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海马齿状回神经振荡与抑郁样行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4-23 05:14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高致残率与自杀率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抑郁症的发病机理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也没有特别明确的临床指标。海马作为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受影响极大的脑区之一,其与抑郁症发病中的情绪变化密不可分,但海马的哪些神经活动变化和抑郁状态直接相关仍不清楚,本课题重点关注海马神经振荡在抑郁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后的变化。由于应激是导致抑郁症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选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小鼠模型与伏隔核深部脑刺激治疗模型,用行为学手段检测小鼠抑郁程度与治疗后恢复程度。运用多通道在体电生理技术明确小鼠抑郁与恢复过程中背侧海马齿状回区域的局部场电位变化,并细分海马振荡不同频段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小鼠背侧海马齿状回PV+中间神经元数目变化是否参与神经振荡变化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14天的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会诱导部分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而7天的伏隔核深部脑刺激治疗会缓解小鼠抑郁程度;2)急性应激会引起背侧海马齿状回High gamma振荡(50-100 Hz)活动的减弱,急性应激结束后会恢复;3)慢性应激所致抑郁样行为增加的同时,背侧海马齿状回High gamma振荡活动减弱,且在伏隔核深部脑刺激治疗后High gamma振荡活动增加;4)背侧海马齿状回PV+中间神经元数目在抑郁小鼠中减少,在伏隔核深部脑刺激治疗后恢复。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和深部脑刺激治疗小鼠模型,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基础。发现了High gamma振荡活动与小鼠急性慢性应激密切相关,可能是应激的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此外,我们还发现小鼠的抑郁程度、High gamma振荡和PV+中间神经元数目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这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神经电生理相关的依据,同时也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图文】:

示意图,电极,埋置,示意图


15图 1 电极与电极埋置手术示意图(A)记录电极示意图;(B)刺激电极示意图;(C)小鼠电极埋置手术完成后示意图;(D)上:红色框中部分为记录电极埋置位置即背侧海马齿状回,下:箭头指向电极穿过痕迹;(E)上:红色框中部分为刺激电极埋置位置即伏隔核,下:箭头指向电极穿过痕迹。去绝缘层部分若太长无法全部绕上也不要互相有接触以免短路,缠绕了钨丝的两根排针注意在对应的母座位置上做好标记以便实验时识别。绕好后用电焊固定钨丝与排针的连接处,注意相邻两排针不要连接以免短路。使用 AB 胶将接插件排

流程图,实验流程,笼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3.3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的建立将六种短时刺激即束缚 1 h、4℃环境 1 h、50℃环境 5 min、行为限制 4 h、摇床摇晃笼子 20 min、夹尾 1 min 和四种长时刺激即缺水 24 h、缺食 24 h、倾斜笼子 45°24 h、无垫料 24 h 共 10 种刺激安排到整个 14 天的造模过程中(引入深部脑刺激治疗后造模时间即为 21 天),每天随机选取两种短时刺激和一种长时刺激给予小鼠,且同种刺激不在相邻两天连续出现(流程图如图 2)。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火军;王雄伟;汪雷;马金阳;黄松;;深部脑刺激在功能神经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09期

2 ;深部脑刺激的工作原理[J];生物学通报;2008年02期

3 Houeto J.L.;Karachi C.;Mallet L.;Y. Agid;邓剑平;;Tourette综合征和深部脑刺激[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10期

4 周吉银;陆麒;杨阳;;新神经技术深部脑刺激的伦理挑战[J];医学与哲学;2019年07期

5 蔡宇翔;杨治权;;深部脑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年04期

6 Zumsteg D.;Lozano A.M.;Wieser H.G.;Wennberg R.A.;谢琰臣;;癫痫患者前丘脑深部脑刺激后的皮质活动[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4期

7 周媛 ,刘春风;深部脑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年04期

8 ;《美国医学协会期刊》: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有利有弊[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06期

9 刘楠;屠洁;张奕;王立平;;深部脑刺激对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与未来展望[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10 李磊;王国豫;;深部脑刺激:同一性、能动性和责任[J];哲学动态;201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艺;何江弘;党圆圆;;双侧深部脑刺激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客观量化评分的应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朱宏伟;李勇杰;胡永生;张宇清;李建宇;;深部脑刺激治疗持续植物状态[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项红兵;刘涛涛;;精巧型脊髓和深部脑刺激治疗顽固性疼痛的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亚男;林卫红;;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治疗抑郁症动物实验及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杨艺;何江弘;党圆圆;;双侧深部脑刺激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中发热症状的探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陈俊丰;刘惠芬;;深部脑刺激治疗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7 刘鸿宇;金捷;唐敬师;孙卫新;贾红;杨新平;崔建梅;王晨光;;伏隔核电刺激对吗啡诱发条件性位置偏爱和复吸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李光英;庄乾兴;李斌;王建军;朱景宁;;底丘脑核:从环路、功能到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靶点[A];庆祝中国生理学会《生理学报》创刊90周年专辑[C];2017年

9 张巧俊;薛丽;袁海峰;李立博;;深部脑刺激束旁核对帕金森病大鼠中缝背核和蓝斑Fos蛋白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10 薛丽;李立博;张欢;惠艳娉;谭会会;杜成学;张巧俊;;深部脑刺激束旁核对帕金森病大鼠中缝背核和蓝斑Fos蛋白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梦然;深部脑刺激可引发既视感[N];科技日报;2008年

2 陈丹;深部脑刺激对抑郁症有长期疗效[N];科技日报;2012年

3 陈丹;美开发出实时追踪脑信号的植入设备[N];科技日报;2013年

4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教授 胡海岚;情绪来了不妨先等一等[N];健康时报;2016年

5 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冯春;首个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落地广东[N];广东科技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超;深部脑刺激器的作用机制及研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高峰;小动物PET在癫痫和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潘琪;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障碍表现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力;自适应深部脑刺激系统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2 朱佳_g;海马齿状回神经振荡与抑郁样行为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张芷齐;深部脑刺激手术电极三维可视化定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胡振华;实时癫痫电位检测与闭环式深部脑刺激系统的设计[D];浙江大学;2014年

5 周芩稷;L型钙通道介导突触可塑性参与外侧缰核深部脑刺激的抗抑郁机制[D];广州医科大学;2017年

6 丁方香;深部脑刺激在探究束旁核和内侧苍白球的联系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陈俊丰;深部脑刺激内侧前额皮层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干预作用[D];宁波大学;2013年

8 曹嘉悦;闭环式深部脑刺激抑制大鼠海马痫样活动的参数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胡娜;多功能神经电刺激系统的设计及其在深部脑刺激实验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10 杨澍均;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37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637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2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