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前额叶皮层GABA能神经元功能失调分子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抑郁症 切入点:前额叶 出处:《青岛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常见、慢性易复发的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抑郁症发作的典型症状包括:长久的持续的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快感缺失、认知功能障碍、睡眠紊乱、回避社交场合和社交活动等,且常并发其它神经性疾病和慢性生理疾病,比如焦虑、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症、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疾病等。抑郁症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社会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等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抑郁症的发作、进程、治疗及预后。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遗传、生活事件和应激等。抑郁症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存在着多种病理生理假说。但是目前主要围绕单胺类递质分泌减少及其突触传递效能减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失调,应激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抑制和兴奋性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异常,以及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结构功能环路异常等理论探讨抑郁症的病因机制。针对复杂的致病机制,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ant drug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选择性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2)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目前采取心理治疗常见的方式是认知行为疗法。(3)电痉挛疗法:患者全身麻醉的情况下,通过两个电极(通常位于患者的两颞)短期使电流脉冲穿过抑郁患者大脑,为此引发一次全身性的痉挛。(4)快速抗抑郁药物。目前关于应激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结构功能异常诱发抑郁症发作的理论得到广泛认可。神经解剖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与调节情绪,奖励和执行功能相关的脑区及环路发生功能结构异常。这些高度互连的“边缘”区域不正常化被认为与抑郁症和抗抑郁作用有关。大量尸检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灰质体积减少和前额叶皮层及海马的神经胶质密度的降低,而这些脑区被认为介导抑郁症的认知方面,如无价值感和内疚情绪。前额叶皮层与认知处理、学习记忆及情绪处理相关的脑区存在着广泛的投射与连接,众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前额叶皮层在情感认知及处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icro RNAs(mi RNAs)是一类新近发现的约有22个核苷酸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常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作为表观遗传学调控的重要部分,最近研究表明,大量mi RNA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脑区特异性的表达或富集,而抑郁症患者相关脑区的高级神经功能出现紊乱,并且这种功能的失调随后导致脑区中mi RNAs表达量发生变化。mi RNAs可通过调控神经发生、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及神经影响因子等生理过程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本课题探究特定脑区前额叶皮层mi RNAs表达谱及转录组水平在抑郁症病理生理学中发生的变化,构建微妙、复杂和相互关联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数据库,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知(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抑郁行为模型,运用二代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q 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双荧光素酶报告和抑郁行为学检测等方法,从分子-突触-细胞-组织多维度进行研究。为揭示前额叶皮层在应激诱导抑郁症发病中的分子及表观遗传机制,我们首先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慢性应激抑郁样行为小鼠前额叶中转录组和mi RNAs表达谱的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后续实验验证得到以下结果:1)经过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wild stress,CUMS)处理小鼠三周后,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抑郁样行为组小鼠糖水偏好值,M臂中停留时间与总臂中停留时间的比率显著降低(P0.05),而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1)。2)小鼠前额叶m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CUM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中40 m RNA显著下调(Slc6a11、Hap1、Gad1、Gad2、Gng4、Slc32a1、Doc2g、Slc32a1、Magel2、Prkcd、Ngfr、Dusp1、Th、Itih3、Cacna2d2、Arc、Mbp、Peg10、Fos等),10个m RNA显著上调(Hba-a2、Beta-s、Hba-a1、Hbb-b1、Nr1d1、Flot2等);3)差异表达基因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GABA能通路,多巴胺能,突触小泡循环,安非他明/吗啡成瘾,神经营养因子信号,MAPK信号及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信号传导等参与了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病理生理学过程。4)小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18个mi RNA(mi R-148b-5p、mi R-879-5p、mi R-144-3p、mi R-540-5p、mi R-582-5p、mi R-15b-5p等)在抑郁样行为组表达量显著升高。4个显著降低的mi RNA是mi R-384-5p、mi R-1264-3p、mi R-217-5p、mi R-490-5p。此外检测到7个新型mi RNA(novel-mir-46、novel-mir-214、novel-mir-213、novel-mir-10、novel-mir-39、novel-mir-128、novel-mir-54)。其中novel-mir-46的表达量在抑郁样行为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novel-mir-214和novel-mir-213仅在抑郁样行为组中表达,而novel-mir-10、novel-mir-39、novel-mir-128及novel-mir-54仅在对照组中表达。5)通过三个靶基因预测数据库(Targetscan、RNA22和mi RDB)对差异表达的mi RNA进行靶基因预测,选择同被2个以上(包括两个数据库)数据库预测的靶基因,进一步与已经构建的差异基因进行重叠,绘制了抑郁样行为小鼠前额叶mi RNA/m RNA调控网络图。6)为了进一步验证RNA测序数据的准确性,我们选择了5个m RNA,其中包括两个显著升高的m RNA(Hbb-b1和Nr1d1),3个显著下降的m RNA(Gad1、Mbp和Slc6a11)及4个上升的mi RNA(mi R-879-5p、mi R-582-5p、mi R-144-3p、mi R-15b-5p)在对照(n=8)和抑郁样行为小鼠(n=8)前额叶进行q RT-PCR定量分析。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或mi RNA的q RT-PCR定量结果与RNA测序分析得到一致结果(P值均小于0.05),进一步证实了测序数据。前期本课题组徐爱萍等研究发现GABA能神经元释放递质能力降低,轴突支配输出能力受到损害。这表明CUMS诱导的抑郁症前额叶皮层的GABA能神经元功能发生病理性变化。并且第一部分高通量测序也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或mi RNAs富集到GABA能神经元通路。为进一步揭示GABA能神经元在CUMS诱导抑郁样行为中特异性损伤的分子及表观遗传机制,我们从GABA的合成,释放和重摄取的三个过程解析。利用q RT-PCR,蛋白免疫印迹,双荧光素酶报告等实验方法探究GABA能神经元功能损害的分子及表观遗传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我们通过定量GABA合成(GAD67)、转运(VGAT)和重摄取(GAT-3)蛋白发现,与对照组(n=8)相比,抑郁样行为组小鼠(n=8)前额叶组织中GAD-67,VGAT和GAT-3蛋白表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2)高通量测序定量GABA合成(GAD67)、转运(VGAT)和重摄取(GAT-3)m RNA的表达水平,CUMS诱导的抑郁样小鼠(n=2)前额叶皮层中GAD1,VGAT和GAT-3显著低于对照小鼠(n=2)。