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围产期抑郁引发代际性抑郁障碍及机制

发布时间:2018-10-16 12:30
【摘要】:围产期抑郁(peripartum depression,PPD)可对母亲及子女产生不良影响,显著增加其子女罹患情感障碍的风险,并且这种影响可代际(transgenerational)持续。PPD引发代际性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经典抗抑郁药物难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因此,深入研究PPD引发情感障碍及代际性影响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HPA)、催产素(oxytocin,OT)及其信号、突触可塑性以及表观遗传学机制在PPD引发代际性抑郁情感障碍的作用进行讨论,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Abstract]:Perinatal depression (peripartum depression,PPD) can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mothers and children,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isk of emotional disorders in their children, and this effect can be sustained by intergenerational (transgenerational). The pathogenesis of intergenerational depression induced by PPD is complex. Classical antidepressants are difficult to play a better therapeutic rol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ffective disorders and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s caused by PPD. The effects of 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HPA, oxytocin (oxytocin,OT) and its signal,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epigenetic mechanism on intergenerational depressive affective disorder induced by PPD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江苏省中西医结合重点实验室;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医学康复教研室;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转化系统生物学与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中医脑病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 67 36 25) 江苏自然科学基金(BK20151568);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517);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769) 江苏省双创项目(2013455) 江苏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013-YY-11) 江苏省优势学科 国家自然青年基金(81701340)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祖华,蔡云帆,何志清,王明;不同类型抑郁障碍患者作案特征的比较[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年04期

2 袁勇贵 ,张心保 ,李箕君 ,张宁 ,张石宁 ,吴爱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4期

3 周华琳,王清芳,陈玲;抑郁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9期

4 于建军,苏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4年09期

5 林汉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及其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6 许毅;减少抑郁障碍的全球负担:世界14个地区抑郁障碍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7 余慧珠;王祖兵;卢伟;;职业紧张与抑郁障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6期

8 王祖新;;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2期

9 任夫乔;;抑郁障碍罪犯的心理干预[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4期

10 徐斐;王晨阳;李解权;王民洁;徐斌;梁亚琼;王志勇;柯晓燕;刘辉;;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豫;王翔;;抑郁障碍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初探[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葵;王得新;潘映辐;伍文清;许春伶;;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熊娜娜;洪霞;朱丽明;柴晚星;蒋静;王智凤;魏镜;;抑郁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燕;曹晓华;李建英;张爱霞;张克让;;氟西汀对首发抑郁障碍患者情感加工相关脑机制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朱紫青;;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6 孙红梅;陈大才;刘秋香;范健;冯悠;;老年人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张雅绚;张二仝;;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实;;综合医院老年患者抑郁障碍临床对照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9 虢周科;;郁乐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白炳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105例疗效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超群;范晓莉;抑郁障碍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陈金雄;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诊治现状[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驻京记者 金丰杰;抑郁障碍就在身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程国媛;抑郁障碍研究新思路[N];山西日报;2010年

5 记者 王鹏;可调节抑郁障碍发病风险的基因被发现[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乔冬冬;中国汉族人群HTR3B基因多态性与抑郁障碍及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孙宁;抑郁障碍外周血miR-34b/c调控紊乱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吴志国;焦虑性抑郁障碍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徐素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探讨及预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马云龙;吸烟行为及尼古丁成瘾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机制探索[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丽娜;抑郁障碍患者冗思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陈建淮;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特征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玉欣;MiR-34b/c与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关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亢俊俊;雌激素受体与DNA甲基化转移酶基因多态及基因交互作用与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关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多丽丽;帕罗西汀对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患者血脂影响的临床纵向观察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6 柏玉兰;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癫痫神经行为共病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医学院;2017年

7 史文宗;大连市抑郁障碍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8 钟平;抑郁障碍患者应激知觉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李黎黎;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应用于抑郁障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青格勒;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与抑郁障碍临床特点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74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274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e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