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环境联合氟西汀对CUS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MAP-2和SYN-1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12 10:27
【摘要】: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持续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该病很可能是各种应激导致海马等脑区神经可塑性受损引起的,同时,关于丰富环境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抑郁症可能与海马神经可塑性降低或受损相关。突触可塑性是神经可塑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推测,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降低或损伤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机制所在,具体可能表现为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突触小泡蛋白-1(synaptophysin-1,SYN-1)等突触功能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丰富环境联合氟西汀可能对抑郁症有较好治疗效果。目的1.了解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 CUS)大鼠海马MAP-2、SYN-1和相应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2.分析比较氟西汀、丰富环境及丰富环境联合氟西汀对CUS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1.动物分组及制备CUS大鼠选取行为学表现情况相近的60只成年雄性SPF级大鼠随机分为5组,CUS组(A组)、正常组(B组)、氟西汀组(C组)、丰富环境组(D组)、丰富环境联合氟西汀组(E组),B组标准环境群养42天,剩余4组均CUS刺激并孤养42天以制造并维持其抑郁样行为。2.氟西汀灌胃干预以氟西汀为干预药物,给予大鼠灌胃给药。A组、B组、D组大鼠均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3.丰富环境干预参考国外文献自制丰富环境鼠笼2套,干预时间为8:00pm至次日8:00am。4.丰富环境联合氟西汀干预同一天进行上述两种干预。5.行为学评估包括旷场实验、糖水消耗实验及体质量测量。6.实验室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海马各区MAP-2及SYN-1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测定大鼠海马MAP-2基因、SYN-1基因表达水平。7.数据处理所得数据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以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多组重复测量数据经球形检验,P0.05时用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 P0.05时用ANOVA,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行为学评估①CUS前:各组大鼠行为学评估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②CUS后:A组、C组、D组及E组大鼠较B组大鼠糖水消耗量、体质量增加量、水平运动距离均较低(均P0.05)。③干预后:A组大鼠较C组及D组大鼠糖水消耗量、体质量增加量、水平运动距离仍然较低(均P0.05);C组及D组大鼠较E组大鼠水平运动距离均较小(P=0.012,P=0.000);C组及D组大鼠较B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均较少(P=0.017,P=0.010)、水平运动距离均较小(P=0.004,P=0.000);E组与B组大鼠行为学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2.免疫组化结果①大鼠海马CA1、CA3、DG区:B组、C组、D组、E组MAP-2、SYN-1表达水平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但均较A组增加(均P0.05)。②大鼠海马CA2区:A组、B组、C组、D组及E组MAP-2及SYN-1表达水平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F=1.529,P=0.198;F=I.359,P=0.253)。3.RT-PCR结果①B组、C组、D组及E组大鼠海马MAP-2、SYN-1基因相对表达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但均较A组增加(均P0.05)。结论1.氟西汀、丰富环境、丰富环境联合氟西汀均能够改善CUS大鼠抑郁样行为,其中单独氟西汀或单独丰富环境效果基本一致,丰富环境联合氟西汀效果优于单独氟西汀或单独丰富环境;2.CUS大鼠海马CA1、CA3及DG区MAP-2、SYN-1的表达水平及海马中相应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但可被氟西汀或丰富环境或丰富环境联合氟西汀逆转,这可能是氟西汀或丰富环境或丰富环境联合氟西汀改善CU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之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4
本文编号:226577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海舰;苏少华;吴一芳;余飞;;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和突触可塑性变化[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3年01期
2 王长虹;李晏;谢春朋;李昌琪;;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爱军;系列新型抗抑郁剂—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5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2657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