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蛋白18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角蛋白18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角蛋白18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摘要】:目的:研究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并被确诊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0例,根据肝衰竭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匹配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检测其血清K18(M30、M65)片段含量,分析不同组间M30、M65、M30/M65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再选取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0例(含上述40例患者),随访3个月,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同样测定其M30、M65值,并收集相关实验室资料,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其180天内生存曲线,并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相应Logistic回归模型(LRM)。选取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1例,测定其M30、M65值,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算LRM值,验证LRM模型诊断价值。结果: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分析结果示WBC、PLT、ALB、TBIL、ALT、AST、Na+、PTA、M30、M65及M30/M65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120例肝衰竭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40例,死亡率33.3%。将120例患者血清M30/M65比值与MELD评分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示M30/M65曲线下面积为0.871,MELD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668,两者P值均小于0.05,通过z检验,结果z=3.011,P0.001,两个指标的诊断价值具有显著性差异。年龄、HE、上消化道出血、DBIL、M30/M6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构建的模型LRM=0.061×年龄+0.69×HE+4.11×上消化道出血+3.201×ln(DBIL)-3.875×ln(M30/M65)-24.248。计算51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LRM值和MELD评分,并随访3个月。LRM模型AUC 0.889,MELD评分AUC 0.858。两者进行统计学分析,z=0.417,P0.5,两者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K18(M30、M65)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M30/M65比值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构建的包含M30/M65的LRM模型对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角蛋白18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R575.3
【目录】:
- 符号说明3-5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言9-12
- 研究对象和方法12-16
- 1.研究对象12-13
- 2.材料与方法13-16
- 2.1 实验主要仪器及器材13
- 2.2 实验主要试剂13
- 2.3 实验方法13-15
- 2.3.1 采集患者血样13
- 2.3.2 分离血清样本13
- 2.3.3 分装血清13
- 2.3.4 血清角蛋白K18-M30测定13-14
- 2.3.5 血清角蛋白K18-M65测定14-15
- 2.3.6 生化指标及凝血功能测定15
- 2.3.7 肝衰患者预后评估15
- 2.4 统计学方法15-16
- 结果16-24
- 讨论24-29
- 结论2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9
- 附录29-30
- 参考文献30-33
- 致谢33-34
- 综述34-42
- 参考文献39-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鱼康康;李宁;施光峰;;在争议中迈步向前: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J];肝脏;2014年03期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8项定义[J];现代医院;2008年05期
3 朱爱红;丁苇;;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14期
4 蒋伟;谌宁生;;谌宁生教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年06期
5 张晶;;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热点[J];山东医药;2011年16期
6 刘明;邓国宏;谭顺;刘洪利;孙小雯;谭文婷;毛青;;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常规预警指标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7 刘芳蓉;叶永安;;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治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8 刘晓燕;陈婧;王晓霞;胡瑾华;;3233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年05期
9 李广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刘明;张绪清;毛青;;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概念及预警模型[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姝;兰英华;姜立胜;李用国;;核苷类似物应用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及预后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胡瑾华;刘晓燕;王慧芬;陈菊梅;;1977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分析[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鲁文;王立坤;陈辉;李汛;龚作炯;;丙酮酸乙酯对实验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A];全国第4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刘倩;李媛;白佳;许婷;赵雪琪;郝友华;丁红晖;朱帆;赵西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NK细胞频率与功能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王鲁文;王立坤;陈辉;李汛;龚作炯;;丙酮酸乙酯对实验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谭善忠;张e,
本文编号:516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51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