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选取抑郁障碍建模成功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过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按其是否给予慢性轻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MS)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进行分组,给予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干预,比较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变化以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情况,分析海马损伤指标的差异与抑郁样行为指标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GSK-3β与抑郁障碍的发展及转归的关系。 方法: 1、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清华大学提供)按是否给予慢性轻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MS)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①正常对照组(control)②GSK3β过表达组(Lvx-GSK3β)、③GSK3β过表达+CMS组(Lvx-GSK3β+CMS)、④GSK3β过表达+氟西汀组(Lvx-GSK3β+fluoxetine)⑤GSK3β过表达+CMS+氟西汀组(Lvx-GSK3β+CMS+fluoxetine)。2.急性期干预:药物组按设计剂量20mg/kg的剂量,注射一次,非药物组不进行药物干预,其他处理同药物组,半小时后,通过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评估小鼠的抑郁行为。3.慢性期干预:药物组按设计剂量12mg/kg/d,干预时间14天。对照组不进行药物干预,其他处理同干预组。于第15天,评估其整体行为学指标。同时断头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做冰冻切片,检测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凋亡情况。最后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单次给药30分钟后,强迫游泳实验及悬尾实验结果均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过表达GSK-3β组(Lvx-GSK3β)和过表达GSK3β应激组(Lvx-GSK3β+CMS),相对于正常对照组(control),其不动时间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vx-GSK3β+CMS组相对于Lvx-GSK3β组,其不动时间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Lvx-GSK3β组及Lvx-GSK3β+CMS组与其相对应的给予氟西汀处理组(Lvx-GSK3β+fluoxetine组和Lvx-GSK3β+CMS+fluoxetine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连续给予氟西汀处理两周后,于次日行强迫游泳实验及悬尾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过表达GSK-3β组(Lvx-GSK3β)及过表达GSK3β应激组(Lvx-GSK3β+CMS),相对于正常对照组(control),其不动时间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vx-GSK3β+CMS组相对于Lvx-GSK3β组,其不动时间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Lvx-GSK3β组及Lvx-GSK3β+CMS组与其相对应的给予氟西汀处理组(Lvx-GSK3β+fluoxetine组和Lvx-GSK3β+CMS+fluoxetine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Lvx-GSK3β+fluoxetine组与Lvx-GSK3β+CMS+fluoxetine组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vx-GSK3β+fluoxetine组和Lvx-GSK3β+CMS+fluoxetine组分别与control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灌注处死小鼠,取其海马组织做冰冻切片,观察小鼠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前体细胞(NeuralprecursorcellsNPCs)的凋亡情况。 TUNEL染色结果(绿色):Lvx-GSK3β小鼠海马齿状回区TUNEL阳性细胞较空白组数量多(P<0.01);Lvx-GSK3β+CMS组相对于Lvx-GSK3β组小鼠海马齿状回区TUNEL阳性细胞数量多(P<0.05);Lvx-GSK3β+fluoxetine组较Lvx-GSK3β组相比,TUNEL阳性细胞数量少(P<0.01);Lvx-GSK3β+CMS+fluoxetine组与Lvx-GSK3β+CMS组相比TUNEL阳性细胞数量少(P<0.01)。 DAPI定位结果示(蓝色):Lvx-GSK3β小鼠海马齿状回区活性细胞较空白组数量少(P<0.01);Lvx-GSK3β+CMS组相对于Lvx-GSK3β组小鼠海马齿状回区活性细胞数量少(P<0.05);Lvx-GSK3β+fluoxetine组较Lvx-GSK3β组相比活性细胞数量多(P<0.01);Lvx-GSK3β+CMS+fluoxetine组与Lvx-GSK3β+CMS组相比活性细胞数量多(P<0.01)。 结论: 1、GSK-3β可能与抑郁障碍的发展与转归有关; 2、慢性应激性刺激可能是影响抑郁障碍预后的一个危险因素; 3、GSK-3β可能参与了小鼠海马神经可塑性调节。 目的: 通过检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DD)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外周血有核细胞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表达水平,以及自身丝氨酸磷酸化GSK-3β(p-Ser9-GSK-3β)的活性,比较其差异,初步探讨GSK-3β与抑郁障碍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前瞻性追踪治疗研究设计的方法。以17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患者组)和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患者组给予8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氟西汀分散片的治疗,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有核细胞中GSK-3β及p-Ser9-GSK-3β的表达水平,最后由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处理。 结果: 1、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汉密顿焦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26.12±1.73分,治疗后其评分为:10.06±2.59分。治疗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汉密顿焦抑郁量表减分比(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为67%±8.9%。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抑郁障碍状均明显好转(减分率≥50%)。 2、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的方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GSK-3β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示: 三组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测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前患者组外周血中GSK-3β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经过氟西汀分散片抗抑郁治疗后,其外周血中GSK-3β的蛋白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ating)的方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p-Ser9-GSK-3β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示: 三组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测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p-Ser9-GSK-3β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经过氟西汀分散片抗抑郁治疗后,其外周血中p-Ser9-GSK-3β的蛋白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5) 结论: 1、GSK-3β可能参与了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生及发展; 2、调节自身丝氨酸磷酸化的GSK-3β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了抑郁障碍的发展; 3、氟西汀分散片可以通过磷酸化GSK-3β使其失活,进而发挥药理学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宁;位照国;沈其杰;;2005年-2008年深圳市某医院抑郁障碍患者住院费用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15期
2 袁彦伯;;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障碍的诊治[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33期
3 陆晓红;;综合医院老年住院患者抑郁障碍心理干预研究[J];吉林医学;2011年27期
4 程朗朗;马晓韵;陈光东;;温州市三甲综合医院护工抑郁障碍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年09期
5 黄雨兰;李晓佳;褚成静;李斌;张岚;孙红斌;;成都市综合医院门诊抑郁和焦虑障碍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6 鞠海燕;江玉娟;杨怡;刘立静;宋京花;;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执行功能变化的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1年09期
7 帅世全;孙红兵;;类风湿关节炎抑郁障碍的临床探讨[J];西部医学;2011年08期
8 庞月萍;;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障碍疗效及依从性对照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9 徐青;;心理病房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10 郭建军;;脑卒中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洲宝;刘敏科;申希平;黄生辉;唐珂;;安神胶囊对轻性抑郁障碍疗效及依从性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陆德宝;肖刚;沈树梅;;北京市顺义区农业人口抑郁障碍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陆纯明;钱汶;罗雪连;;抑郁障碍109例司法鉴定剖析思考[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陈葵;王得新;潘映辐;伍文清;许春伶;;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杨立猛;王健仰;张路;侯剑锋;胡盛寿;郑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炎症标志物预测术后抑郁障碍的发生[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王树宁;陈维s
本文编号:2458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45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