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雌激素替代疗法及心理干预结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

发布时间:2018-06-18 11:44

  本文选题:围绝经期 + 抑郁症 ; 参考:《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09期


【摘要】:目的观察激素替代疗法(HRT)与心理干预结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80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HRT结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和心理干预结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改良Kupperman评分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的变化。结果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临床疗效,发现心理干预结合艾司西酞普兰较HRT结合艾司西酞普兰临床疗效更好,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改良Kupperman评分变化显示两种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更年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且HRT结合艾司西酞普兰对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心理干预(P0.05)。而WHOQOL-BREF评分亦显示两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HRT结合艾司西酞普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心理干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两种疗法疗效相当,心理干预结合艾司西酞普兰善于改善抑郁状态,HRT结合艾司西酞普兰优于改善躯体症状和生活质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HRT combined with estalopram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respectively. The clinical efficacy, modified Kupperman score and WHOQOL-BREFscore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 It was found tha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estalopram was better than HRT in combination with estalopram,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P 0.05). The changes of Kupperman score in both groups showed that both treatments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climacteric syndrome, and HRT combined with Escitalopram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climacteric syndrome compar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0.05). The WHOQOL-BREF score also showed that both methods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RT combined with estalopram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better tha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treatments are simila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Escitalopram is good at improving depression and HRT combined with Escitalopram is superior to improving somatic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作者单位】: 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
【基金】: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13Y013)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白树新;李莉;王德斌;李广玉;王桂莲;;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氟哌噻吨美丽曲辛治疗产后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3年01期

2 李X;;西酞普兰联合雌激素治疗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王梦欣;宋冬玲;崔明峰;;围绝经期抑郁与女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8期

4 李晓梅,肖洪涛,李晖晖,廖兵飞;复方戊酸雌二醇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10期

5 唐晓艳;;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对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17期

6 陈素兰;陈长香;马素慧;赵雅宁;;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11期

7 王善凤;;围绝经期妇女生殖激素水平与情绪障碍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红;;强化健康意识是预防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冯霞;王铁艳;;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年01期

3 路军丽,林守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2002年04期

4 黄艳红,辛晓燕,陈亚琼,陈必良,王德堂,张红菊,魏莉,李桂云,石茹;复方戊酸雌二醇片治疗妇女绝经综合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20期

5 田丰莲,杨冬梓,张小庄,赵庆国,詹新林,李容汉,穆荔,江雪芳,李洁明;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需求调查[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6 李洁明;田丰莲;詹新林;江雪芳;;影响妇女更年期心理症状相关因素调查及心理健康指导[J];广东医学;2006年05期

7 李一云 ,贾春红 ,季建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年04期

8 陆洪波,杨晓钊,黄永兴,王敏,李芳,谭永萍,龙忆琴,赵桂萍;南宁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9 吴胜男;田立霞;汤倩珏;陈锦黎;;围绝经期的心理调摄[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李晶晶;李丽玮;曾定元;钟华;贺红英;;低剂量口服避孕药在绝经过渡期控制月经周期及治疗绝经症状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屈小会;;三地滋阴调冲膏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80例临床观察[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熊辉;陶玉玲;李惠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A];首届赣鄂湘中西医结合(生殖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亚平;林守清;陈蓉;林中慧;张颖;;国产天然孕激素胶丸琪宁两个剂量的疗效和副作用临床试验[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滨;坤宁安对围绝经期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曲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冯娟;从肾肝心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王少军;针刺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的调节规律及机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5 张晓艳;补肾疏肝方对更年期综合征雌鼠生殖内分泌及下丘脑垂体ERα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6 杜巧琳;舒肝胶囊治疗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何仲;月经改变对卵巢功能衰退过程提示价值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黎霄羽;更年期综合征五脏心身症状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陈国珍;中药加针灸对更年期抑郁症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张慧雯;温肾化痰祛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痰湿瘀结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明;围绝经期抑郁症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初钰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刘宇霞;40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分析及围绝经不同时期骨密度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酉海蓉;绝经综合征和经前期综合征“心身同治”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胡佳;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方剂的配伍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谢静;补肾养心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马亮;绝经综合征古籍整理及二仙汤加味对去卵巢大鼠E_2、血管舒缩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8 杨怡卓;“抗骨松冲剂”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9 崔瞻;雌激素替代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3年

