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发育性协调障碍 学龄前儿童 儿童成套运动评估工具 干预
【摘要】:目的:通过江苏省大样本现况调查,制定学龄前阶段的本土化儿童运动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Chinese edition, MABC-C)常模及评分标准。按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ease,4th edition-revised, DSM-IV-TR)中,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诊断标准,调查学龄前儿童DCD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城区学龄前儿童运动发育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on Motor Development for Pre-school Urban Children, FESMDPU),调查学龄前儿童DCD与家庭运动环境的关联性;制定学龄前儿童DCD干预方案,评估干预效果。方法:1.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原则,2012年1月,根据江苏省的地区分布,在苏南的吴江、昆山,苏中的扬州,苏北的淮安、盐城5个城市设立合作中心。各市自行抽取5所幼儿园,按性别按年龄随机抽取研究对象,采用MABC-C测试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按照卫生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制定学龄前儿童的MABC-C常模和评分标准。2.采用MABC-C、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问卷(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 DCDQ)、学龄前韦氏智力测试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 WPPSI)、儿童一般情况问卷调查,按照DSM-IV-TR诊断标准,获得学龄前儿童DCD流行病学资料,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良妊娠结局及环境因素与DCD的关联性。3.采用FESMDP,调查学龄前儿童家庭运动环境情况,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运动环境与DCD、手灵巧度、目标抓握、动静态平衡的关联性。4.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Control Study)方法,分析儿童早期大运动里程碑发育与学龄前儿童DCD的关联性。5.结合DCD儿童的运动发育特征和家庭环境特点,制定干预方案并实施,引入广义估计方程模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干预措施对DCD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干预效果。结果:1.本土化儿童运动成套评估工具的常模建立1.1 抽取5个城市25所公立幼儿园8137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苏南地区2976名,苏中地区1521名,苏北地区3640名,6名儿童因身体原因中途退出后,共8131名儿童完成MABC-C测试。1.2 根据儿童运动发育特点,将样本人群划分为6个年龄组,分别为3岁~,3.5岁~,4岁~,4.5岁~,5岁~,6岁~。按照卫生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按百分位数分别计算原始分,然后转换为1-19分的标准分,分别对应0.1-99.9百分位,得到平均分为10分,标准差为3分的标准分。采用相同的方法得到手灵巧度、目标抓握、动静态平衡三个分量表及MABC-C总分的标准分。1.3 根据MABC-C总得分情况和评判标准,制定“红绿灯”评估系统,63分及以下提示运动协调能力异常,标记为红色;64-71分,包括71分提示运动协调能力可疑异常,标记为黄色;71分以上则提示运动协调能力正常,标记为绿色。2.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流行病学调查2.1 7894名儿童中共356名诊断为DCD,患病率为4.5%。其中,男孩249名,女孩107名,男女比例2.3:1。小年龄组(3岁~、4岁~组)儿童的DCD患病率(5.4%),显著高于大年龄组(5岁~、6岁~组)儿童的患病率(3.8%),其X2=11.137,p=0.001。男孩DCD患病率(5.7%)显著高于女孩(3.1%),其X2=30.179,p0.001。苏中地区儿童DCD患病率(5.5%)高于苏南地区(4.6%)、苏北地区(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890,p0.05)。结果提示,DCD高发于小年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但未见地区差异。2.2 DCD的患病率中,早产儿(6.9%)显著高于足月儿(4.4%),其XZ=6.223,p=0.013;低出生体重儿(8.0%)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4.4%),其X2=6.449,p=0.011。不同母亲、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家庭结构的儿童,DCD患病率均无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7.192,1.521,3.898,p均0.05。独生子女家庭儿童的DCD患病率为4.8%,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儿童的DCD患病率(3.5%),X2=4.668,p0.05。2.3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排除混杂因素后,早产、低出生体重与DCD无显著相关(p=0.057,0.107),但独生子女家庭与DCD却显著相关(OR=1.359, 95%CI=1.021-1.810, p=0.036).3.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与家庭运动环境3.1 在DCD组儿童中,户外运动环境、大运动玩具、精细运动玩具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儿童,U分别为125380.500,131806.500,123529.500,p均0.01。室内运动环境得分,两组儿童相比差异无显著性(U=149310.000,p=0.230)。不良养育方式家庭的儿童DCD患病率(5.6%)显著高于良好养育方式家庭的儿童(3.5%),其X2=6.324,p=0.012。3.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儿童年龄、性别、早产、出生体重、孩子数等相关因素后,户外运动环境与DCD显著相关(0R=0.787, 95%CI=0.699-0.887);大运动玩具与DCD显著相关(0R=0.833,95%CI=0.738-0.940);室内运动环境、精细运动玩具、家庭养育方式与DCD无显著关联性(p分别为0.080,0.608,0.249)。