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临床效应评价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临床效应评价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卒中后焦虑 疏肝理气 清热化瘀法 临床疗效 BDNF
【摘要】:1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治疗脑卒中后焦虑(Post-stroke anxiety,PS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在治疗卒中后焦虑方面的作用机制。2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80例PSA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治疗组(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和对照组(帕罗西汀治疗)各4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后4周后及治疗8周后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量表、匹斯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以及自制中医卒中后焦虑证候等级评分量表进行评分,评价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治疗卒中后焦虑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治疗前、治疗后水平的变化。3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HAMA评分、NIHSS评分、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BI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上升,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HAMA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呈现出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后、4周后、8周后NIHSS评分、BI评分、PSQI评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8周后治疗组PSA患者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联合抗焦虑药物较单用抗焦虑药物治疗PSA患者起效快,疗效好,可明显改善HAMA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可减少单用西药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PSA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有关。
【关键词】:卒中后焦虑 疏肝理气 清热化瘀法 临床疗效 BDNF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R749.7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2
- 前言12-14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14-29
- 1 中医对脑卒中后焦虑的研究进展14-20
- 1.1 病名的研究14
-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14-16
- 1.3 辨证论治16-19
- 1.4 针灸疗法19-20
-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焦虑的研究进展20-29
- 2.1 病因病机20-24
- 2.2 现代医学治疗24-29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9-50
- 1 研究对象29
- 1.1 病例来源29
- 2 选择标准29-31
- 2.1 西医诊断标准29
- 2.2 Hamilton焦虑量表29
-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9-30
- 2.4 纳入标准30
- 2.5 排除标准30
- 2.6 退出标准30-31
- 2.7 剔除标准31
- 2.8 安全性评价31
- 3 研究方案31-32
- 3.1 收集病例31
- 3.2 治疗方案31-32
- 3.3 测定血清BDNF实验方法32
- 4 观察指标32-33
- 4.1 安全性指标观察32
- 4.2 疗效性指标观察32-33
- 5 统计学分析33
- 6 结果33-41
- 7 讨论41-49
- 7.1 临床疗效分析41-42
- 7.2 临床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42-43
- 7.3 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的来源与方药分析43-47
- 7.4 对照组西药帕罗西汀的选择依据47-48
- 7.5 血清BDNF的选择依据48-49
- 8 小结49-50
- 结论50-51
- 问题及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9
- 综述59-69
- 参考文献67-69
- 附表69-77
- 个人简介77-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明;邓海成;陈杏仪;李冠;;收敛化瘀法治疗痔385例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08年04期
2 王建忠;;化瘀法治疗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6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3 倪静;王缨;;和肝化瘀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概述[J];江苏中医药;2012年06期
4 王和贞;;祛痰化瘀法治疗眩晕反复发作67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07期
5 潘红斌;清热化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J];中国医药学报;2000年03期
6 甘伟佳,何恢健;健脾祛痰化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J];光明中医;2004年04期
7 王贻芳;;补虚、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脏病的经验[J];中国卫生产业;2011年31期
8 李兴让,刘菊惠;解毒化瘀法治疗颅内肿瘤[J];四川中医;1989年02期
9 柏燕羽;何森;崔高攀;孟帝;陈寒;彭青和;;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10 陈子胜;张宏亮;;解毒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46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彩琴;刘丽梅;;祛痰化瘀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邓剑青;王运律;胡琦;刘敏;张红玉;;补精化瘀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张琼英;涂志红;涂福音;;清热化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98例疗效观察[A];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屠庆年;万宝俊;;温阳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便秘的疗效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向前;黄屏;;温阳化瘀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蔡子鸿;许得宁;;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许明霞;吕锐萍;李琦;;李琦教授清热化瘀法治疗狼疮肾炎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8年
8 唐丽;许保华;郑卫平;;益气化瘀法治疗46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换届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董晓琳;程雪;严琴;查安生;;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熊明芳;韩裕斌;胡佳;王莉平;谢慧群;徐云;徐珊珊;项风梅;杨卫星;;软坚化瘀法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的临床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德武;化瘀法治疗血瘀证应分寒热[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兴霞;益气化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周蕾;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临床效应评价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孙艳华;清浊化瘀法治疗瘀浊阻络型慢性前列腺炎60例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王秋烨;疏肝理气、清热化瘀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应评价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谢雅贞;清热化瘀法治疗“宫环出血”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志文;清热凉血化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热夹瘀型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涂志芳;扶阳祛痰化瘀法治疗代谢综合征血糖异常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张立;滋阴补气化瘀法治疗放射性肺炎(气阴两虚夹瘀型)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许绍芳;健脾益肾、祛痰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杜若晨;益气化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75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075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