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大鼠抑郁模型中性激素对应激反应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

发布时间:2020-04-07 21:31
【摘要】: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应激事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非遗传因素。数十年的研究揭示出抑郁症的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神经化学和神经内分泌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基础在于大脑内多种化学物质和体内激素的失衡,例如单胺类递质浓度的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过度激活等;另一个是神经网络假说,认为神经重构和神经元活性的改变是这一疾病的基础,其相关的分子包括神经营养/生长因子以及神经粘附因子等。性激素很大程度的参与了抑郁症和应激反应,其机制可能在于它可以调节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网络相关因子。在这里,我们使用了强迫游泳实验和慢性应激模型,对性激素对应激行为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1.应激过程中3β-diol对行为反应以及CRH转录的类雌激素样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精氨酸加压素(AVP)作为HPA轴上游的两个神经肽,在应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对于应激的反应也受到性激素的调控。3β-diol是雄激素双氢睾酮(DHT)的代谢产物,然而它本身却不具有雄激素的作用,相反,以前的研究发现它在前列腺中起着类雌激素作用。它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促进由雌激素反应元件介导的基因转录。我们用体外转染和体内试验研究了它对于应激相关的行为以及CRH和AVP表达的作用。我们的结果显示,在CHO-K1细胞系中,当转染了雌激素受体时,3β-diol能够显著性的促进CRH和AVP的启劫子活性。慢性给予3β-diol能减少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的静止不动时间,也能促进由强迫游泳引起的CRH mRNA的表达,而急性给予不能产生这一作用。这一结果表明,3β-diol在情感相关行为中起着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对于CRH的调控,3β-diol表现出了类雌激素作用。 2.慢性应激模型海马和前额叶皮层神经粘附因子的表达:考虑性激素参与 我们研究了假手术和去势后雄性大鼠中慢性温和应激引起的行为学和神经粘附因子(NCAM)表达水平的改变。我们发现,慢性应激能显著性降低大鼠前额叶皮层中的NCAM表达,而海马各亚区中的表达不受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雄激素参与了应激相关的行为反应。在假手术大鼠中,慢性应激能诱导出一个典型的抑郁症表现,即欣快感缺乏,而对于去势后大鼠的欣快感体验行为不产生影响。去势术对于由应激引起的NCAM表达改变不发生作用。因此我们推测,尽管NCAM在慢性应激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并不介导性激素对于应激相关行为的影响。
【图文】:

示意图,下丘脑,垂体,大脑


应的重要系统,其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2.1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如图1.2所示,在正常大脑中,当大脑接收外界刺激时,下丘脑室旁核 (Paraventrieularnueleus,pVN)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eortieotrophin releasinghormone,,CRH)和精氨酸加压素(a电 ininevasopressin,AVp),这两个神经

抑郁症,学说,神经网络,抗抑郁药


第1章绪论Duman,2006)。VEGF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在促神经发生的过程中与BDNF起着协同作用(caoetal.,2004:Jinetal.,2002)。除此之外,其它一些神经营养/生长因子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也在广泛的研究中,例如抑郁症患者海马中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etor,FGF)家族的fL个基因都有下调(Turneretal.,2006);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erosisfaetor)刊Fa在应激和抗抑郁药处理的海马中被调节等(simeneta一,2006)。1.2.3.3神经网络假说中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国庆 ,陈玲玲 ,孙梅芳 ,朱慧琪;糖尿病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与治疗[J];中原医刊;2003年02期

2 伊茂森,刘向方,李松芝;轻型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J];山东精神医学;1996年02期

3 朱海兵,陈勇明;抑郁症的用药选择[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年04期

4 毛庆秋,黄真;抗抑郁药与抑郁动物模型[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年04期

5 赵靖平;抑郁症药物治疗的一些近代观点[J];四川精神卫生;1999年01期

6 赵蕊,刘芳,江华,翟所迪;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调查及药学服务方式探索[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11期

7 马世平;王红平;瞿融;;我国内地近5年抗抑郁文献统计分析[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6年05期

8 陈玲;;抗抑郁药药理学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10期

9 许恒忠;李金英;;抑郁症的合理药物治疗[J];中国药师;2008年06期

10 武宁强,李云峰;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与自杀的关系[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松泉;蔡进伟;朱桂东;曹江;;认知治疗合并抗抑郁药对抑郁症残留症状的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台勇;李幼灵;;帕罗西汀合并小剂量喹硫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饶冬萍;唐牟尼;;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与执行功能及抗抑郁疗效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丁瑛;;浅谈中医理论认识及治疗抑郁症[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周盛年;;微量元素与抑郁[A];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魏道敏;汪厚根;;抑郁症与自杀关系的探讨[A];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宁式颖;;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分析及其中医心身疗法[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林涛;蔡焯基;;应激·抑郁症·达体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汪海燕;;抑郁症学生的辅导策略[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吕粟;任雯婷;姚丽;龚启勇;;难治与非难治抑郁症神经网络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世平;抑郁症用药存在5大误区[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2 河南 副主任医师 是明启;抑郁症患者应正规服药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5年

3 刘工;不要自行抗抑郁[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贺彩丽;10%份额的机会和难题[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记者 陈莺;中国抗抑郁药市场发展空间大[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SSRIs疗效尚未“定案”?[N];医药经济报;2005年

7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宋冰冰;服抗抑郁药 别半途而废[N];健康时报;2006年

8 王志铭;走出药物治疗抑郁症的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8年

9 于欣 罗刚;新型抗抑郁药路在何方[N];健康报;2007年

10 侯胜田;进口和合资产品占九成[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甜;抑郁症相关蛋白树突细胞核蛋白-1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沈一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抗抑郁药疗效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3 吴丽敏;大鼠抑郁症模型中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郑兴东;CRH、ACTH、NPY和GAL在抑郁症发病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5 黄倩;大鼠抑郁模型中性激素对应激反应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关婷尹;针刺配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于蕾;缰核介导P物质受体拮抗剂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吴丽丽;运用肝主疏泄理论防治应激性抑郁症的基础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鱼浚镛;抑郁症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谢利军;补肾调气法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电生理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委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附病例报告一例)[D];浙江大学;2007年

2 刘小兵;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3 王洪朋;针药合用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菲德里克;从奇经论治抑郁症的针灸治疗规律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赵鹏;抑郁症的生物节律研究和文拉法辛疗效预测[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6 于千;归脾汤对抑郁模型大鼠雌激素水平及海马形态学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李毓珊;音乐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傅海;柴桂温胆定志方治疗精神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李小霞;抑郁症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宋世运;名老中医田从豁教授针灸治疗抑郁症经验总结[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618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618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6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