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7 22:18

  本文选题:地震 + 青少年 ; 参考:《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2期


【摘要】:为考察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潜在症状结构,本研究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汶川地震一年后的74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竞争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包括侵入性、回避性、麻木性、精神痛苦性唤起和焦虑性唤起等5个症状的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显著优于DSM-IV的PTSD模型、4维情感麻木模型和4维精神痛苦模型。效度分析的结果发现,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具有良好的外部区分效度。所有结果均表明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在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判定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有效标准。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latent symptom structure of PTSD in adolescents after the earthquake, 746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one year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by using the Chil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 scale (PTSD) and the Child Depression scale.The competitive model is compared b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etitive model includes invasiveness, avoidance, numbness, etc.The PTSD model of mental pain arousal and anxiety arousal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DSM-IV 's PTSD model in 4-dimensional emotional numbness model and 4-dimensional mental pain model.The results of valid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PTSD model of mental pain arousal had good external discriminant validity.A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TSD model of mental distress arousal has good applicability in the youth group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standard to judge the symptoms of PTSD in adolescents after the earthquake.
【作者单位】: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社会工作学院;Ⅰ-Core重大创伤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11)
【分类号】:R74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曹P;王力;曹成琦;张建新;;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表型模型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周宵;伍新春;袁晓娇;陈杰灵;陈秋燕;;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5年04期

3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龙;李芳;司虎克;;体育课需求支持对青少年闲暇时间体力活动的影响:跨情境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体育与科学;2018年01期

2 叶宝娟;雷希;方小婷;符皓皓;游雅媛;陈佳雯;;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年01期

3 周宵;伍新春;王文超;田雨馨;;青少年重复创伤暴露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安全感与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年01期

4 王文超;伍新春;田雨馨;周宵;;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生命意义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年01期

5 安媛媛;苑广哲;伍新春;王文超;;社会支持对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年01期

6 田雨馨;伍新春;王文超;周宵;;青少年依恋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年01期

7 赵斌;朱朋;李新建;;促进还是抑制:科技人员外部目标追求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8年01期

8 胡求光;朱安心;;产业链协同对水产品追溯体系运行的影响——基于中国209家水产企业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12期

9 万鹏宇;林忠永;杨新国;;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12期

10 乐菲菲;张金涛;齐莹莹;;外部资源、技术决策偏好与政治关联企业研发投资——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2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陈杰灵;;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4年10期

2 戴艳;雷鸣;周宵;姚梅;蒋林洁;陈希;刘瑶;;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1期

3 伍新春;张宇迪;林崇德;臧伟伟;;中小学生的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介和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6期

4 刘亚楠;许燕;于生凯;;恐惧管理研究:新热点、质疑与争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5 聂衍刚;林崇德;彭以松;丁莉;甘秀英;;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J];心理学报;2008年09期

6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贵浩;郭丽;;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及其治疗[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蒋明全;;地震受灾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及干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3 唐久来;吴德;;儿童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J];安徽医学;2008年05期

4 黄玉华;黄倩;张佩超;姜雪莲;白国欣;;预防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11期

5 王丹;黄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J];华西医学;2009年08期

6 计鸣良;;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儿童[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年04期

7 蒋霞;何健;王成;潘卫民;李铿;康芬艳;;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4期

8 于少萍;;震后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29期

9 张本,王学义,孙贺祥,马文有,徐广明,于振剑,孟雪梅,刘晓芸,刘秀花;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2期

10 贾福军;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源泉;高峰强;宫瑞莹;;震区丧亲儿童羞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池迎春;廖成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季红燕;洪芳;徐仕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识别——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A];玉溪市医学会第十六届儿科学术大会资料汇编[C];2011年

4 邱育平;张业祥;王艳琴;肖黄宜;孙玲;魏波;;江西省万载县芳林小学爆炸案幸存小学生PTSD调查[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杨海波;陈宗阳;文宇翔;;震后PTSD儿童有意遗忘效应的特点[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安媛媛;伍新春;;汶川地震后1年-2.5年青少年PTSD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媛媛;儿童期经历创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认知损害及脑影像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朱菊红;舟曲泥石流灾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朱秀杰;舟曲泥石流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4 梁瑞媚;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5 陈静;青年群体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间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5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765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2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