采用q RT-PCR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这些mi RNAs表达量。相比于对照组(n=8)来自CUMS诱导的抑郁症小鼠(n=8)的前额皮质中的GAD-67,VGAT和GAT-3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小于0.05)。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AD67 3'UTR两个区域(769-775、902-908),VGAT 3'UTR的一个区域(622-628)和GAT-3 3'UTR的两个区域(272-278、1393-1399)与mi RNA-144-3p结合。mi RNA-15b-5p预测结合GAT-3 3'UTR的1740-1747区域。VGAT 3'UTR的一个区域(608-614)是mi RNA-582-5p的结合部位。mi RNA-879-5p预测结合GAT-3 3'UTR的486-492。4)q RT-PCR结果表明与GABA合成、转运和重摄取相关的mi R-15b-5p、mi RNA-879-5p、mi RNA-144-3p和mi RNA-582-5p在抑郁前额叶皮层组织中表达量显著增加。5)q RT-PCR定量结果表明GABA合成、转运和重吸收相关的m RNA和mi RNA之间存在负性相关。6)体外双荧光素酶报告显示mi R-15b-5p和mi RNA-879-5p直接负调控GTA-3,VGAT被mi RNA-144-3p和mi RNA-582-5p负调控,GAD1被mi RNA-144-3p直接负调控。本课题研究表明GABA合成、转运和重摄取的功能障碍与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症相关。应激诱导的GABA能神经元的亚细胞区室之间的不相容以及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之间的不协调导致在内侧前额皮质中的不平衡的神经网络,其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病理基础。同时支持了慢性应激,表观遗传,基因/蛋白质表达,神经元萎缩导致抑郁症发病假说。未来的研究,我们需要将关于GABA能神经元紊乱的mi RNA/m RNA调控网络在机体层面作因果关系的研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mi RNA表达量的变化能否调控机体的抑郁样行为学表型;改变mi RNA的表达量能否通过改变靶基因表达或者活性,起到减缓抑郁状态的药效。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冀鹏,邵黎;吸烟可导致抑郁症患者免疫系统功能降低[J];生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2 李曦,李艳红,陈晓兰;30例抑郁症患者的P_(300)电位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3 艾丽,秦晓霞;抑郁症与自杀问题[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3期
4 卢胜利;光量子氧透射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现代康复;2000年06期
5 孔淑华;青春期抑郁症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校医;2000年06期
6 万艳琼,谢斌,郑瞻培;抑郁症患者1年内再次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7 赵庆莲,李莲芳,王立伟,诸索宇;血管性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8 闫立新,韦好儒,陈林庆;以反复呃逆为首发症状的抑郁症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年01期
9 郁缪宇;抑郁症的神经营养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4期
10 李银霞,张淑兰,林桂梅;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康复指导[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海京;李跃华;杨慧敏;肖爽;;抑郁症相关因素的归因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范振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咨询与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周东丰;孙学礼;张心保;赵贵芳;马崔;许毅;欧红霞;李惠春;李斌彬;;噻奈普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邹春玲;;96例老年住院荣军抑郁症调查[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5 魏道敏;汪厚根;;抑郁症与自杀关系的探讨[A];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耿峰;李晓驷;郑东旭;周晓琴;谢雯;季益富;夏海涛;;抑郁症患者早年分离经历调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周翠粉;王世伟;;青少年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及防治[A];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培;;就诊于口腔科的抑郁症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芮晓东;;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头颅影像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关于建立抑郁症科学防治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新德;知识分子高发抑郁症[N];长春日报;2005年
2 彭怀仁;归属感与抑郁症[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罗序文 实习生 周新宇;不可忽视的抑郁症[N];湖北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非尔;抑郁症“盯上”白领丽人[N];华夏时报;2004年
5 绿水;抑郁症与全身疾病[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6 吕斌;关注男性抑郁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广东 廖祖笙;给抑郁症患者真正的出路[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陈福新;抑郁症青睐5种人[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刘共;话语太多可能是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唐艳英;更年期情绪低落警惕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芬;抑郁症外周血特异lncRNAs的筛选与验证[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米国琳;HTR3A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赵约翰;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钟静玫;替普瑞酮抵抗环境应激所致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曲姗姗;电针印堂、百会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Rs-fMRI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凯明;抑郁症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研究与诊断模型构建[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魏强;抑郁症电抽搐治疗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陈玉明;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偏向[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佳;KIBRA基因多态性、社会心理因素及端粒在抑郁症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张永东;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抑制NF-κB-IL-6信号通路缓解长期避光诱发的小鼠抑郁样行为[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翠;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马洋洋;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隋丽娜;哈尔滨地区抑郁症患者就诊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欢欢;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闪闪;抑郁症患者发病进程中神经机制的探索[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瑞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张洁;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郭冰心;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欢;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气郁化火型抑郁症疗效观察及其对HPA轴的影响[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10 郑郭Z,
本文编号:1594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59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