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产后抑郁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及其心理干预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11:49
【摘要】:目的 1.调查产妇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的现状,并分析影响产妇发生PPD的相关因素。 2.探讨全程心理干预能否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分析干预效果,为临床开展产后抑郁症的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方法 1.从2010年2月到2010年9月某煤电集团职工医院住院分娩的402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均纳入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应用医院焦虑—抑郁自评量表(HAD)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判定,用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测量社会支持情况。于产后1周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s Scale, EPDS)(中文版)对402例产妇进行调查评定筛出产后抑郁症(EPDS总分≥13分者视为筛查阳性)且符合《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he 4th Revision DSM—IV)一书中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诊断标准”者进行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2.选取104名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入住医院产科待产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04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填写调查表。52例作为干预组,采用认知、支持、行为等干预方式进行全程心理干预;52例作为对照组,不给予心理干预。于产后1周对两组均进行EPDS测评,并对EPDS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 结果 1.调查中发放问卷共410份,有效问卷402份,有效率98.05%。共对402名产妇进行研究,产后抑郁症者为82例,产后抑郁症患病率为20.4%。 2.产后抑郁组与非产后抑郁组比较,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条件、新生儿性别等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抑郁影响因素有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条件、新生儿性别、医务人员态度、母婴皮肤早接触和早吸吮等。 3.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前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相关性。产前有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者为28.86%,其中53.4%发生产后抑郁症。孕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对PPD有显著影响(χ2=109.687,P0.001)。 4.产后抑郁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得分均低于正常组(P0.01)。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和产后抑郁症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对产后抑郁有显著意义。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影响PPD的发生。 5.干预组入组时和同期对照组的一般情况、HAD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经过全程心理干预,干预组在产后1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组EP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42±1.76比11.84±2.49, t=5.604,P0.001)。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干预组为3.8%,对照组为21.2%,(χ2=7.121,P0.0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1.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0.4%,提示产后抑郁症在产妇中有较高的患病率。PPD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2.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有:无职业者,居住条件差,新生儿女性、医务人员态度差等。保护性因素有高教育程度、母婴皮肤早接触和早吸吮等。 3.产后抑郁组与产后无抑郁组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孕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与产后抑郁症呈正相关。焦虑抑郁情绪是PPD的一个显著性的预测因子。 4.产后抑郁症女性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均较正常女性差,社会支持低或社会支持缺乏是PPD的危险因素,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于PPD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5.产后抑郁症对母亲、婴儿及整个家庭有不良的影响,应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 6.此次研究表明心理干预能改善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有效地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49.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靓;;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全程护理干预效果及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08期

2 刘春洁;崔今顺;白银玉;吴大常;;1326名围生期女性SCL-90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36期



本文编号:2632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632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d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