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抗Aβ12-35纳米抗体的制备及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7 17:22
【摘要】: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没有定论,很多研究表明Aβ及其聚集体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研发能够针对Aβ聚集体的抑制剂或药物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基于抗Aβ抗体治疗AD的方法中,目前多采用人源化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单链抗体等,与之相比,纳米抗体由于制备成本低、容易跨越血脑屏障等优点,在抗体疗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另外,已有的研究表明,Aβ的氮端不参与Aβ的聚集,用于临床实验的能够识别Aβ氮端的抗体因为能引起机体更强的炎症反应而不得不停止临床实验;而Aβ中间片段是与Aβ聚集相关的关键位点以及毒性片段,极易形成β折叠结构,而β折叠正是Aβ聚集体主要的结构特点,能够识别Aβ聚集区段的抗体的炎症反应相对较低,因此,筛选能够特异性结合Aβ中间段的纳米抗体对于抑制Aβ的聚集和探索Aβ聚集机制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择Aβ肽全长的中间段Aβ12-35作为抗原,筛选其纳米抗体,并通过E.coli表达系统制备纳米抗体,并探讨了其对Aβ聚集能力的影响。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纳米抗体基因序列的筛选。以Aβ12-35单体作为抗原,通过抗原的定点固载,利用噬菌体展示库技术,经过4轮淘选,ELISA测定亲和活性,从Aβ42噬菌体免疫库中筛选得到DP4、DP6、DP18和DP36四种纳米抗体基因序列。(2)纳米抗体的表达纯化。通过PCR扩增、双酶切等方法将4种纳米抗体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3a;重组质粒在宿主菌E.coli Shuffle T7和E.coli Origami 2(DE3)中实现了可溶性表达。纯化后其纯度均能达到90%以上。经ELISA活性检测,S-DP4, O-DP4, S-DP6, O-DP6表现出较好的抗原结合活性。Biacore测定其亲和常数,S-DP6亲和常数最高,约为10-7,其他三种亲和常数在10-6,结果与ELISA基本相符。(3)纳米抗体的功能研究。ELISA结果表明,纳米抗体S-DP6除了能识别Aβ12-35单体和聚集体,还能识别Aβ40和Aβ42的单体和聚集体;体外利用ThT荧光法和电子显微镜检测发现,所获得的纳米抗体S-DP6对Aβ12-35单体的聚集和纤维化有抑制作用;对已形成的Aβ12-35纤维有解聚作用。总之,本论文筛选获得的纳米抗体对多种Aβ都有识别作用,且可以影响Aβ的聚集过程,为Aβ聚集引起的疾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
[Abstract]: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a sever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nd its pathogenesis is still unknown.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尾 and its aggregat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AD.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A-尾-agglomerate inhibitors or drug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treatment of AD based on anti-A 尾 antibody, humanized polyclonal or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small molecular single chain antibodies are used. Compared with these methods, nano-antibody can easily 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ecause of its low preparation cos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antibody therapy. In addit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nitrogen terminal of A 尾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the aggregation of A 尾, and the antibody which can recognize the nitrogen terminal of A 尾 in clinical trials has to stop clinical trials because it can cause a stronger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the body. The A 尾 intermediate fragment is the key site associated with A 尾 aggregation and the toxic fragment. It is easy to form a 尾 folding structure, and 尾 folding is the main structural feature of A 尾 aggregation, an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the antibody in A 尾 accumulation region is relatively low.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creen nano-antibodies that can specifically bind to the middle of A 尾 in order to inhibit the aggregation of A 尾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 尾 aggregation. In this paper, A 尾 12-35, the intermediate part of A 尾 peptide, was selected as the antigen to screen its nanometer antibody, and the nanometer antibody was prepared by E. coli expression system, and the effect on the aggregation ability of A 尾 was discuss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1) screening of nano-antibody gene sequence. Using A 尾 12-35 monomer as antigen, the affinity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phage display library technique and four rounds of Amoy Elisa. (2) the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dp4, dp6, DP18 and DP36 were obtained from the A 尾 42 phage library. (2) the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antibody.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double enzyme digestion, four kinds of nano-antibody genes were cloned into the expression vector pET23a.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expressed in E. coli Shuffle T7 and E. coli Origami 2 (DE3). After purification, the purity was above 90%. S-DP4, O-DP4, S-DP6, O-DP6 showed good antigen-binding activity. Biacore showed that the affinity constant of S-DP6 was the highest, about 10-7, and the other three affinity constants were 10-6. The antibody S-DP6 can recognize not only A 尾 12-35 monomer and aggregates, but also A 尾 40 and A 尾 42 monomers and aggregates. The obtained nano-antibody S-DP6 can inhibit the aggregation and fibrosis of A 尾 12-35 monomer and depolymerize the formed A 尾 12-35 fiber. In conclusion, the nanometer antibodie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can recognize many kinds of A 尾, and can affect the aggregation process of A 尾, which provides a good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disease mechanism caused by A 尾 aggreg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龙;纳米科技在中药现代制备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10期

