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LFF的正念训练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ALFF的正念训练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通过采集正念训练前后受试者神经影像学资料,结合相关临床指标及元认知功能动态评定,对比分析受试者在接受正念训练前后上述指标的对应改变,着重探讨(1)短期正念过程对脑功能的调节机制;(2)正念过程中脑网络优势变化。为探寻正念作用机制、进一步理解和阐释正念疗法的治疗机理提供线索和关键数据。方法:纳入1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未接触过正念概念及练习的16名健康个体作为空白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8周正念练习干预,对照组不干预。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FFM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1)、自我分化量表(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DSI) 、元认知问卷(Metacognition questionnaire, MCQ-30)对8周正念训练前后的两组受试者进行临床指标及元认知功能评估;利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8周前后的两组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采集。基于MATLAB (The MathWorks, Natick, MA)平台使用DPARSF (Data Processing Assistant for Resting-State)工具包对受试者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依据相邻体素定义方法得出全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ALFF),以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法对ALFF差异脑区进行功能连接(function connectivity, FC)分析,配对t检验(paired t-test)比较训练前后指标差异,基于感兴趣区法计算差异脑区与临床及元认知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比较差异脑区间功能连接强度变化。结果:1.与基线相比,8周后的实验组:正念水平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状态焦虑有所缓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质焦虑变化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自我分化量表的人际融合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元认知量表的失控和危机感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在8周前后对ALFF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8周后的实验组右侧前扣带回与右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本研究观察到个体在正念训练后右侧前扣带回、右侧额中回和右侧背外侧额上回激活程度下降,且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改变。右侧前扣带回和右侧额中回的激活程度和正念五因素度量表(FFMQ)的“观察”因子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呈显著负相关(P0.05);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的激活程度与元认知量表中的“积极信念”因子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它ROI脑区与量表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个体在正念训练后脑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右侧前扣带回和右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激活程度下降;2.个体在正念训练后脑网络改变,主要表现为ACC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扣带回)和前额叶功能连接增强,意味着短期正念练习可出现默认网络及控制网络的功能改变。相关性分析发现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的激活程度与元认知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右侧前扣带回和右侧额中回与正念五因素度量表的观察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且ACC与前额叶激活程度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改变,ACC、前额叶的功能改变与正念临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提示上述脑区可能参与了认知及元认知过程的调整,并以协同的方式参与实现了正念的临床效应。
【关键词】:正念 焦虑 功能磁共振 元认知 功能连接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5.2;R749.0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英文缩写表11-14
- 第一章 前言14-24
- 1.1 正念的起源及发展14-15
- 1.2 正念对人群健康的意义15-17
- 1.3 正念与认知、元认知的关系17-18
- 1.4 正念的影像学研究18-20
- 1.5 研究方法回顾20-24
- 第二章 研究内容24-35
- 2.1 研究对象24-25
- 2.2 研究路线25
- 2.3 相关临床及元认知量表的评估25-27
- 2.4 正念团体设计27-32
- 2.5 磁共振图像采集及数据处理32-33
- 2.6 统计分析33-35
- 第三章 结果35-43
- 3.1 人口学资料35
- 3.2 正念练习后临床及元认知评价结果35-38
- 3.3 ALFF结果前后比较38-39
- 3.4 功能连接分析39-42
- 3.5 临床及元认知指标与影像学资料的相关性分析42-43
- 第四章 讨论43-48
- 4.1 短期正念过程对脑功能的调节机制43-46
- 4.2 正念过程中神经网络优势变化46-48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6
- 文献综述56-66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66-67
- 附录B 其它要说明内容67-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亚媛;朱国行;;脑功能磁共振在神经科的应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年02期
2 孙兮文,鲍敏,张效初,张达人;听觉记忆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1期
3 项敏,孙兮文;视觉记忆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2期
4 张志强,王世杰,卢光明;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分析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10期
5 邵春红,江开达,徐一峰,李一峰,汤伟军;物质依赖中渴求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年01期
6 周洁茹;苗玲;;功能磁共振在人类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2期
7 龙淼淼;付维林;顾欣;王育琪;冯凯林;;脑功能磁共振后处理方法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盛良驹;姜平;尉传社;彭卫斌;吴琴;;利用功能磁共振研究记忆功能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9期
9 刘志芬;张克让;;精神分裂症不同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06期
10 周雪婷;蔡太生;;句子加工脑机制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富;尧德中;;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2 陈龙;安东梅;龚启勇;周东;;合并抑郁的未用药癫痫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尹f3丽;杨小庆;刘斌;杨明;张洪英;;正常老年人计算任务的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郑玲;;时间聚类分析的功能磁共振信号检测成分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廖瑞端;苏毅华;陈立勋;;立体视觉相关大脑皮质区的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沈剑峰;詹仁雅;周永庆;;功能磁共振在颅内功能区病变中的运用[A];2005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美豪;王美豪;祝一虹;李建策;吴恩福;;运动准备和执行的全脑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8 舒斯云;张增强;包新民;郑金龙;吴永明;;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共同参与脑的数字记忆--功能磁共振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张玉梅;王拥军;朱镛连;;失语症的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耿左军;刘卫国;张晓云;;听觉相关穴位刺激时中枢变化——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廖志林;汶川地震幸存者大脑出现异常变化[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虹;静态功能磁共振之方法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黄沛钰;1.图形创造思维中抑制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2.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脑结构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3 吴晶涛;老龄相关的静息状态脑功能网络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吴宏峗;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思虑过度状态患者脑功能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戴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3TMR功能磁共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雪海;微意识状态视觉神经网络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刘亚东;脑功能磁共振和光学成像数据模式分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王美豪;语言功能脑区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曹龙龙;情感障碍功能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汤业磊;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脑自发活动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周;情绪冲突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程志勇;额叶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执行功能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曹龙飞;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机制研究[D];济宁医学院;2015年
4 马思懿;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默认网络及局域一致性功能磁共振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瞿航;抑郁症心理治疗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熊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灰质受累相关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田虎;偏头痛风火候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石江勇;肝性脑病患者大脑基线活动改变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牛鹏飞;偏头痛风火候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与生存质量相关性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李勋;基于功能磁共振BOLD信号的瞬态共变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24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12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