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焦虑认同法对强迫症的疗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22:07

  本文关键词:焦虑认同法对强迫症的疗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焦虑认同法 循环磁带暴露范式 正念 强迫症 双冲突模型


【摘要】:强迫症(0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严重的难治性心理疾病(MangasMoreira,2013)。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3%的人符合强迫症临床诊断,而大约8%的人身上存在亚临床症状,这说明强迫症发病率较高(Adam,Meinlschmidt,Gloster,Lieb,2012)。国内研究发现,9%的青少年(12-18岁)表现出OCD临床症状(Sun,Boschen,Farrell,Buys,Li,2014)。强迫症是最容易使人致残的十种疾病之一(MurrayLopez,1997),强迫症患者的各项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和其他焦虑症或情绪障碍相比,强迫症患者更不容易结婚、更不容易被雇佣(Jacoby,Leonard,Riemann,Abramowitz,2014)。随着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死亡率显著升高。大约有10-27%的强迫症患者试图自杀(Alonso et al.,2010)。研究还发现疾病的未治疗期越长,治疗效果也就越差。而强迫症患者最易延迟治疗,其未治疗期长达90.6-94.5个月(AltamuraDell'Osso,2010;Dell'Osso,Camuri,Benatti,Buoli,Altamura,2013)。如果强迫症患者不及时接受恰当的治疗,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极大。许多研究者探讨了强迫症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试图从认知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多个角度对强迫症的病因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大量强迫症治疗方法。然而,强迫症的治疗目前不太令人满意。即使是被推荐为治疗强迫症的一线治疗(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和认知行为疗法)也不是最理想的(MoritzRussu,2013)。正如Taylor(2005)等人所说,这些理论对强迫症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没有特别出色的(Taylor,McKay,Abramowitz,2005)。Zhang(2010)等人将强迫症临床症状与心理创伤、情绪调节等结合,提出能较好解释许多强迫症状的双冲突模型(Double conflicts model)(Zhang,Zhang,Li,2010),并基于该模型,为强迫症量身定制了焦虑认同法。通过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子环路,较为精细的阐述了强迫症状形成与维持的机制(陈航,李春山,金绣春,张众良,2013)。双冲突模型已得到后续研究的支持(张众良,2011;张众良,张仲明,李红,2010)。然而,焦虑认同法治疗强迫症在理论上可行,但其疗效还缺乏临床检验。那么,焦虑认同法对强迫症的干预效果究竟如何?基于双冲突理论模型,本论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焦虑认同法对强迫症的疗效。研究一,采用循环磁带暴露范式,利用指导语操纵疗法核心成分,分析焦虑认同法管理强迫思维的即时疗效,并与正念策略作比较。结果发现:(1)从基线到恢复阶段,焦虑认同组的焦虑水平、中和愿望水平及痛苦程度均显著降低。(2)在焦虑水平与中和愿望水平上,正念组与焦虑认同组改善情况一致;而在痛苦程度上仅焦虑认同组得到显著改善。(3)焦虑认同组焦虑接纳改变量显著高于正念组和纯暴露组。研究一的实验结果,初步证实了焦虑认同法对强迫症的治疗具有即时疗效。研究二,通过多基线实验设计,运用焦虑认同自助手册对强迫症患者进行系统干预,并在干预结束后一个月进行回访。分析患者强迫症状在治疗不同阶段的状况,来探究焦虑认同自助手册对强迫症的有效性和持续效果。结果发现:(1)从基线观察期到干预期,患者强迫思维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焦虑水平及痛苦程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干预效果在一个月的回访得到维持。(2)患者的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和多维强迫问卷(Dimensional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DOCS)得分,干预后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干预效果在一个月的回访得到维持。(3)干预结束后,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似乎并未立即得到改善。但在一个月的回访中发现,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的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健康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s due to physical health,RP)、生命活力(vitality,VT)、社交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情感问题所致的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s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RE)、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MH)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研究一与研究二的结果均一致表明,焦虑认同法能够有效改善强迫症状,为其应用于强迫症临床治疗提供了实证依据。本论文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双冲突模型,也为强迫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焦虑认同法 循环磁带暴露范式 正念 强迫症 双冲突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文献综述10-17
  • 1.1 强迫症10-11
  • 1.2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11
  • 1.3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11-12
  • 1.4 强迫症的综合疗法12-13
  • 1.5 强迫症心理治疗的新进展13-17
  • 1.5.1 新兴疗法13-14
  • 1.5.2 焦虑认同法14-17
  • 2 问题的提出17-23
  • 2.1 现有疗法的不足17-18
  • 2.2 强迫症最易延迟治疗18-19
  • 2.3 问题提出19-21
  • 2.4 研究意义21-23
  • 2.4.1 理论意义21
  • 2.4.2 临床意义21-23
  • 3 研究一 焦虑认同法与正念策略管理强迫思维的效应23-34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23
  • 3.2 研究方法23-27
  • 3.2.1 被试23-24
  • 3.2.2 样本量估算24
  • 3.2.3 材料24-25
  • 3.2.4 实验设计和实验程序25-27
  • 3.3 结果分析27-31
  • 3.3.1 三组患者基线时各问卷得分情况27
  • 3.3.2 有效性分析27-29
  • 3.3.3 焦虑认同法与正念策略的效应值比较29-30
  • 3.3.4 操作检验结果30-31
  • 3.4 讨论31-34
  • 3.4.1 焦虑认同法能够协助强迫症患者有效管理强迫思维31-32
  • 3.4.2 纯暴露的负性效应32
  • 3.4.3 排除解释实验结果的其它可能性32-34
  • 4 研究二 焦虑认同自助手册对强迫症患者的干预效果34-44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34
  • 4.2 研究方法34-36
  • 4.2.1 被试及样本量估算34-35
  • 4.2.2 实验设计及实验程序35
  • 4.2.3 测评工具35-36
  • 4.3 结果分析36-41
  • 4.3.1 强迫思维自我观察记录表折线图分析36-39
  • 4.3.2 强迫症患者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总分及减分率39
  • 4.3.3 各问卷干预前后得分的比较39-40
  • 4.3.4 焦虑认同自助手册的评价40-41
  • 4.4 讨论41-44
  • 4.4.1 焦虑认同自助手册有效治疗强迫症41-42
  • 4.4.2 焦虑认同自助手册深受欢迎42-44
  • 5 总讨论44-46
  • 6 结论46-47
  • 7 不足与展望47-48
  • 参考文献48-57
  • 附录57-83
  • 致谢83-85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娟,张宁;强迫症预后的有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1年02期

