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茴拉西坦联合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4:58
【摘要】:目的:探讨茴拉西坦联合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为精神科临床提供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的依据。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病史、体格检查及精神检查等。告知患者研究过程及方法,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并保证完成全部试验。检测入组患者的血、尿常规,生化及心电图,然后正式进入实验阶段。研究组采取暴露疗法联合茴拉西坦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应用暴露疗法和安慰剂治疗的方案,总疗程12周。在治疗前监测血压和心率数值。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8、12周末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 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评定临床疗效。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和第12周末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焦虑情绪变化。在治疗结束后再次监测血压和心率的数值。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实验数据,组间定量资料如:评估的量表各项得分、心率、血压等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均衡性检验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n40),所有检验显著性水准取0.05。结果:经过治疗后,在第4、8、12周末,两组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总分均显著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研究组的总分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周末评分时,研究组仅反复重现体验因子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末评分时,研究组的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及主观评定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末评分时,研究组的反复重现因子分、主观评定因子分、回避症状因子分和社会功能受损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12周末评分仍低于第8周末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第12周末和第8周末则没有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汉密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第12周末,研究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单纯暴露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时版(PCL-C)分数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PCL-C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和回避两个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警觉性增高方面两组无差异。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茴拉西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暴露治疗的效应量,比单纯应用暴露治疗能更明显地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症状和焦虑情绪。茴拉西坦联合暴露治疗较单纯应用暴露治疗相比,可以增加患者对暴露治疗的依从性,长期疗效更好。患者心率和血压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对PTSD伴发情绪的控制,经过治疗,心率和血压有降低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帅;曾洋洋;张虹;;中西医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A5期

2 谭坤;黄强;肖人铨;黎松生;常运立;;国外道德创伤症状研究评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年04期

3 高洁;王莉;郭宇;冯正权;李森;李清晖;伍亚民;;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治研究新进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年03期

4 王蒙;乔丹;;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分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5 秦俊峰;韩海斌;田博;;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9年01期

6 彭娇;黄萍;;一例车祸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年50期

7 陈光耀;方锦颖;何亚琳;俞燕微;施晓军;毛萌;;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8年02期

8 朱胜强;杨婷;王志中;;晚期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特点及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J];卫生软科学;2018年02期

9 印怡臻;王安妮;张杰;张六一;张静平;;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年07期

10 曾艳丽;王国富;刘茂琼;Jan D.Reinhard;胡秀英;;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正念疗法[J];医学与哲学(B);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西玛;亓军军;伍新春;高梦琪;周宵;;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的共病模式:潜在剖面分析[A];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9年

2 印怡臻;王安妮;张杰;郭玉芳;张静平;;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3 耿富磊;张岚;范方;;青少年幸存者睡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双向作用关系:一项纵向多波次队列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4 耿富磊;范方;;创伤后应激障碍家系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5 冯斌;;创伤后应激障碍诊疗新进展[A];2015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6 李婷;淦金华;黄静;戴军;;严重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心理干预的护理进展[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0月综合刊[C];2015年

7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孙源泉;高峰强;宫瑞莹;;震区丧亲儿童羞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妙;王嫦娟;;催眠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 李丽君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 王春雪;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怎样的梦魇?[N];北京科技报;2018年

2 杨慧宁 岳丹丹;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显著[N];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2016年

3 记者 付东红 通讯员 李鹏 何小璐;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或有新方法[N];健康报;2015年

4 记者 王璐 通讯员 王玉林;及时干预 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N];大众卫生报;2015年

5 记者 何德功;日发现患者脑部有萎缩现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李良勇;逃不过心伤,问题老兵才离伊阿战场又进监狱[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日本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部萎缩部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肖金 王军;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及早干预[N];广东科技报;2008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汪卫东;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10 陈宪生;灾后延迟性心因性反应不可忽视[N];家庭医生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明钧;海马5-HT2AR/5-HT1AR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18年

2 陶嵘;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模型的情景恐惧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惠武利;创伤后应激障碍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5 王震平;严重创伤对细胞免疫和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及其意义[D];重庆大学;2006年

6 侯彩兰;矿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洋;多模态MRI影像在矿难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9 张又雪;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脑连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10 宁丽;社会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琦;记忆的救赎与反思[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刘薇;车祸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海南医学院;2019年

3 刘淼;《坠落的人》中的创伤书写[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王冰;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秦俊峰;茴拉西坦联合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6 张倩文;乳腺癌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学特点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年

7 黄雯婧;高危妊娠孕妇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8 张君;运动抗创伤后应激障碍作用与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9 倪凤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西安医学院;2019年

10 郭颖;YL-IPA08快速抗创伤后应激障碍作用与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676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676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7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