3.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混杂因素后,手灵巧度与精细运动玩具显著相关(0R=0.892,95%CI=0.810-0.983)。目标抓握能力与户外运动环境显著相关(0R=0.852,95%CI=0.759-0.955);与室内运动环境显著相关(0R=1.269, 95%CI=1.070-1.504)。动静态平衡与户外运动环境显著相关(0R=0.864, 95%CI=0.767-0.974)。4.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与早期大运动发育4.1 独立坐、独立爬的正常组、可疑组、落后组间DCD患病率,无显著差异(X2分别为3.566,3.356,p均0.05)。独立走的落后组DCD患病率(9.8%)显著高于可疑组(4.9%)和正常组(3.2%),其X2=25.422,p0.001。4.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混杂因素后,独立坐、独立爬的发育与学龄前儿童DCD无显著相关(p分别为0.700,0.708)。独立走的发育落后与学龄前儿童DCD显著相关(0R=2.911,95%CI=1.733-4.889),可疑落后与学龄前儿童DCD无显著相关(OR=1.515,95%CI=0.987-2.328, p=0.058)。4.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混杂因素后,独立坐、独立爬的发育与学龄前儿童的手灵巧度、目标抓握、动静态平衡均无显著相关(p均0.05)。但独立走的发育落后与学龄前儿童的手灵巧度显著相关(0R=2.264, 95%CI=1.426-3.595),与目标抓握能力显著相关(OR=1.786,95%CI=1.084-2.943);与动静态平衡能力显著相关(OR=1.716,95%CI=1.024-2.875)。5.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干预及效果评价5.1干预组儿童干预前、后MABC-C测试得分,除手灵巧度得分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外(t=0.287,p=0.774),MABC-C得分干预后(58.17±6.13)显著高于干预前(55.06±7.24), 目标抓握得分干预后(12.93±3.40)显著高于干预前(11.83±3.27),动静态平衡得分干预后(28.21±5.51)也显著高于干预前(26.41±6.60),t分别为2.967,2.106,2.256,p均0.05。5.2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干预及其它混杂因素,3个月后MABC-C复测得分较第1次测试得分显著提高了1.308个单位(p0.001);干预后,控制基础分和时间效应及其它混杂因素,干预组的MABC-C得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680个单位(p0.001);干预后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了1.802个单位(p0.001)。结果提示,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存在自然生长现象,干预后,干预组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显著提高。5.3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干预及其它因素,3个月后与第1次得分相比,手灵巧度得分、动静态平衡得分无显著提高(p分别为0.859,0.053),目标抓握得分则显著提高了0.731个单位(p=0.004);干预后,控制基础分和时间效应以及其它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手灵巧度、目标抓握得分无显著提高(p分别为0.491,0.160),动静态平衡得分显著提高了1.212个单位(p=0.008);干预组在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手灵巧度得分、目标抓握得分亦无显著提高(p分别为0.348,0.269),动静态平衡得分则显著提高了1.451个单位(p=0.004)。结果提示,目标抓握能力存在自然生长现象,经干预后,儿童的动静态平衡能力显著提高。结论:1.本课题研究了本土化的第一阶段儿童成套运动评估工具(MABC-C),制定了评估常模和评分标准,建立“红绿灯”评估系统,可在儿童保健、心理和教育等学科中,评估学龄前儿童的发育性协调障碍。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资料的学龄前儿童DCD患病率为4.5%,与国际报道相近。学龄前儿童DCD患病率与儿童年龄、性别相关,但未见地区差异。独生子女家庭是DCD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3.家庭户外运动环境、大运动玩具的缺乏与学龄前儿童DCD显著相关。4.独立走的月龄晚于15个月与学龄前儿童DCD密切相关。5.干预训练可改善学龄前DCD儿童的动静态平衡能力,使整体运动协调能力得到改善。
【关键词】:发育性协调障碍 学龄前儿童 儿童成套运动评估工具 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94
【目录】:
- 中文摘要5-10
- Abstract10-17
- 前言17-27
- 研究背景18-25
- 研究目标25-26
- 研究意义26-27
- 第一部分 发育性协调障碍研究工具常模的建立27-45
- 研究对象与方法27-30
- 结果30-42
- 讨论42-44
- 总结44-45
- 第二部分 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流行病学调查45-58
- 研究对象与方法45-48
- 结果48-54
- 讨论54-57
- 总结57-58
- 第三部分 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与家庭运动环境58-67
- 研究对象与方法58-59
- 结果59-63
- 讨论63-66
- 总结66-67
- 第四部分 学龄前发育性协调障碍与早期大运动发育67-77
- 研究对象与方法67-69
- 结果69-74
- 讨论74-76
- 总结76-77
- 第五部分 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干预及效果评价77-88
- 研究对象与方法77-78
- 结果78-84
- 讨论84-87
- 总结87-88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88-89
- 参考文献89-97
- 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诊疗方案97-99
- 综述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发病机制及干预进展99-107
- 参考文献103-107
- 附件一107-113
- 附件二113-115
- 附件三115-121
-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表121-122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122-124