2 陈小莺,郭立玮;纳米控释系统及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前景[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02期

3 ;纳米医药前景好安全性研究亟待加强[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纳米将为我们的健康带来些什么[J];改革与理论;2001年07期

5 左杨;夏荣;屠姗姗;孙磊;徐基亮;刘春;;纯钛种植体表面的纳米改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6 刘世德;;纳米与纳米技术[J];中国药业;2005年12期

7 魏新立;杨丽霞;谢兴文;;中药纳米化研究概况[J];中医研究;2011年11期

8 段磊;夏强;马全红;;维甲酸纳米颗粒混悬剂稳定性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5年04期

9 邓意辉;孙姣;;纳米裸晶的平衡溶解度与粒径无关[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秀云;;中药纳米化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天虎;谢巧勤;;纳米矿物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正孝;煍岩;;漫娗纳米技圫和纳米材料的a捎煤蛌|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伊阳;陶鑫;;纳米CaCO_3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伯雄;陈峰;马卓然;;高压流体纳米磨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王树林;李生娟;童正明;李来强;;振动纳米学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洪广言;贾积晓;于德才;孙锁良;李天民;王振华;;纳米级氧化镱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洪茂椿;;纳米催化在化石资源高效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专家话纳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纳米科技,产业化序幕刚刚拉开[N];工人日报;2002年

3 宗合 晓丽;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N];消费日报;2004年

4 朱文龙;产学研联手助推纳米产业[N];文汇报;2006年

5 ;神奇的纳米科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贽;纳米还没走出实验室[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冯 薇;纳米护肤品没那么神[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彤云;打造纳米产业链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张芳;纳米护肤品其实没那么神[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赵展慧 张之豪;纳米世界有多神奇?[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莉鑫;纳米电极体系界面结构及过程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冯晓勇;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黄权;B-C-N体系中新型超硬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东新;纳米钻石靶向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张俊丽;低维磁性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微观表征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于佳鑫;两种新型光学材料在显微生物成像与光谱检测中的应用探索[D];浙江大学;2015年

7 李志明;块体纳米晶钛的制备及组织演变与力学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杨树瑚;缺陷对几种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磁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9 刘春静;锂离子电池锡基纳米负极材料制备及储锂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谢伟丽;SiC纳米线三维结构的制备与生物相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诠彬;中药纳米化对中医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毛彩霞;纳米二氧化锰的安全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邓世琪;PbTi0_3及LiTi0_2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及其光致发光和光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葛岩;YAG:Ce~(3+)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潘伟源;水热法合成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掺杂对Li-Mg-B-H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豆贝贝;纳米水泥熟料矿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郭步超;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机械纳米化表面层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艳艳;纳米化/渗氮/渗硫层与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化学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周文敏;Cr_2WO_6、Ag_2CrO_4微/纳米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10 龚成章;纳米铝结构性质及Al/RNO_2界面作用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30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130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3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