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RI分析
本文关键词: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RI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血管性痴呆 脑白质病变 脑微出血 认知功能障碍 蒙特利尔评估量表
【摘要】:目的通过对80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80例卒中后无痴呆(stroke without dementia,SWD)患者及80例健康老年人(healty elderly,HE)的头颅MRI图像测量、对比、分析,探讨VaD的MRI特点。并对VaD组加做SWI扫描来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VaD所致的认知障碍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4周内的VaD患者90例(1人因伪影,9人失访,最后有效入组80人)为VaD组,同期选择急性卒中后无痴呆患者80例和健康老年人80例,分别为SWD组和HE组。三组之间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过神经心理学测试,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IV,DSM-IV)为标准作出VaD诊断。使用Siemens Verio3.0T MRI扫描仪进行头颅MRI扫描。测量指标包括:脑室指数、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前角指数、三脑室宽度、外侧裂宽度指数、前纵裂宽度指数、脉络膜裂宽度指数、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lesions,WMLs)程度、脑梗死体积和部位。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扫描结果将VaD组患者分为脑微出血CMBs组和无CMBs组。结果1.VaD组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前角指数、两侧外侧裂宽度指数分别小于SWD组和HE组(p=0.000),三脑室宽度大于SWD组和HE组(p=0.000),前纵裂宽度指数、两测脉络膜裂宽度指数小于HE组(p=0.000)。2.SWD组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前角指数、两侧外侧裂宽度指数,前纵裂宽度指数、两侧脉络膜裂宽度指数小于HE组(p=0.000),三脑室宽度大于HE组(p=0.000)。3.VaD、SWD组的WML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38)VaD组的中度、重度WMLs发生率高于SWD组(P值均0.05)。4.VaD组总的脑梗左侧皮层梗死体积、左总皮层梗死体积、左顶叶皮层梗死、左颞叶皮层梗死体积及左脑梗死体积大于SWD组(P值均0.05)。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收缩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CMBs的预测因素(P值分别为0.009和0.014)。6.CMBs组Mo CA量表总分显著低于无CMBs组,两组在执行功能、视空间功能评分及计算评分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而记忆、注意、定向及语言功能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7.在对VaD组随访中,CMBs组和无CMBs组认知功能评分均有逐渐减低趋势,CMBs组在各个时期Mo CA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无CMBs组(P值均0.05)。结论1.是否出现WMLs与VaD的发生无关,但中度和重度的WMLs容易导致VaD。2.与健康同龄人相比,卒中患者的脑萎缩发生明显,而VaD患者脑萎缩更加明显。3.左侧皮层梗死体积,特别是左顶叶、左颞叶皮层梗死体积和双侧丘脑梗死总体积的大小与VaD呈正相关。4.CMBs与VaD密切相关,CMBs越严重,VaD症状越明显,且CMBs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脑白质病变 脑微出血 认知功能障碍 蒙特利尔评估量表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1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缩略语表11-12
- 前言12-13
- 材料和方法13-19
- 结果19-27
- 讨论27-32
-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6
- 附录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36-37
- 综述 血管性痴呆的MRI研究进展37-49
- 参考文献45-49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建新,杨渤生;血管性痴呆误诊1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2期
2 高唱 ,王景周 ,王琳 ,高东 ,周中和 ,姚国恩 ,张莉莉 ,陈曼娥;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小板活化机制的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5期
3 孟凡莲;马忠金;刘大英;;通络益脑丸治疗血管性痴呆9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年01期
4 陈妍;陈石伙;;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33期
5 范芸;徐景;纪亮;;老年患者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15期
6 吴秀芹;梅晓云;吴颢昕;;祛邪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述[J];中医药学报;2010年06期
7 孟红旗;蒲凡;刘雪梅;温嘉乐;夏敏仪;;血管性痴呆的中药治疗进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田金洲,韩明向,涂晋文,杨承芝,杨惠民,邹忆怀,刘恒;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9 张志真,周德安,盛丽,刘慧林,刘军;疏调益智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2000年04期
10 刘峥,包汉雨,贾建平;血管性痴呆及其治疗[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莉莉;周淑君;;血管性痴呆的健康教育体会[A];第二届第二次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郭明冬;罗增刚;;周文泉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彭良富;刘小燕;张岳峰;谭燕;郑东;施海珊;章慧;;血管性痴呆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方正龙;;血管性痴呆与脏腑关系探讨[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5 黄齐珠;李丽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相关性[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周文泉;于向东;;关于血管性痴呆研究的思考[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玉麟;王义方;高之旭;;中药“菖术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张颖;;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护理[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健;;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诊治[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饶旺福;;血管性痴呆证治探讨[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55岁以上人群血管性痴呆患病率达0.8%[N];健康报;2013年
2 陶有庆;情绪波动警惕血管性痴呆[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陈利平;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N];北京科技报;2008年
4 王发渭;年轻人应防血管性痴呆[N];北京科技报;2008年
5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杨牧祥名中医工作室 于文涛 聂金涛;醒脑启智方治血管性痴呆[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6 匡远深;我国55岁以上人群每百人中约有一位血管性痴呆[N];光明日报;2013年
7 张超群;范晓莉;山西医大一项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呈正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衣晓峰;庄磊;核素显像“锁定”早期血管性痴呆[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指导专家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神经内科 刘绪宏 主任医师 赵非一;防治血管性痴呆先从管理血压、预防中风入手[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10 陈志萍;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晨;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马兴荣;白藜芦醇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刘霞蔚;血管性痴呆药物治疗的循证评价与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吴永贵;加减薯蓣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ERK5/BMK1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曹岩菁;在血管性痴呆发生过程中tau蛋白影响囊泡转运体亚型的相关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6 庄慧魁;脑血辨证对血管性痴呆的适用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樊爽;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王四平;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赵晖;天麻有效成分组1210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范曰誉;脑络通冲剂治疗老年人血管性痴呆临床与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娟;朝医三神散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温艳晖;巴茱合剂治疗肾虚髓减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郑方方;辨经剌井结合三焦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杨清洁;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朱麟天;益智醒脑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清中SOD、MDA水平及行为学的影响[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6 田欢;“药氧针”综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7 胡伟;固地开天法针刺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周yN;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应用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陈延;加减薯蓣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王一超;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自噬的调节作用[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27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127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