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抑郁症患者社交功能及总体幸福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6 19:30

  本文选题:抑郁症 + 社交功能 ; 参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摘要】: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社交功能及总体幸福感,并探讨焦虑特质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汉密斯顿抑郁量表(HAMD 24项)、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50例抑郁症患者和50例正常人进行测定。结果抑郁症组在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焦虑状态和焦虑特质上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能力、愉快心境、松弛及总体幸福感上均低于对照组(P0.01)。在对健康的担心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焦虑特质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社交功能及总体幸福感低于正常人;有焦虑特质的人群总体幸福感得分更低,更易有社交焦虑。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overall well-being of th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xiety trai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Methods using the HAMD Depression Scale (HAMD 24), the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LSAS), the overall happiness scale (GWB), the State Trait Anxiety Questionnaire (STAI), and the measurement of 5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50 normal people. Results the depress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social anxiety, social avoidance, anxiety and anxiety (P0.01). Energy, satisfaction and interest in life, control of emotion and behavior, delightful mood, relaxation and overall happines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social anxiety (P0.05), and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overall well-being (P0.01). Conclusion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overall well-being of th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people, and the overall well-being scores of the people with anxiety traits were lower, and the social anxiety was easier.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阳;王纯;关承斌;周青静;李箕君;张宁;;抑郁症患者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症状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5期

2 王阳;李箕君;王纯;张宁;张婕;张亚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主观幸福感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3 周雅;刘翔平;苏洋;冉俐雯;;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4 章虹;汪道鑫;;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事件、心理防御机制与其发病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09期

5 王希林;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在1999年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莺乔;关于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学(心理)专业的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吴红艳,李春华,白发秀;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分析[J];编辑学报;2003年04期

3 郇建立;孙静;;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基于内蒙古D县X医院妇产科患者的个案访谈[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4 肖婧;;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5 孙华,郁宇;广西地区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精神医学知识调查浅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王恒飞;;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70例误诊分析[J];贵州医药;2006年06期

7 瞿晓理;;“心理弹性训练”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实验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李兆秀;王宗兰;张守菊;李梅;;精神科暴力行为与护理干预[J];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07期

9 李跃华;肖爽;;抑郁证核心症状、其他症状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规律[J];环球中医药;2010年06期

10 肖汉仕;;全民健心的必要性、途径及功能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哲;胡随瑜;陈泽奇;陈珍贵;;简明抑郁症中医证候自评量表初步编制[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军;闫桂霞;王志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务人员对抑郁障碍的态度与知识的调查[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耿战辉;锌对心理应激所致海马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3 邓公平;消极认知偏差—胰腺癌不良预后的实证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杨芳;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促进的感恩模型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华珍;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方倩;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何瑶波;抑郁倾向与非抑郁倾向大学生心理时间之旅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粤;沉思、抑制能力对抑郁与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丽;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胡双美;大学新生教育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杜渐;复方人参柴胡分散片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0年

8 谭远飞;针刺配合心理疏导治疗抑郁症引起的失眠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阎文蓉;特质抑郁大学生的心率变异性特点[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马晓洁;抑郁个体的自我注意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光海,邹小敏,李云峰,程强庆,王玉枝,孙长友,吕明春,汤光宗;不同养老方式的丧偶老人心理状态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2 张婕;张宁;王纯;;归因方式和幸福感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04期

3 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2期

4 许明智;李文波;贾福军;;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3期

5 陈嘉;袁君;周蓉蓉;;心理治疗改善年轻鼻咽癌患者抑郁症状态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1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春杰;郭蓄芳;苏静;李奕;;抑郁症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2 张立民;隐匿性抑郁症诊断探讨(附42例分析)[J];新医学;1995年08期

3 许律西;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与治疗学现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4 陈三星;莫把抑郁当痴呆[J];长寿;1995年09期

5 张顺,徐玉;隐匿型抑郁症研究的某些进展[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6年01期

6 柳群方,王健,陈洪,王培胜;隐匿性抑郁症58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96年03期

7 安科;抑郁症的自我疗法[J];心理与健康;1996年06期

8 乔梁;;心底无忧天地宽[J];科学之友;1998年08期

9 黄国平;家族性抑郁症一家系报告[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年06期

10 李融!210003;43例抑郁症误诊为某些躯体疾病的报告[J];四川精神卫生;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粟;任雯婷;姚丽;龚启勇;;难治与非难治抑郁症神经网络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韩颖琳;姚志剑;江海腾;卢青;罗国平;;抑郁症患者识别负性表情时杏仁核脑磁源性信号频率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周盛年;;微量元素与抑郁症[A];首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4 周子璇;任燕;杨红;刘霞;孟婧;梁毅平;;首发抑郁症患者神经心理认知功能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李晓一;邢葆平;吴皓;;抑郁症认知功能临床研究综述[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刘堂龙;;怡诺思治疗伴发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的临床观察[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魏道敏;汪厚根;;抑郁症与自杀关系的探讨[A];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8 牟君;谢鹏;;枕叶激活与初发抑郁症患者的情感障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陈为;安毕涌;;抑郁症患者皮肤交感反应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张晓斌;张玉梅;周宏辉;周朝昀;;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Va166Met多态性与血清浓度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抑郁症病因多[N];保健时报;2005年

2 附二医心理科 戴王磊;漫谈抑郁症[N];温州日报;2005年

3 山东省安康医院 孙秀娟邋刘宜东;微笑抑郁症困扰职场人[N];健康报;2007年

4 徐世坤;抑郁症,, 不可等闲视之[N];中国水利报;2000年

5 陈福新;胃出血背后的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王淑军;警惕抑郁症“杀手”[N];人民日报;2003年

7 蒲昭和;经常“户外散步”能治疗抑郁症[N];大众科技报;2007年

8 ;告别抑郁 走向快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 赵宏;终生预防自杀 重点关注抑郁症[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贾琳;抑郁症离我们是近还是远[N];中国老年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甜;抑郁症相关蛋白树突细胞核蛋白-1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郭浩;抑郁症静息态功能脑网络异常拓扑属性分析及分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3 郑兴东;CRH、ACTH、NPY和GAL在抑郁症发病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黄晓琦;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姗姗;人体下丘脑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乱与抑郁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郭琴;抑郁症患者情绪障碍的脑结构及功能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黄沛钰;1.图形创造思维中抑制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2.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脑结构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彭代辉;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及任务激活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杨丽琴;重度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分析及大鼠脑磁共振解剖图像模板的制作[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3年

10 吕梅;针刺结合SSRI_s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馨懿;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自杀观念形成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2 马丽珍;抑郁症去甲肾上腺素信号转导通路及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3 李轩;磷脂酶A2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周成超;安徽省某农村社区老年抑郁症卫生服务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5 满力;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中c-jun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刘小兵;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权京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杨致蓉;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应对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颜廷梅;辽宁省城乡居民抑郁症患病率及其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10 孔令韬;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海马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表达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03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103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b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