2 刘盈,李鸣杲,丁宝坤,金魁和,王玉,李晓东;强迫症与活性氧自由基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4期

3 梁海翔,李刚;对强迫症的再认识[J];四川精神卫生;2002年02期

4 郭慧荣;强迫症的遗传特性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5 杨立忠,解昌国,潘玉凤,樊立凤,何颖;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4期

6 王振,江三多,肖泽萍;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7 白战生,高志勤,何建忠;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3期

8 郭慧荣,肖泽萍,张海音;强迫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03期

9 何天香;1例强迫症伴焦虑抑郁病人的治疗[J];中国校医;2003年03期

10 张岚;强迫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统;;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谢明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进展[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旺信;;大学生强迫症15例门诊治疗分析[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4 唐卫东;李培芬;王瑛;;门诊强迫症咨询者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陈远岭;;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梁炜;张迎黎;吕路线;;强迫症治疗前后的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雪梅;崔东红;王振;范青;徐海婷;仇剑];陈珏;张海音;江开达;肖泽萍;;中国汉族早发性强迫症是独立的强迫症亚型[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符卫仙;蒋泽宇;;非难治性强迫症和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特征比较[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金艺峰;;烦恼的“全爸爸”——1例强迫症治疗体会[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史梅芳;;强迫症治疗的案例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玉菊;患强迫症后切莫急“刹车”[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文鸽;你有信息强迫症吗[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3 罗玉菊;强迫症者最忌“急刹车”[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记者 姚剑锋;竞争日趋激烈白领易患强迫症[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牧野;过分追求完美会加重强迫症[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翁晖亮;儿童也患强迫症[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袁新文;警惕“教育强迫症”[N];人民日报;2011年

8 王劲松;都市人的心理“陷阱” 强迫症[N];北京科技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刘芬;强迫症成白领高发病[N];北京科技报;2004年

10 鲍鹏山;道德强迫症[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占世坤;立体定向外科手术对难治性强迫症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干预措施[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金凤;三例强迫症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杨荣梅;三例强迫症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12年

3 单筱雯;氟伏沙明联合认知—应对疗法对强迫症疗效及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刘洁;中国汉族群体神经肽S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5 袁红豆;强志消迫散治疗小儿强迫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陈茜;强迫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靳红;强迫症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的ERP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8 胡思思;焦虑认同法对强迫症的疗效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马天雪;国内强迫症心理治疗效果的元分析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萌;强迫症个案治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95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095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d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