击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原理科学,可重复性好,可用于DAI的基础性实验研究。 2在DAI发生后的不同时间点,随着病理学的改变,,GPR17的表达呈现明显的先降低后升高的动态性变化。提示其与DAI的进展和恢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GPR17 弥漫性轴索损伤 P2Y受体 cysLTs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1.1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2
- 材料与方法12-19
- 结果19-22
- 附图22-33
- 附表33-34
- 讨论34-38
- 结论38
- 参考文献38-43
- 综述 GPR17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43-55
- 参考文献49-55
- 致谢55-56
- 个人简历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毛凤霞;陈惠金;;GPR17调控脑白质损伤后内在修复潜能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2年03期
2 黎会;谭源福;;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0年01期
3 刘晓斌;宋锦宁;;脑弥漫性轴索损伤[J];医学综述;2006年12期
4 李力仙,王天佑,钟震宇;自由落体和液压致大鼠脑损伤的对比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9年05期
5 张永亮,吴梅与,廖志刚;机械性闭合颅脑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现状[J];法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连友;大鼠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的立体定向控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中GPR17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5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50529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