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不同脑区NF200的经时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不同脑区NF200的经时变化研究 出处:《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丝蛋白200(NF200)在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额、颞叶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经时变化。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痴呆鼠不同脑区NF200的经时变化情况;采用同济大学研制的HPIAS-1000高清晰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不同脑区NF200阳性信号的面积密度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发现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后不同脑区NF200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缺血1 m,2 m,4 m后NF200的表达阳性面积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在形态学变化方面,1 m时NF200轻度变化,提示为可逆性损伤。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NF200免疫组化染色越来越淡。至4 m时,NF200免疫组化染色基本消失,提示为不可逆损伤。结论慢性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致NF200的改变在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eurofilament protein (NF200) on the forehead of vascular dementia rats induced by chronic forebrain ischemia. Methods the animal model of chronic forebrain ischemia was established by permanent ligation of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The changes of NF200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of dementia rat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he area density of NF200 positive signals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HPIAS-1000 high-definition color pathological image and text analysis system developed by Tongji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were permanent. The expression of NF200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changed with time after ligation. M. The positive area of NF200 decreased gradually after 4 m,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light change of NF200 in morphological changes at 1 m.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t was reversible injury.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schemic time,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f200 became lighter and lighter, and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f200 disappeared basically at 4 m. 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NF200 induced by chronic continuous cerebral blood flow decline may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vascular dementia.
【作者单位】: 民航总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分类号】:R749.13
【正文快照】: 近几年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V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认知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目前,V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Roman等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脑供血不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维;吴江;;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不同脑区MAP-2的经时变化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10期
2 丁成峗,王致瑜,王凤梅;神经丝蛋白-200在大鼠脑内的分布[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4年01期
3 高晶,郭玉璞,赵庆杰;脑梗死后细胞骨架和暗神经元的变化[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1期
4 孙莉;金涛;丁艳华;王茜;;慢性前脑缺血致痴呆大鼠脑血流量及行为学对比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书东,章孝荣,李福宝,方富贵,张丽霞;皖西白鹅腔上囊VIP和NPY阳性神经元分布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2 张沛中;干细胞概念教学[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马宜明,李俊,金涌;首乌神颗粒改善学习记忆的部分机制研究[J];安徽医药;2003年01期
4 李剑欣,张绪梅,徐琪寿;色氨酸的生理生化作用及其应用[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5年03期
5 王芳权;陈蔚青;陈虹;;比色法快速测定酶转化反应中γ-氨基丁酸质量分数[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年02期
6 高先军;王昱;俞诗源;王悦;郭婷婷;;小熊猫小脑皮层的组织结构及RT-97、KGF和Bax蛋白在小脑皮层的表达[J];动物学杂志;2009年05期
7 袁晓红;刘晓勇;王凤光;汪育苗;;Fascin蛋白在口腔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北京口腔医学;2010年06期
8 宋亚军,孙勤枢,王鲁克,王宁,谢敏豪;急性耐力运动对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张沙骆;瞿树林;陈嘉勤;;不同持续时间低氧后训练对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10 刘水平,张茁,毕齐,冯立群;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罗斌;唐启盛;司银楚;侯秀娟;徐向青;;脑出血后抑郁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神经递质的表达的改变[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严惠芳;魏敏慧;马居里;;从干细胞看中医肾精的实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宁初光;唐青涛;黄延盛;吴小勇;;富含γ-氨基丁酸的绿豆的制备工艺研究[A];“食品工业新技术与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赵文;;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跟痛症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次民间医药学术年会暨首批民间特色诊疗项目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可;超微脑得健对脑缺血后神经再生相关信号GAP-43、Rho蛋白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李虹霖;“百会透太阳”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延妮;珠子参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万松;熊果酸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海宁;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脑突触小体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敏;基于稀疏表示模型的EEG信号棘波自动检测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林耀棠;补肾中药复方对雌性去势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影响——附资癸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临床初步[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魏群利;针灸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临床及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9 徐放明;针灸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10 高天君;重组腺病毒载体Ad-BDNF的构建及其转染嗅鞘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辉;红曲霉发酵提高γ-氨基丁酸含量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华永;γ-氨基丁酸(GABA)对玉米幼苗抗逆性的效应、作用机理及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伟;高尿酸模型鸡免疫器官血管活性肠肽表达和血液流变学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侯魁元;复方地黄汤防治转基因早老性痴呆小鼠(SAM-P/8)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钟美蓉;丝胶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及相关神经元胞体的保护作用[D];承德医学院;2010年
