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7 16:26
【目的】鉴于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患儿的疾病诊治、转归乃至其家庭和谐及社会负荷等重要现实问题,本研究以孤独症儿童父母为研究对象,描述其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体验,调查其PTG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构建适用的焦点解决短期(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团体干预方案,再经实证研究探讨SFBT团体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父母PTG水平及其相关社会心理学变量的效用,以期改善我国相应的干预匮乏和资源短缺等现状,为引导孤独症儿童父母良好心理调适提供借鉴,为专业工作者和康复机构开展、推广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干预提供有价值依据。 【方法】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1、孤独症儿童父母PTG过程的质性访谈:通过对13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半结构访谈,剖析其获悉患儿诊断后的心理反应,了解其PTG体验及其促进因素。2、孤独症儿童父母PTG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量性调查:采用个人基本信息表、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中文版事件相关性反刍性沉思量表(ERRI-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调查上海市5所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的104名孤独症儿童父母;委托机构老师完成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通过单因素分析、层次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PTG水平及其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3、SFBT团体干预方案的构建:基于前期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结合质性访谈和量性调查的结果构建SFBT初始干预方案,交由社会心理学、特殊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等领域10名专家,以小组会议的形式对其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分6次实施的孤独症儿童父母SFBT团体干预方案。4、包括以下部分:①采用类实验研究,分析SFBT团体干预方案对孤独症儿童父母PTG的作用效用:以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某特殊儿童康复机构中45名孤独症儿童父母,其中20名进入干预组,再分为2个小组,10人/组,接受为期6周(共计6次)的SFBT团体干预,另25名孤独症儿童父母为常规组;②分时段评估,采用PTGI-C、PSSS、ERRI-C和SCSQ分别于SFBT团体干预前、干预后和干预后6个月收集两组患儿父母的相关资料,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探索SFBT团体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父母PTG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短期和长期(6个月)效用;③对2组SFBT团体成员分别进行小组访谈,了解其参加SFBT团体干预的体验和感受。 【结果】 1、质性研究结果:访谈发现孤独症儿童父母获知患儿确诊后有认知冲突、情绪跌宕、行为退匿等特征性创伤反应;其成长体验主要体现为“重启人生之路”、“感悟人生苦乐”、“开发自身潜能”、“增加人际获益”4方面;思考事件意义、秉持态度倾向、可获社会支持、合理应对方式是其PTG的主要促进因素。 2、量性调查结果:孤独症儿童父母的PTG水平为58.60±10.83,其中“个人力量”维度的成长水平最高(3.32±0.68),之后依次为“自我转变”(3.05±0.70)、“人生哲学”(2.96±0.62)、“新的可能”(2.69±0.83)、“与他人关系”(2.65±0.79)。其社会支持(=0.387, P 0.01)、目的性反刍性沉思(=0.210, P 0.05)、积极应对(=0.251,P 0.05)可正向预测其PTG水平。 3、专家小组会议讨论结果:10名专家的权威程度为0.82。经专家讨论,团体干预每干预组人数限定在10人,SFBT团体干预由初始方案的4次增至6次,方案包含形成团体、关注自我、量化目标、例外探寻、奇迹问题、团体游戏等SFBT团体干预的基本要素。6次主题分别为:“相逢是缘”、“放飞梦想”、“攻玉之石”、“主宰人生”、“你我同行”、“相约未来”。 4、类实验研究结果:干预组18名患儿母亲以及常规组20名患儿父母完成干预前、干预后以及干预后6个月(在后数据报告时表达为干预结束6个月时)的3时段问卷调查,干预前,两组的研究变量差异不显著。6次SFBT团体干预的效用分析:①创伤后成长,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SFBT团体干预与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患儿父母的PTGI及其各维度得分具统计学意义(P 0.05)。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结束时,SFBT团体干预对PTGI及其各维度得分效应显著(P 0.05);干预结束6个月时,SFBT团体干预对PTGI、“新的可能”以及“与他人关系”得分的效应仍具统计学意义(P 0.05)。②社会支持,SFBT团体干预与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6个月时,SFBT团体干预的效应均显著(P 0.05)。③反刍性沉思,SFBT团体干预和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对患儿父母的侵入性反刍性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其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有统计学意义(F=3.065, P=0.053),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结束时干预效应显著(F=7.968, P=0.008),干预结束6个月时,,干预效应不再显著(F=0.245,P=0.642)。④应对方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SFBT团体干预和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积极应对具统计学意义(F=3.408, P=0.039),但对消极应对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6个月时对积极应对的干预效应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⑤干预组反馈,接受SFBT团体干预使其所获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增强,转变看问题视角,改变目标定位、学会情绪自控、获得压力缓释、效仿榜样作用、注重有效应对、增加利他行为,体验自我放松等,提出团体心理干预与知识讲座等相结合等建议。 【结论】①质性访谈所得较显著区别于其他人群PTG相关研究报告的孤独症儿童父母PTG的特征性创伤反应、成长体验及其主要促进因素,为拟定SFBT团体干预方案的关注焦点及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②量性调查结果提示,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有待提升;社会支持、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和积极应对为其促进因素。③初拟的孤独症儿童父母SFBT团体干预方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论证、修订后得以顺利实施,初步证实其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父母。④SFBT团体干预实施及效用评价表明其可即时增加患儿父母的社会支持、促进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和积极应对,促进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SFBT团体干预对患儿父母社会支持、应对方式、PTG整体水平及其“与他人关系”、“个人力量”具有较长期(6个月)持续效用。孤独症儿童父母愿积极接纳SFBT团体干预,能从SFBT团体干预中多途径获益。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94
本文编号:1951141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9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分析和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依据
四、本研究的问题、假设和流程
第二部分 孤独症儿童父母 PTG 的质性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孤独症儿童父母 PTG 及其影响因素的量性调查
一、引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调查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孤独症儿童父母 SFBT 团体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引言
二、孤独症儿童父母 SFBT 团体干预的初始方案构建
三、专家小组会议
四、小结
第五部分 孤独症儿童父母 SFBT 团体干预及其效用评价
一、患儿父母 SFBT 团体干预的实施及其效用的量性评价
二、患儿父母 SFBT 团体干预效用的质性评价
三、小结
第六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和意义
二、创新点
三、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1 残障/患病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列表
附录2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干预研究文献分析列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1
附录4 调查问卷
附录5 初始干预方案
附录6 干预实施方案
附录7 咨询师招募书
附录8 知情同意书 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科研工作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明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年02期
2 涂阳军;陈建文;;创伤后成长:概念与测量[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3 张薇;杜亚松;刘晓虹;;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健康及其对患儿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4期
4 杨莉萍,叶浩生;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席明静;;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治疗大学生抑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6 闫悦,蔡红兰;教师评价与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4年06期
7 何梅;覃霞;向国春;;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灾后丧亲者心理状况的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1951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9511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