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边缘下皮层在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消退和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05 14:36
【摘要】:目的 观察边缘下皮层在海洛因觅药行为消退和恢复中的作用,初步探索其涉及的可能作用途径及部分神经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 实验一:成年SD雄性大鼠采用固定比率程序1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连续14d,建立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环境消退12d,第1~5天消退训练前15min,药物处理组动物在消退训练后立即向双侧边缘下皮层脑区微注射GABA受体激动剂Baclofen和Muscimol(B+M,0.3+0.03nmol/side)。第7~12天消退训练2h,测定觅药行为消退保留的程度。 实验二:成年SD雄性大鼠建立稳定的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每天2h环境消退训练,连续6d。每天消退训练前15min,药物处理组动物双侧边缘下皮层脑区微注射AMPA受体变构增强剂PEPA(30ng/side)。观察边缘下皮层脑区微注射PEPA对海洛因觅药行为消退反应的影响。 实验三:成年SD雄性大鼠建立稳定的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每天2h环境消退训练,连续14d。达到消退标准后,药物处理组动物双侧边缘下皮层脑区微注射PEPA(30ng/side),15min后进行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测定。测试结束,立即断头取脑,分离边缘下皮层和伏隔核,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MPA受体GluR1亚基的表达水平变化。 实验四:成年SD雄性大鼠建立稳定的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每天2h环境消退训练,连续14d。达到消退标准后,药物处理组动物双侧边缘下皮层脑区微注射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Clenbuterol(8ng/side),15min后进行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测定。测试结束,立即断头取脑,分离边缘前皮层、边缘下皮层、伏隔核核部及壳部。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β2肾上腺素受体和磷酸化CREB的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 实验一:经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第6~12天的消退训练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鼻触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F(6,78)=13.82, P 0.01),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6,78)=4.365, P 0.05),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消退训练第6天B+M处理组的有效鼻触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鼻触数(P 0.05)。 实验二:经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PEPA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有效鼻触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F(5,90)=6.117, P 0.01),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90)=4.646, P 0.05),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5,90)=4.556, P 0.01) 实验三: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边缘下皮层脑区微注射PEPA组的有效鼻触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效鼻触数(P 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EPA处理组边缘下皮层和伏隔核GluR1亚基表达显著上调(P 0.01)。 实验四: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边缘下皮层脑区微注射Clenbuterol组的有效鼻触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效鼻触数(P 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lenbuterol处理组边缘前皮层、边缘下皮层及伏隔核核部β2肾上腺素受体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但伏隔核壳部β2肾上腺素受体表达显著下调(P 0.01);与对照组相比,Clenbuterol处理组边缘下皮层和伏隔核壳部磷酸化CREB表达显著减少(P 0.05, P 0.01),伏隔核核部的p-CREB表达显著上调(P 0.01),而边缘前皮层磷酸化CREB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 可逆性失活边缘下皮层可减少海洛因觅药行为消退的保留;边缘下皮层脑区微注射PEPA能促进海洛因觅药行为消退反应;进一步实验表明边缘下皮层脑区分别微注射PEPA和Clenbuterol均可显著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而边缘下皮层和伏隔核AMPA受体GluR1亚基、β2肾上腺素受体以及磷酸化CREB的表达变化可能分别介导了上述作用过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兰敏,杨军,徐兵;铅对大鼠脑细胞凋亡的诱发作用及对P53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4期

2 安兰敏;牛玉杰;徐兵;刘纳;;铅对大鼠脑细胞凋亡的诱发作用及对fos、jun、p53基因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5期

3 徐颖,张祖志,方正清,许冠荪;半夏泻心汤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4 杨永兴,许冠荪,沈德凯,朱庆丰,刘涌,张道芹;DVC微量注射VIP对大鼠GMBF放大和电针调整效应[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朱庆丰;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血、脑组织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何峰;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血流量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范仁忠;龙子江;张杰;刘兰林;郑航宇;王晓华;;尿崩宁对尿崩症模型大鼠尿量、尿比重及尿离子含量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王浩;申国明;黄顺;汪克明;;电针胃俞募穴对大鼠胃运动及迷走背核复合体中胃动素和胃泌素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殷伟平,蒋滢,蒋菊香,王尉平;衰老大鼠的某些脑区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水平的改变[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1年04期

10 王尉平,蒋菊香,蒋滢,徐颖;衰老大鼠的某些脑区多胺水平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勤;胡冠宇;曹炎贵;;A β_(1-40)诱导大鼠脑细胞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异常及远志皂苷的保护作用[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张朝晖;崔毓桂;仲远明;王茵萍;王雪松;丁贵鹏;居小斌;;低频电针对大鼠性发育前后下丘脑GnRH释放效应的实验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丁宏娟;何建成;;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LD大鼠细胞凋亡变化的动态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莉莉;李廷利;郭冷秋;孙春宇;;五味子对自由活动大鼠睡眠时相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刘纪猛;李恒芬;谢正;;急、慢性应激对大鼠中枢神经肽Y、腺苷酸环化酶表达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许能贵;易玮;汪帼斌;徐振华;佘世锋;黄真炎;赖新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贾成文;焦俊英;孙玉霞;赵锦梅;李永峰;赵卫锋;;电针对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拮抗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朱书秀;孙国杰;;电针对A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9 马骏;王彦春;王述菊;程宇核;周冰;李娜;;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A];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何建成;王文武;冉秋;袁灿兴;庄燕鸿;;帕金森病大鼠神经行为学、氧化应激反应及复方地黄方干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奇志;慢性时差模型的情绪时间动力学特征及其针刺干预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茂叶;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慧军;应用AAV介导人α-synuclein基因体内转染建立突触核蛋白病大鼠模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张斌;适于微米切片的小鼠全脑标本制备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瑞瑞;诱发眼震电图动态监测小脑出血的应用基础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李安安;用于绘制高分辨小鼠全脑图谱的断层成像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俐;固本祛瘀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肖端;大鼠脑内淋巴循环障碍及VRS扩张的病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封洲燕;大鼠睡眠特性分析和催眠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D];浙江大学;2001年

10 傅立新;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颖;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NA在慢性癫痫大鼠脑中的表达[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谢有莲;去卵巢及雌激素替代治疗后家兔边缘系统NOS的活性及n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分布变化[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蔚芳;补肾通窍方对Ⅰ型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前区及隔外侧核神经元Bax与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关珊珊;电针对AD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NMDA受体NR1,NR2BmRNA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倩;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镇痛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锐;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Fe~(2+)、MDA、DMT1的动态变化及牛磺酸的干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7 吴飞盈;PAS-Na对锰暴露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微丝蛋白表达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罗岗;脑出血后ephrin-b3的表达与白质损伤的相关性[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赵丽娟;ERK在偏头痛动物模型中的激活及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董雯;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的建立及多奈哌齐与维拉帕米对其影响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469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469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e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