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诊疗行为调查研究
本文选题:精神疾病 + 诊疗行为 ; 参考:《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1、了解精神疾病患者获得专科就诊的途径、首诊机构分布;2、探讨精神疾病患者初主动就诊影响因素;3、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及躯体形式障碍就诊延误时间、治疗延误时间;4、非专科医务工作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确诊率及转诊率:5、疾病缓解影响因素;6为精神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自编《精神疾病患者诊疗行为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用随机数字表确定20例/天,已录入过的复诊者跳过不计。 结果:1、患者获得专科就诊最常见途径是通过他人介绍,占41.8%,其次是非专科医疗机构转诊,占30.3%;首诊选择非精神专科机构占51.9%,精神专科医院(包括综合医院精神专科)48.1%。2、婚姻状况不稳定及精神卫生知识缺乏是初诊主动就诊的危险因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及躯体形式障碍就诊延误时间中位数分别是113.5天(4天~21年)、34.0天(2天~15年)、86.5天(4天-10年)、309.0天(53天~8年),治疗延误时间中位数分别是6.0月(1月~21年)、3.0月(3天~15年)、3.0月(4天~8年)、5.5月(10天~8年),各类精神疾病首诊机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专科识别率17.8%,确诊并给于合理用药率10.5%,89.5%的患者未得到合理用药而转诊精神科。5、就诊延误时间、有无擅自停药均是患者疾病缓解情况的危险因素,首诊选择专业机构为保护因素。 结论: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就诊延误及治疗延误,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低、非专科医生识别率低、精神卫生资源的不可及性是影响患者就诊延误的重要因素。首诊不同机构、就诊延误时间、有无擅自停药均对患者疾病缓解情况有影响。因此应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加强培训非专科医务人员,改善患者诊疗行为,提高精神疾病就诊率、识别率、治疗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ways for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to obtain special treatment, an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irst visit, depression, schizophrenia, anxiety disorder and somatoform disorder, and to explore the delay time of visiting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such as depression, schizophrenia, anxiety disorder and somatoform disorder. The delayed time of treatment was 4, the recognition rate, diagnosis rate and referral rate of mental illness among non-specialized medical staff were 5,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ease mitigation were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was used to conduct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20 cases were determined by random digital table. Results: one, the most common way for patients to get special treatment i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others, accounting for 41.8%, followed by non-specialist medical institutions referral, accounting for 30.3%; For the first visit, 51.9% were non-psychiatric institutions, 48.1% of psychiatric hospitals (including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ic specialties), unstable marital status and lack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first visit, depression, schizophrenia, The median delay time for anxiety disorder and somatoform disorder were 113.5 days (4 days ~ 21 years), 34.0 days (2 days ~ 15 years) and 309.0 days (53 days ~ 8 years), respectively. Months (3 days to 15 years), 3.0 months (4 days to 8 years), 5.5 months (10 days to 8 yea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irst diagnosis institutions of all kinds of mental diseases (P0.05). 3. The non-specialist recognition rate was 17.88.The rate of diagnosis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 was 10.5% and 89.5% of the patients did not get reasonable use of drugs. And referral psychiatry. 5, delay time, Withdrawal of drugs without authorizat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the remission of disease, and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are selected as protective factors for the first visit.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have serious delay in visiting and treatment, low awareness rate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of patients / family members, low recognition rate of non-specialist doctors, and inaccessibility of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delay in visiting patients. The first visit to different institutions, the delay time, with or without withdrawal of drugs have an impact on the patient's disease relief. Therefore, we should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mental health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non-specialist medical personnel,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ehavior of patients, increase the rate of psychiatric visit, recognition rate, treatment rate.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芳传;;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增减趋势初探[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2 张笑燕;;5例糖尿病并发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难点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年09期
3 王晓琼;;瑞安市山区与城郊居民精神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乡村医药;2007年03期
4 寸永海;余升晋;;精神疾病在本地区求医情况分析[J];云南医药;2008年06期
5 李清亚;王晓慧;宋瑞华;张兰华;杨玉英;;中医学在诊治精神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6期
6 中华;;探索精神疾病久治不愈之路——访山西太原新医医院精神障碍专家王慕歆教授[J];中国保健营养;2006年08期
7 马春蓉;;精神疾病:21世纪的流行病?[J];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18期
8 许天宏;邱红;沈平;张树静;赵玲玲;;精神疾病患者日间住院模式的探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2年01期
9 赵蓬奇;;我正常吗?[J];中国社会导刊;2001年04期
10 魏新贞;王占敏;陈会然;王新福;赵惠芳;时立妲;邓玉凯;吴亚卿;;女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金枝;黄子琼;董铭;;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调查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郭卫刚;;精神疾病患者凶杀案司法鉴定24例分析[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杨金华;黄子琼;董铭;;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调查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马弘;何燕玲;刘津;谢斌;徐一峰;郝伟;唐宏宇;陈大方;王勋;刘灏;张明园;于欣;;686项目管理的25.6万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5年变化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杨桂芝;张俐丽;李晓琴;张月兰;周永玲;;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状况的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李学松;;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调查[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邹义壮;周东丰;;精神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及治疗[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济生;王爱稳;;与糖尿病有关的精神疾病患者的营养治疗[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汪志良;王久树;范强;;对精神疾病患者再次作案的责任能力探讨[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彭爱琴;周玉梅;殷志萍;张义岚;秦国兰;;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和社会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鹏;完善救治保障 促进心理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沈彦桥 潘清;精神疾病患者:期待回归[N];中国社会报;2004年
3 杨六香;关注精神疾病患者[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谢文英;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住院有保障[N];检察日报;2006年
5 陈冉;我国公众营养健康将面临严峻挑战[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赵元刚;6成重性患者滞留社会[N];云南日报;2011年
7 钱峰;关注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N];健康报;2004年
8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王均珠 艾冰;我省精神疾病患者超50万人[N];贵阳日报;2007年
9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罗照春;如何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服药[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王立娟、果春杰、媛媛;“686”项目在我市稳步推进[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月;应用三种抗原的弓形虫流行病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娟;基于突触可塑性异常假说的重性精神障碍易感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李鹤遥;精神分裂症相关SNPs位点的病例—对照与家系合并样本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罗光强;精神分裂症临床干预过程中知情同意问题的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熊鹏;血清细胞因子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以及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杨景雷;精神分裂症的体液代谢组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亚兰;中国人群儿童孤独症的NRXN1基因关联研究和两种疾病相关拷贝数变异的鉴定[D];中南大学;2012年
8 胡茂荣;精神分裂症认知、脑灰质和白质内表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孙涛;多次给药精神分裂症行为模型评价及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10 谢冰;MBD家族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勤;精神疾病患者诊疗行为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刘茜;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风格与社会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星;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4 黄志宏;敦化市1487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例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李奕;大连市精神疾病患者就医意向与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6 李丽华;精神科门诊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病耻感调查[D];中南大学;2008年
7 腾丽娟;TPH2基因甲基化及相关危险因素与精神病自杀行为的关联[D];汕头大学;2008年
8 左北国;全域高频中枢神经磁刺激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马希权;精神疾病康复期经验的心理学研究[D];鲁东大学;2008年
10 徐华;精神病患的社会身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93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09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