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8-10-16 11:08
【摘要】: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进行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价疗效,席汉残疾量表(SD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患者社会功能改善情况,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结果两组间不同时间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8周末,两组间有效率和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DS总分、SF-36社会功能因子分8周末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SDS总分、SF-36社会功能因子分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均能较好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Escitalopram and venlafaxine on soc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y were treated with estalopram and venlafaxine respectively.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Shihan Disability scale (SDS) and 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 (SF-36)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function and the severity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evaluated by (TES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AMD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0.05), but it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0.01).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ive rate and cur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total score of SDS, the score of social function factor of SF-36 at the end of 8 week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aseline (P0.01). The total score of SDS and the score of social function factor of SF-36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8 weeks (P0.05). Conclusion both Escitalopram and venlafaxine can improv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临床心理科;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春波,何燕玲;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介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年02期

2 贾占玲,刘朝军,李绍敏,卢世臣,张传芝;影响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4年03期

3 张雅红;薛芬;闫青红;彭正午;王刚;谭庆荣;;不同SSRIs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疗效及社会功能改善作用比较[J];精神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4 贾占玲,刘朝军,卢世臣,张传芝,李绍敏;米安色林与米帕明对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0期

5 王鹤秋;任志斌;王素珍;;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年10期

6 朱军红;钟宝亮;;Sheehan残疾量表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0年04期

7 陈先德;王朔;;音乐治疗应用于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雨晴;;聚乙二醇4000治疗功能性便秘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张平;佟伟军;;苏州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安徽医学;2009年09期

3 王松涛;朱寒笑;张禹;曾云贵;王安利;;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田立霞,王春梅,周丽萍,徐彪,郑大伟;天津市和平区354名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周详;钱君;闻素霞;;语词分析下结构式写作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3期

6 陈运香;;护理干预对慢性胰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年10期

7 向秀芳;;协同护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年05期

8 张萍;;护理干预对矽肺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年05期

9 陈光东;程朗朗;;浅谈影响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J];当代医学;2009年09期

10 吴炳华;章国发;宗世璋;;股骨颈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彭武清;杨梅;;未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精神状况及生存质量探讨[A];睡眠医学与精神卫生研讨会(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50分会场)论文汇编[C];2005年

2 韩笑乐;王绍礼;成秀芳;;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徐辉;杨建章;张莉;;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A];2013年河南省精神科护理危机管理与沟通技巧培训班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晶;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肾虚肝郁型和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张艳丽;非糜烂性反流病临床特点及其内脏高敏机制的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3 蒋小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赵欢;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药审查系统的构建与评价[D];天津大学;2012年

5 谭锋;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周鹏;“逆针灸”背俞穴干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陈芷珉;PPI疗效差的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特点、内脏高敏机制及治疗的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咏梅;功能性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王燕;自我效能理论在功能性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3 徐文华;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对行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患者知识信念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4 连楠;团体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白雪;两种胆总管结石取石术的卫生经济学评估-ERCP和传统开腹术比较[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6 郑涛;高校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动干预的实践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云娜;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治疗方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李伦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赵贞贞;中文版PAC-QOL量表的信效度研究及其在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10 张亚琴;长治市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区护理需求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一云,,季建林;对抑郁症预后的再认识[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6年03期

2 徐亚英;李筱芬;;关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年22期

3 李四冬;周严俊;;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4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5 张少丽;石少波;;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6 陈建洪;杨海波;贾一夫;;舍曲林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5期

7 文彬,郑家富;抗抑郁症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2期

8 郭克锋,郭珊,杨文清,朱银星,关菊香,张建设;影响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心理康复的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7期

9 张迎黎,李鹤展;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30期

10 顾牛范,李华芳,舒良,张鸿燕,翁正,张心保,欧红霞,周自强;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的双盲、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加明;郝卫萍;王贤玲;;阿立哌唑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增效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2 杨荣梅;王艳涛;;艾司西酞普兰与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23期

3 黄继忠;乔颖;;艾司西酞普兰在抑郁症相关问题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年01期

4 马军;刘永义;殷朝辉;张媛;;艾司西酞普兰和马普替林治疗分裂症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5 费小聪;陈海支;陈小郧;李建华;;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29期

6 乔颖;黄继忠;;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年03期

7 季淑梅;;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疗效比较[J];中国药师;2010年08期

8 刘晓鹏;王飙;;抑郁症患者残留症状的治疗以及对抑郁复发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9 赵振环;郭扬波;;儿童抑郁症的识别和治疗[J];中国处方药;2006年10期

10 张鸿燕;肖卫东;;评价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建国;;抑郁症的识别与心理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症状与发病部位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孙达;许唯;占宏伟;刘洪彪;;抑郁症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4 吴珂;;脑卒中病人与抑郁症[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林有道;倪秀英;;慢性精神分裂症203例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A];中国民政精神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6 张卫华;;抑郁症相关的慢性失眠的鉴别:附个案2例[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培琰;;神经可塑性——抑郁症病理生理的新探索[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8 郭锡永;正悦;吴飞;王淑杰;计秀生;李振来;;影响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的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的研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周保慧;;抑郁症病人自杀行为相关因素分析[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董继承;张少丽;缪竞城;;抑郁症患者不同病期血清体液免疫指标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知“郁”才能治愈[N];健康时报;2005年

2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波;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自杀阴影[N];大众卫生报;2008年

3 袁志功;哪些人易患抑郁症[N];民族医药报;2007年

4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病人要注重“三期”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张献怀;抑郁影响每个人[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家有“抑郁症” 你该怎么办?[N];哈尔滨日报;2005年

7 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王润华;消化道疾病常与抑郁症为伍[N];光明日报;2008年

8 ;抑郁症治疗 “三低”现象挡住康复路[N];哈尔滨日报;2005年

9 章君;抑郁症更“青睐”女性[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驻京记者 孙书博;艾力达可明显减轻ED患者抑郁症状[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华;抑郁症动物模型与脑血管因素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常翼;抑郁症视觉前注意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从恩朝;儿童期性侵犯与女性抑郁症的风险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江华;大学生抑郁人际高风险—应激模型实证研究—多时段追踪和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VBM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利锋;儿童期创伤相关抑郁症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刘宇;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干预效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王纯;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8 吴辉;辽宁省医护人员中职业紧张反应、职业紧张源及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刘晓华;抑郁症遗传模式及其与CREB1、BDNF基因的关联和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瑾;抑郁症患者的移情结构与家庭动力特征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2 郭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症及其和预后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3 王新;阈下抑郁者对情绪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安艳;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家庭、学校因素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5 丁芳;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6 邓伟;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2和INF-γ的变化[D];兰州大学;2008年

7 周玉嘉;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电针治疗颅脑损伤后抑郁症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莫煊;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与甲状腺激素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9 戴春晓;抑郁症、焦虑症和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的血脂水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徐晔;首发与复发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74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274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a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