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患者抑制困难及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0 08:05
【摘要】:强迫症的两个核心临床症状是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许多研究者尝试用抑制困难来解释这一现象。正因为如此,强迫症患者是否存在抑制困难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强迫症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所采用的任务不同,得到的发现也存在诸多不一致的地方,且缺乏深层神经机制的探索。另外,现有研究也缺乏对强迫症是否与其他焦虑障碍共同存在抑制困难问题的探讨。特别是,目前很少有研究基于抑制问题选择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基于这一领域对强迫症治疗方法的选取以及干预效果评估,也是一个重要课题,这将为强迫症治疗的实践工作做出贡献。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与分析,本研究旨在采用实验的方法考察强迫症患者是否存在抑制困难问题,分析该问题是否也发生在其他焦虑障碍患者身上,并且依据研究发现,选取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对强迫症患者进行干预,在干预过程中进行治疗效果的动态评估。具体来讲,研究一采用促进与抑制的范式,运用行为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强迫症患者的促进与抑制困难问题;研究二根据强迫症患者不断重复某种仪式化行为这一现象,使用反向眼跳的范式和眼动仪,采用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强迫症患者的行为抑制困难问题;研究三基于强迫症患者不断出现闯入性想法这一现象,采用行为实验的方法,运用潜在抑制任务范式,考察了强迫症患者的认知抑制困难问题;研究四在研究三的基础上,分析了强迫症患者是否会有认知抑制偏向。然后,继续使用研究三的实验范式,采用行为实验和ERP技术,进一步考察了强迫症患者对特定情绪刺激的认知抑制偏向的神经机RP制;研究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选取了一种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元认知与情绪干预的联合治疗法,并采用即时与追踪评估的技术对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导致强迫症症状发生的可能机制包括促进和抑制两种。在促进和抑制分离的实验范式下,可以看出抑制困难是导致强迫症症状发生的主导性机制,促进的作用相对而言很微弱。 (2)强迫症患者存在显著的抑制困难问题,并且既存在行为抑制困难问题,也存在认知抑制困难问题。 (3)不论是在认知层面还是在行为层面,抑制困难问题都是强迫症患者的独有特征,而不是强迫症和其他焦虑障碍患者的共同特征。 (4)强迫症患者存在对负性刺激的认知抑制偏向问题,但是这并不是排除认知抑制困难的作用。认知抑制困难与认知抑制偏向共同对强迫症的发病产生影响。 (5)强迫症患者对周边刺激的视觉敏感度高,更容易关注周边刺激。特别是,强迫症患者对周边刺激的关注范围更大,对边缘刺激的关注更为敏感。 (6)元认知与情绪干预的联合疗法是一种治疗强迫症有效的方法,从追踪评估的数据来看,它在复发率上问题上比其他疗法显示出的更大优势。
【图文】:
而焦虑障碍基底核灰质体积却下降。这可能表明两者有共同的神经基板,,但是神经机制是不同的(见图1)。从这一方面看,焦虑障碍与强迫症是同一种神经生物谱系(a neurobiological spectrum)的两端。但是这一功能的差异依然不明确。既然基底神经节的体积与强迫症的严重程度相关,那么这可能与强迫症的单一重复性行为有关,是强迫症的特定临床表现。总之,焦虑障碍与强迫症既有神经生物学的相似点,又有显著性差异,上述研究结果支持把强迫症分类为焦虑障碍,但是强迫症又有自己的独特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强迫症的界定如下:强迫症是以重复出现的或不断闯入的想法、观点或意象和为了缓解这些想法、观点或意象带来的痛苦或焦虑而出现的仪式化行为或刻板行为为特征的,并可能影响个体的生活与社会功能的一种特有的焦虑障碍。强症和;"dil■途图1强迫症与焦虑障碍神经基板的比较4
实验一中每个tria丨的流程图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7
本文编号:2516587
【图文】:
而焦虑障碍基底核灰质体积却下降。这可能表明两者有共同的神经基板,,但是神经机制是不同的(见图1)。从这一方面看,焦虑障碍与强迫症是同一种神经生物谱系(a neurobiological spectrum)的两端。但是这一功能的差异依然不明确。既然基底神经节的体积与强迫症的严重程度相关,那么这可能与强迫症的单一重复性行为有关,是强迫症的特定临床表现。总之,焦虑障碍与强迫症既有神经生物学的相似点,又有显著性差异,上述研究结果支持把强迫症分类为焦虑障碍,但是强迫症又有自己的独特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强迫症的界定如下:强迫症是以重复出现的或不断闯入的想法、观点或意象和为了缓解这些想法、观点或意象带来的痛苦或焦虑而出现的仪式化行为或刻板行为为特征的,并可能影响个体的生活与社会功能的一种特有的焦虑障碍。强症和;"dil■途图1强迫症与焦虑障碍神经基板的比较4
实验一中每个tria丨的流程图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田静;王敬欣;张赛;;眼跳任务中的偏心距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4期
2 张治坤;孙华;;强迫症的家庭适应性研究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3 张卫,黄红清,黄时华;抑制机制发展: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视野[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黄美玲;蔡厚德;;关于强迫症病人反应抑制缺陷的研究[J];心理研究;2008年05期
5 肖泽萍;;强迫症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6 邹政;李春波;吴文源;汪栋祥;方芳;肖泽萍;江三多;;缩胆囊素-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焦虑症的相关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7 郑会蓉;华冠民;;森田疗法及其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2516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5165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