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CK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抗抑郁疗效的关联研究
【图文】:
图 1:人体睡眠-觉醒、体温、激素、血压等的昼夜周期性节律并通过核心钟基因、下游钟控基因(Clock-Controlled Genes,CCG)及相关蛋白质形成的转录-翻译事件形成层级扩大的周期性振荡[16-17](如图 2 所示)。目前已明确的哺乳动物的核心钟基因主要有 CLOCK、BMAL1(ARNTL)、PER1/2/3、CRY1/2,下游钟控基因主要有 npas2、rev-erbα、hlf、dbp、tef、e4bp4、stral3/dec1、rorα、ck1ε、ck1δ、Tim、dec2。2.CLOCK 基因的重要性CLOCK(Circadian Locomotor Output Cycles Kaput)基因作为调控生物节律的核心基因,在周期性振荡的环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节律的起始,由CLOCK 基因与 BMAL1 基因编码的蛋白结合形成异质二聚体,并且与 PER 基因(PER1, PER2, PER3)与 CRY 基因(CRY1, CRY2)上游的 E-box 增强子元素结合,同时
3图 2:核心钟基因及下游钟控基因形成的反馈控制环路其他周期性表达的节律性基因不同,哺乳动物的 CLOCK 基因在下丘(SCN)几乎是构成性的表达[21],并且对于人类来说这种构成性表达黏膜、皮肤以及外周血中观察到[22-24]。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CLO周血、海马及前额叶皮质具有同步共表达的现象,这项结果提示 CLO周血中的表达可能是它在大脑中有效性的一个良好标志[25]。CLOCK 白质既是转录因子又是乙酰转移酶[26-27],,这意味着 CLOCK 基因的表其下游基因产生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的双重作用。物节律及 CLOCK 基因与抑郁障碍的关系合既往大量的研究结果,生物节律与抑郁障碍的关系,可以大致归结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小华;陈登国;;不同特征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年18期
2 马心慧;付瑜;曹淑杰;王双力;武伟晶;王军利;王芳;;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与肿瘤坏死因子ɑ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年05期
3 张璐璐;彭建玲;郑洪波;;BDNF基因多态性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对照研究[J];广州医药;2011年01期
4 汤艳清;吴枫;孔令韬;徐克;;3.0T磁共振对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灰质异常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0期
5 陈娟;;心理社会因素在重性抑郁障碍中的作用[J];校园心理;2009年02期
6 蔡丽飞;岳计辉;王宏;候雪娇;曾炎志;温盛霖;;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失眠严重程度与急性期疗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年04期
7 罗颖;杨丹;曹丽雯;龙振宏;;氟西汀单用与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围生期发生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32期
8 汤艳清;吴枫;孔令韬;徐克;;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异常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1期
9 崔玲玲;吕贵文;曹际斌;徐克;;重性抑郁障碍影像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8年04期
10 ;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J];科学大观园;201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燕;李建英;孙宁;曹晓华;徐成;张克让;;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情感加工特点fMRI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馨;张敬悬;唐济生;;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应对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李一兰;邓河晃;张璐璐;;重性抑郁障碍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郑天生;何金彩;;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张爱霞;曹晓华;徐成;刘志芬;李建英;张克让;;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杨开仁;姜小琴;毛福荣;周波;金庞;余利霞;郑利锋;高晓峰;钱秀莲;;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性抑郁障碍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恋;熊鹏;曾勇;;神经生长因子及Ala273Val多态性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左丽娜;郭秀丽;岳露;;发病年龄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智力及记忆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9 李申;李洁;张仁云;张晓斌;刘丹;;BDNF(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任燕;周子璇;杜巧荣;刘霞;杨红;黄悦勤;;伴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于娟;尽早有效识别,及时就医[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记者 张梦然;科学家鉴定出多动症遗传信号[N];科技日报;2018年
3 实习生 杜沂蒙 本报记者 章正;自杀少年史学“奇才”母校确认其遗言[N];中国青年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丝丝;双相抑郁障碍及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血清PGC-1α/FNDC5/BDNF信号通路与硫氧还蛋白系统表达水平的对照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2 刘盈;氟西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药效学作用与5-HT_(1A)R基因C(-1019)G多态性及磁共振脑结构成像的关系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3 丁军;首发未药物治疗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脑磁共振影像结构与功能病例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胡宓;社会联系、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情绪问题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李海江;阈下抑郁的脑机制及阈下抑郁个体的脑可塑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晓敏;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的近红外光成像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7 周勇杰;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生存质量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自杀预测模型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卢蕴容;血浆神经活性物质测定和慢性应激动物模型对于重性抑郁障碍研究的意义[D];浙江大学;2014年
9 吴华旺;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的重性抑郁障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10 马静;长沙市中学生抑郁伴/不伴焦虑的调查及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特定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惠莹;CLOCK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抗抑郁疗效的关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胡晓东;重性抑郁障碍急性期不同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卢文婷;早年应激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的长期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4 桑鹏;天津市社区居民重性抑郁障碍和轻度抑郁障碍人格特征研究[D];大理大学;2017年
5 赵冰;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静息状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利娟;GSK3β相关长链非编码RNA与重性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7 郭俐利;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左文博;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首发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7年
9 孔东燕;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海马~1H-MRS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陶正宇;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及相关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3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63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