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
本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出血
【摘要】:研究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出现心脏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研究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CCU收治AMI共3475例,其中STEMI患者2638例,回顾性分析因STEMI作为第一诊断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心脏破裂者53例。将患者分为心脏破裂组和非心脏破裂组。总结并分析心脏破裂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 1. STEMI患者共2638例,有53例患者发生心脏破裂,其中游离壁破裂32例,室间隔穿孔18例,乳头肌断裂3例。18例发生在发病24h内,29例在发病2-7天,6例在发病1周后。53例STEMI并发心脏破裂患者平均年龄为(74.0±8.4)岁;其中男性21例,平均年龄(71.5±9.6)岁;女性32例,平均年龄(76.0±7.2)岁。50例为首发STEMI,3例既往曾有心肌梗死病史。 2.心脏破裂组患者年龄高于非心脏破裂组[(74.0+8.4)对(69.0±8.0)岁,P0.001]。女性心脏破裂发生率高于男性(P0.001)。心脏破裂组患者体重指数低于非心脏破裂组患者,差异显著[23.44(22.29,24.84)对25.59(23.14,27.24) kg/m2, P<0.001]。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脑卒中史、吸烟史及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心脏破裂组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34例,占64.1%(34/53),其中游离壁破裂22例[64.7%(22/34)],室间隔穿孔12例[35.3%(12/34)];下壁心肌梗死18例,占34.0%(18/53),其中游离壁破裂9例[50.0%(9/18)],室间隔穿孔6例[33.3%(6/18)],乳头肌断裂3例[16.7%(3/18)];侧、后壁心肌梗死1例[1.9%(1/53)],为游离壁破裂。 4.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病变支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5.临床资料比较:①心脏破裂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长于非心脏破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比较,就诊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心脏破裂组梗死后反复心绞痛的发生率高于非心脏破裂组(66.0%对5.2%,P0.05)。④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两组比较,cTnI峰值、入院血红蛋白及中心粒细胞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⑥心脏破裂组白细胞计数高于非心脏破裂组[(12.94±3.7)对(11.34±3.4)*109/L,P0.001]。⑦心脏破裂组患者就诊时的Scr水平高于非心脏破裂组[71.0(57.0,96.5)对66.0(56.3,73.0)umol/L, P<0.001]。⑧两组比较,血浆BNP浓度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⑨心脏破裂组的室壁瘤的发生率高于非心脏破裂组(49.1%对9.0%,P0.05)。 6.心功能按照Killip分级比较,两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7.心脏破裂组的急诊溶栓比例高于非心脏破裂组(13.2%对4.7%),心脏破裂组急诊PCI比例低于非心脏破裂组(30.2%对42.5%),心脏破裂组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高于非心脏破裂组(56.7%对52.8%),且两组患者早期再灌注方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8.两组患者在二联、三联及四联抗栓比例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使用硝酸酯类、ACEI或者ARB以及他汀类药物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破裂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低于非心脏破裂组(50.9%对84.4%,P0.05),心脏破裂组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率高于非心脏破裂组(9.4%对2.8%,P0.05)。 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关联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1.179,95%CI:1.051~1.323)、女性(OR=0.251,95%CI:0.107~0.587)、心肌梗死后反复心绞痛(OR=15.540,95%CI:5.411~44.634)、室壁瘤(OR=6.250,95%CI:2.531~15.432)、低体重指数(OR=0.667,95%CI:0.460~0.967)及高水平肌酐(OR=1.17,95%CI:1.173~2.513)是STEMI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 10.根据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分,心脏破裂组患者高危出血比例高于非心脏破裂组(81.1%对50.5%,P0.001)。研究结论: 1.AMI患者心脏破裂并不多见[1.5%(53/3475)],多为游离壁破裂[0.9%(32/3475)]。心脏破裂多发生于发病后1周内[88.7%(47/53)],女性、高龄、前壁心肌梗死更容易出现心脏破裂。 2. STEMI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增高、女性、心肌梗死后反复心绞痛、室壁瘤、低体重指数和就诊时高水平Scr。 3. STEMI发生心脏破裂的风险与出血风险相关。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出血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42.2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略语/符号说明12-14
- 前言14-17
- 研究现状、成果14-16
- 研究目的、方法16-17
- 1.1 对象和方法17-21
- 1.1.1 研究对象17-18
- 1.1.2 治疗方法18-19
- 1.1.3 观察指标19-20
- 1.1.4 检测方法20
- 1.1.5 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20-21
- 1.1.6 统计学方法21
- 1.2 结果21-29
- 1.2.1 心脏破裂的发病特点21-22
- 1.2.2 基础特征比较22-23
- 1.2.3 梗死部位比较23-24
- 1.2.4 冠脉造影结果比较24
- 1.2.5 临床资料比较24-26
- 1.2.6 心功能情况比较26
- 1.2.7 再灌注治疗比较26
- 1.2.8 药物治疗比较26-27
- 1.2.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27-28
- 1.2.10 心脏破裂与出血风险的关系28-29
- 1.3 讨论29-38
- 1.3.1 AMI后心脏破裂的现状29-30
- 1.3.2 AMI后心脏破裂发生的时间30
- 1.3.3 AMI后心脏破裂的分型30-31
- 1.3.4 AMI后心脏破裂的诱因31
- 1.3.5 AMI后心脏破裂发生的危险因素31-38
- 1.3.6 AMI后心脏破裂与出血风险的关系38
- 1.4 小结38-39
- 结论39-40
- 局限性40-41
- 参考文献41-47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7-48
- 综述48-64
- 综述参考文献58-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莹;滕中华;曹世平;周桂芳;刘俭;申健;刘峰;赵元平;廖禹林;宾建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及再灌注治疗对其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年13期
2 段留法;张丽萍;范利;叶平;王辅林;郑延松;;老年心肌梗死伴与不伴心脏破裂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年10期
3 王俊;钟勇;江时森;;贫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9期
4 熊岗;曾秋棠;;心肌梗死后并发室壁瘤的血管病变特点[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5期
5 杨生平;李银萍;赵文丽;;急性心梗合并心脏破裂的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3年02期
6 罗北捷,王晓虹,王秋霜,张许文;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脏破裂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05期
7 黄德嘉;陈茂;;冠心病猝死的预防[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年01期
8 胡越成,王林,周长钰,李广平,蔡金荣,丛洪良,张承宗,黄体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八例分析[J];天津医药;2005年11期
9 于萍;刘学波;;直接介入干预时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诊治策略[J];上海医学;2012年03期
10 徐琳;崔亮;刘佳梅;葛永贵;王红石;于丽平;杨新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脏破裂的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586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58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