6 陈志恒;PMS肝气郁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雌激素受体β结合活性以及血清雌二醇含量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雷恒;高产GABA的红曲菌种选育以及发酵工艺优化[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8 田聪;海马神经回路电刺激响应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吴飞盈;PAS-Na对锰暴露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微丝蛋白表达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曾翔宇;基于CPG的四足仿生机器人复杂地形下运动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解恒革,王鲁宁,程流泉,蔡幼辁;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海马杏仁核体积的 MRI对比研究[J];现代康复;2001年01期
2 孙 莉 ,吴 江 ,王守春 ,张 昱;慢性前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1期
3 谢元云,姚志彬;慢性脑缺血对青年和老年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年04期
4 高晶,郭玉璞,赵庆杰;脑梗死后细胞骨架和暗神经元的变化[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楠,张六通,邱幸凡;血管性痴呆中医药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03期
2 吕宝冬,李延敬;30例血管性痴呆症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1年01期
3 周增杰,曾存芝;血管性痴呆106例临床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1年04期
4 张玉麟,王义方,高之旭;中药“菖术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1年03期
5 林琅;;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研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年02期
6 王桂艳;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近况[J];河北医药;2002年12期
7 江红,薛雷;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04期
8 陈雅琴,魏国强,王军;血管内氦氖激光照射治疗血管性痴呆82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03年08期
9 龚振岭,龚志刚,靳国春,杨建忠,李京芳,王爰婷;痴呆康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12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04期
10 唐农,莫新民;血管性痴呆国内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齐珠;李丽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相关性[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张颖;;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护理[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王健;;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诊治[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饶旺福;;血管性痴呆证治探讨[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心甫;;活血化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姚欣;沈先敏;;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与治疗[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程乐群;;血管性痴呆74例临床分析[A];2007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杨长成;杨巧莲;;天竺醒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扬帆;;络病理论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A];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青年论坛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规范化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培训班学术论文集[C];2010年
10 张云岭;梅建勋;王永炎;张伯礼;;近10年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述评[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55岁以上人群血管性痴呆患病率达0.8%[N];健康报;2013年
2 陶有庆;情绪波动警惕血管性痴呆[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陈利平;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N];北京科技报;2008年
4 王发渭;年轻人应防血管性痴呆[N];北京科技报;2008年
5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杨牧祥名中医工作室 于文涛 聂金涛;醒脑启智方治血管性痴呆[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6 匡远深;我国55岁以上人群每百人中约有一位血管性痴呆[N];光明日报;2013年
7 张超群;范晓莉;山西医大一项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呈正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衣晓峰;庄磊;核素显像“锁定”早期血管性痴呆[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指导专家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神经内科 刘绪宏 主任医师 赵非一;防治血管性痴呆先从管理血压、预防中风入手[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10 陈志萍;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慧魁;脑血辨证对血管性痴呆的适用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樊爽;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3 王四平;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范曰誉;脑络通冲剂治疗老年人血管性痴呆临床与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5 郭明冬;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6 赵晖;天麻有效成分组1210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王健;补肾健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仇一青;铁螯合剂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黄敬;细胞移植及药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陈志芳;电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金双;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刘吉昌;聪灵汤治疗痰瘀证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6年
3 李辉;清毒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吴志伟;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曲丹;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治疗现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程新萍;听觉P_(300)在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7 魏慧利;中药“地圣珠”水煎剂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观察及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8 冯学敏;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邢越;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10 汪洋;血管性痴呆的常见临床类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80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380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