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多因素易患性阈值模型评估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缺失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heritability loss of bidirectional affective disorder, we searched the gwascatalog catalogue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uman Genome Research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NHGRI) to find out all the known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of bipolar disorder. Multivariate susceptibility threshold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heritability of each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 to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By summing up the heritability of all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the total heritability of known susceptibility disorders was obtained, and the total heritability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s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is total interpre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xplanation for the heritability of biphasic affective disorder was 38.34, and 61.66% of the heritability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the predisposing variation, which belonged to the lack of heritability. The heritability of bipolar disorder (38.3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similar studies, indicating that with the discovery of new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oss of heritability of bipolar disorder was greatly reduced. However, the fact that the heritability of bipolar disorder still exists and the number is large also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unknown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s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elucidated.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检验科;
【基金】:广东省科技厅课题项目(编号:2011B061200003)资助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邝如意;;氯硝安定治疗双相情感障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91年03期
2 ;情感性精神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5期
3 阮列敏;;情感障碍相关性睡眠障碍[J];现代实用医学;2008年08期
4 夏训明;;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双相抑郁效果良好[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朱成友;于成泉;刘志中;;双相情感障碍神经阻滞剂用量的性别差异[J];山东精神医学;1992年02期
6 袁浩龙;刘志中;;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生化因素及其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年10期
7 唐建良;金卫东;陈松;;一例老年躁狂患者治疗的循证医学过程[J];中国全科医学;2007年04期
8 孔国强;果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尿红细胞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2010年06期
9 杨雪梅;武艳;冯忠军;耿玉兰;朱淑敏;;GRIN1基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研究[J];广东医学;2010年12期
10 阎翰,刘哲宁,陈列,潘腾苏,谌益华;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栗克清;崔利军;杜波;刘永桥;李建峰;严保平;张勇;张欣;于超;孙秀丽;;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罗炯;李晓虹;王雪;路亚洲;史晓宁;王刚;;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调查[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张磊;张卫华;马燕桃;于欣;;单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期睡眠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翁深宏;林富春;谢宝君;雷皓;;双相情感障碍额叶白质连接障碍—DTI白质束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程宇航;李宁;王彭;;WCX纳米磁珠介导的双相情感障碍血清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万光芸;洪晓虹;;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感觉门控P50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周晶晶;项玉涛;周福春;周艳;王传跃;;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前瞻性记忆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汪栋祥;江开达;钱伊萍;张野;禹顺英;江三多;;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与MAO基因关联分析[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9 曾丽苹;李新;李恺;郑永军;梅桂森;张峰;;一个分裂情感性精神病高发大家系的易感基因定位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张英;李雪霓;;脑电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随访研究中注意力变量的变化[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欢霁;精神与情感:一对姐妹花?[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威克;加巴喷丁可改善治疗无效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波子;非典型药有“典型”效果[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记者 朱晓京 见习记者 祁新;沈城精神疾患逾四万 仅冰山一角[N];沈阳日报;2009年
5 闻新;狂噪症状大大缓解[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雪梅;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度会议专题报告[N];医药经济报;2004年
7 沈彦桥 潘清;精神疾病患者:期待回归[N];中国社会报;2004年
8 罗伯特·L.莱希 编译 汪海燕;躁狂症绝非娱乐事件[N];东方早报;2011年
9 阿胜 编译;奥氮平和氟哌啶醇平分秋色[N];医药经济报;2004年
10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王绍礼;病耻感阻碍精神疾患者“病”愈[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进;TP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情感障碍的关联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俊燕;常见精神疾病共享遗传风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赵倩;遗传变异与精神疾病的关联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李涛;基于大样本的精神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唐劲松;早发精神分裂症神经网络连接障碍的磁共振研究以及重性精神疾病DNA拷贝数变异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6 张洁旭;MAOA内部多位点作用模式及DNA甲基化状态与精神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7 凌捷;染色体7q的10个基因与儿童孤独症及RELN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何畏;难治性抑郁症的皮层信息加工:共病影响、认知及情绪处理功能[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军;基于代谢组学的双相情感障碍尿液标志物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2 吴波;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法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浆差异表达蛋白[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3 万光芸;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感觉门控P50的临床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4 尚鲁宁;IL1、IL4基因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5 董芳;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候选染色体区域的连锁分析[D];首都医科大学;2007年
6 牛丹丹;三例双相抑郁障碍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荟;喹硫平和阿立哌唑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试验[D];山东大学;2009年
8 黄啸;中文版轻躁症状自评量表(HCL-32)在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患者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0年
9 刘玉平;强迫症与伴双相障碍共病的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和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5-HTTLPR)、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10 柳文华;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5-羟色胺2A受体启动区和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多态性与心境障碍及帕罗西汀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43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24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