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效应连接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interbrain interval effect (effective connectivity) between patients with early vascular dementia (VaD) and normal elderly, based on the phase information of multilead EEG, the directed phase delay index (dPLI) algorithm was used.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of two groups of subjects during the oddball visual detection task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ta band, the connection strength between the parietal region and the frontal region and the parietal region to the central region in the early VaD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elderly. The normal elderly have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hase of brain activity in the parietal region is advanced and the phase of brain activity in the frontal and central regions is relatively lagging. This phase relationship was broken in the early VaD patients. 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decline in the intensity of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s in the long distance brain regions, the weakening of the core position of the parietal region, the phase advance in the parietal region and the absence of phase lag in the frontal and central regions may be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cognitive function in early VaD pati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study of pathogenesis and early clinical diagnosis of VaD patients.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71061)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5JM628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xjj2014134)
【分类号】:R749.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建新,杨渤生;血管性痴呆误诊1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2期
2 高唱 ,王景周 ,王琳 ,高东 ,周中和 ,姚国恩 ,张莉莉 ,陈曼娥;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小板活化机制的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5期
3 孟凡莲;马忠金;刘大英;;通络益脑丸治疗血管性痴呆9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年01期
4 陈妍;陈石伙;;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33期
5 范芸;徐景;纪亮;;老年患者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15期
6 吴秀芹;梅晓云;吴颢昕;;祛邪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述[J];中医药学报;2010年06期
7 孟红旗;蒲凡;刘雪梅;温嘉乐;夏敏仪;;血管性痴呆的中药治疗进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田金洲,韩明向,涂晋文,杨承芝,杨惠民,邹忆怀,刘恒;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9 张志真,周德安,盛丽,刘慧林,刘军;疏调益智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2000年04期
10 刘峥,包汉雨,贾建平;血管性痴呆及其治疗[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莉莉;周淑君;;血管性痴呆的健康教育体会[A];第二届第二次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郭明冬;罗增刚;;周文泉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彭良富;刘小燕;张岳峰;谭燕;郑东;施海珊;章慧;;血管性痴呆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方正龙;;血管性痴呆与脏腑关系探讨[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5 黄齐珠;李丽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相关性[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周文泉;于向东;;关于血管性痴呆研究的思考[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玉麟;王义方;高之旭;;中药“菖术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张颖;;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护理[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健;;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诊治[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饶旺福;;血管性痴呆证治探讨[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55岁以上人群血管性痴呆患病率达0.8%[N];健康报;2013年
2 陶有庆;情绪波动警惕血管性痴呆[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陈利平;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N];北京科技报;2008年
4 王发渭;年轻人应防血管性痴呆[N];北京科技报;2008年
5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杨牧祥名中医工作室 于文涛 聂金涛;醒脑启智方治血管性痴呆[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6 匡远深;我国55岁以上人群每百人中约有一位血管性痴呆[N];光明日报;2013年
7 张超群;范晓莉;山西医大一项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呈正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衣晓峰;庄磊;核素显像“锁定”早期血管性痴呆[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指导专家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神经内科 刘绪宏 主任医师 赵非一;防治血管性痴呆先从管理血压、预防中风入手[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10 陈志萍;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晨;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马兴荣;白藜芦醇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庄慧魁;脑血辨证对血管性痴呆的适用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樊爽;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王四平;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赵晖;天麻有效成分组1210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范曰誉;脑络通冲剂治疗老年人血管性痴呆临床与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郭明冬;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9 王健;补肾健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10 仇一青;铁螯合剂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文娟;朝医三神散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温艳晖;巴茱合剂治疗肾虚髓减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郑方方;辨经剌井结合三焦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杨清洁;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朱麟天;益智醒脑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清中SOD、MDA水平及行为学的影响[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6 田欢;“药氧针”综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7 胡伟;固地开天法针刺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周yN;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应用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陈延;加减薯蓣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王一超;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自噬的调节作用[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29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42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