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双相障碍住院患者药物使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本文关键词:2014年度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双相障碍住院患者药物使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要】:背景双相障碍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进展性精神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发展成为精神残疾。因此双相障碍的治疗一直是精神医学领域关注的重点,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各国分别出版了相关的双相障碍诊断治疗手册,我国也于2015年修订出版了《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对双相障碍的治疗进行了规范,其中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方式。但临床治疗药物实际应用情况、药物治疗方式程序是否符合《指南》要求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院2014年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用药情况统计汇总分析,了解临床双相障碍药物治疗实际现状。目的了解我院双相障碍住院患者药物使用现状,结合《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分析临床用药合理性,为规范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入、出院诊断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接受精神药物治疗的827例患者。使用修订的药物使用调查表,通过病历调查,汇总治疗药物使用情况。结合《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药物治疗推荐建议,分析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及合理性。结果1.2014年度我院10076例住院患者中,符合调查标准的有827例,其中男513例(62.0%),女314例(38.0%);入院诊断躁狂相635例(76.8%),抑郁相192例(23.2%);76例(9.18%)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了MECT的治疗;323例(39.1%)患者入院时在接受药物治疗。2.治疗药物以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为主,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频率(入院87.3%出院92.0%)高于心境稳定剂的使用频率(79.6%89.5%)。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前两位是喹硫平和奥氮平,心境稳定剂使用频率前两位是丙戊酸盐和锂盐,抗抑郁药的使用频率较低(18.6%17.0%),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频率出院时显著低于入院时(37.2%vs 54.5%,X~2=49.790,P=0.000),辅助性药物的使用频率出院时显著高于入院时(66.1%vs 5.2%,X~2=669.272,P=0.000)。3.入、出院分别有774例(93.6%)和792例(95.8%)患者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以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为主,且出院时显著高于入院时(76.5%vs67.1%,X~2=18.177,P=0.000)。4.首次或多次住院、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或抑郁相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均以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为主。5.入院诊断双相躁狂发作635例患者中,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入院时有1例,出院时有11例,差异显著(0.2%vs1.7%,X~2=8.431,P=0.004);入院诊断双相抑郁发作192例患者中,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比例出院时显著低于入院时(67.7%vs79.7%,X~2=7.107,P=0.008),但仍显较高;使用苯二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入院时躁狂相与抑郁相存明显差异(51.0%vs 66.1%,X~2=13.597,P=0.008),出院时差异更加显著(29.9%vs61.5%,X~2=62.734,P=0.000)。6.入院诊断双相抑郁发作的192例患者中,出院诊断为躁狂相或混合发作的有34例,转相率17.7%。其中104例使用有心境稳定剂的患者中有12例出现转相,而单用抗抑郁剂或抗抑郁剂联合苯二氮?类药物治疗的40例患者中有11例转相,两种治疗方式转相率有统计学意义(11.5%vs 27.5%,X~2=5.484,P=0.019)结论我院临床实践中,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以联合用药为主,入院急性期和出院巩固期药物使用情况有所不同。治疗方式以心境稳定剂联用抗精神病药为主、核心使用心境稳定剂、喹硫平和奥氮平的高频率使用等方面基本符合《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的推荐用药原则;同时在双相抑郁的治疗、抗抑郁药的使用和苯二氮?类药物的长期联用等方面,与指南推荐还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规范。
【关键词】:双相障碍 心境稳定剂 抗精神病药 联合用药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3
- 1 对象与方法13-14
- 2 结果14-29
- 3 讨论29-37
- 4 结论37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37-39
- 参考文献39-43
- 综述:双相障碍药物治疗进展43-56
- 参考文献51-56
- 附录56-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8-59
- 致谢59-60
- 个人简介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昊;;双相障碍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6期
2 刘玉平;郑洪波;肖爱祥;李侠才;刘恩益;;双相障碍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24期
3 周云飞;刘铁榜;;双相障碍临床特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年01期
4 王晓萍;王宗琴;;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5 黄楠;陆峥;;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0年03期
6 倪红;邓钧;;43例双相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年21期
7 王晓萍;王宗琴;白雪光;;为什么青少年双相障碍容易误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8 洪武;方贻儒;;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1期
9 胡莺燕;方贻儒;;双相障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1期
10 ;脑部扫描可诊断双相障碍[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天梅;舒良;于欣;马崔;王高华;白培深;刘协和;纪丽萍;师建国;陈宪生;梅其一;栗克清;张鸿燕;马弘;;中国十省市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况调查[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白燕;;双相障碍新进展[A];玉溪市第四届精神科学术年会暨心身疾病综合治疗研讨会讲义汇编[C];2010年
3 钮富荣;钱敏才;;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治疗[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吴廷娟;关念红;;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相关因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汪作为;李则挚;王凌霄;吴志国;苑成梅;洪武;禹顺英;方贻儒;;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治疗前后微小RNA206基因表达水平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汪作为;李则挚;林治光;吴志国;苑成梅;洪武;李春波;方贻儒;;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李则挚;汪作为;禹顺英;张晨;易正辉;方贻儒;;双相障碍外周血白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蒋泽宇;李水洪;刘文滔;肖,
本文编号:1064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06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