10 李鹤白;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药小复方筛选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春琼;;西酞普兰对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7年18期

2 杨秀丽,赵幸;围绝经期抑郁症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徐文炜;雌激素与女性抑郁症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年01期

4 李一云 ,贾春红 ,季建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年04期

5 赵向东,史雪茹,施洪,法锡安;134例更年期妇女血清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雌二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年02期

6 邵敏漪,黄寅平;米氮平配伍雌激素与单纯雌激素补充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6期

7 司天梅;舒良;;关于新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8 肖爱娇;庄剑青;;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王晓蓉;;西酞普兰与利维爱联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J];现代实用医学;2009年05期

10 王小云,沈碧琼,张春玲;更年期妇女抑郁症与卵巢雌激素分泌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玲;魏绍斌;孙海燕;;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16期

2 韩亚飞;;浅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10年17期

3 林宏;张俊辉;郄小明;;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20期

4 张加明;郝卫萍;王贤玲;;阿立哌唑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增效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5 马素慧;窦娜;陈长香;赵雅宁;李淑杏;;八段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康复效果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25期

6 王连成;裴素英;王志荣;;围绝经期妇女患慢性躯体疾病患者抑郁状态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6期

7 杨荣梅;王艳涛;;艾司西酞普兰与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23期

8 黄继忠;乔颖;;艾司西酞普兰在抑郁症相关问题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年01期

9 陈长香;李淑杏;李建民;赵雅宁;岳静玲;;调节方式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01期

10 马军;刘永义;殷朝辉;张媛;;艾司西酞普兰和马普替林治疗分裂症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建国;;抑郁症的识别与心理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跃华;张兰凤;;抑郁症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目标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症状与发病部位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达;许唯;占宏伟;刘洪彪;;抑郁症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5 樊浩华;;抑郁症患者的人身安全监控[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6 吴珂;;脑卒中病人与抑郁症[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林有道;倪秀英;;慢性精神分裂症203例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A];中国民政精神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张卫华;;抑郁症相关的慢性失眠的鉴别:附个案2例[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培琰;;神经可塑性——抑郁症病理生理的新探索[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蔡宗强;严春寅;侯建全;;伴有抑郁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志功;哪些人易患抑郁症[N];民族医药报;2007年

2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病人要注重“三期”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知“郁”才能治愈[N];健康时报;2005年

4 刘京徽;我国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 专家说父母影响是主要原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5 张献怀;抑郁影响每个人[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家有“抑郁症” 你该怎么办?[N];哈尔滨日报;2005年

7 梁月竹;儿童也会患抑郁症[N];健康报;2006年

8 王冠瑛;抑郁症困扰多少“正常人”[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王润华;消化道疾病常与抑郁症为伍[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法律学者 羽戈;官员抑郁何来[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顺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陈妙霞;针药结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冯娟;从肾肝心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胡华;抑郁症动物模型与脑血管因素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曾华伦;针药结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生存质量及内分泌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常翼;抑郁症视觉前注意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7 曲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从恩朝;儿童期性侵犯与女性抑郁症的风险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江华;大学生抑郁人际高风险—应激模型实证研究—多时段追踪和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VBM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10 王利锋;儿童期创伤相关抑郁症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慧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权赫同;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程度分析与有关因素的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林敏;点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刘思敏;广防风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Ⅲ期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赵晓静;导师陈莹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辑要[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崔淑子;俞募通经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黄得禄;妇人还少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8 肖新春;益肾坤宁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方鸣;更年乐佳液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10 张琳;长春市市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情况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35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035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8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