- 致谢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红,章依文,金星明,沈晓明;2~3岁儿童发育性不流利调查报告[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2期
2 陈博昌,李玉婵,杨杰,徐蕴岚,杜隽,王志刚,蔡海青,吴守义;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诊断[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3 刘丹;周晓东;赵黎;韩增辉;于铭;赵亮;;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诊断[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9期
4 金华;柯晓燕;曾美惠;邹冰;杭跃跃;张宁;;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年11期
5 陈丽;;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5期
6 李娜;;超声测量髂臼软骨厚度及评价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09期
7 李琳;赵虹;王风梅;梁香丽;;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干预及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年05期
8 阿布力孜·吐尔送;曹力;;发育性髋内翻的手术治疗新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9 骆桂钗;胡波瑛;傅婵荣;汪建红;徐海娜;陈萍;;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社区适宜筛检技术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12期
10 徐志强;齐秀玉;王维洁;凡特;余荣华;陈博昌;;超声波筛查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临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秋;;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诊断和治疗之我见[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2 徐志强;齐秀玉;王维洁;凡特;余荣华;陈博昌;;3010例发育性髋关节异常超声波筛查纵向比较[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陈博昌;;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A];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小儿肢体畸形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第二届国家级脊髓栓系综合征诊治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4 李世杰;朱洪煊;方玲;王婷;张勇;;新生儿、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超声早期综合观察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蔡立新;;颅内发育性肿瘤合并癫痫的电-临床特征[A];第三届CAAE中国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登;梁业;;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相关因素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傅刚;安捷;王玉琨;张建立;朱振华;郭源;;股骨转子间冠状面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内翻[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水珍;;儿童发育性与获得性语言障碍与癫痫的关系[A];第三届CAAE中国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吴虹;陈博昌;杨杰;徐蕴岚;李玉婵;金星明;沈晓明;;髋关节临床检查的诊断评价[A];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裘华兴;;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X线诊断[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介民 易著文;宝宝没病也要看医生[N];大众卫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华;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李祁伟;发育性髋脱位髋臼病理三维CT、分型及手术疗效评价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叶壮;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超声筛查[D];皖南医学院;2015年
2 王琪;综合保髋方案治疗发育性髋关节炎的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阿布力孜·吐尔送;Y形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内翻[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4 刘纪鹏;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发热与出血量的关系[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金华;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诊断与共病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6 李斌;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三维CT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花静;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运动控制缺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秦志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危险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8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08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