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TT基因、社会心理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与重性抑郁症的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02:58
【摘要】: 目的: 1.5-HTT基因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MD)的关联性分析。 2.社会心理因素与MD的关联性分析。 3.5-HTT基因多态性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与MD的关联性分析。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入组排除标准,选取病例和对照各239例,使用EPQ、LES、SSS、TCSQ分别对人格、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进行评估,采用PCR对5-HTTLPR及STin2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比较用UNPHASE软件,社会心理因素的筛选及5-HTT基因多态性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用多元Logistic回归实现。 结果: 1.5-HTT基因多态性与MD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①病例组和对照组5-HTTLP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相应的OR值无统计学意义。 ②病例组和对照组STin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应的OR值也无统计学意义。 ③5-HTTLPR、STin2的单倍型分析显示,两者属于不同单倍型域,不存在连锁不平衡,在后续研究中应分开考虑。 2.社会心理因素与MD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精神质人格倾向、内向型人格、神经质人格倾向、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和低社会支持均是MD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416,5.783,10.808,2.591,3.517,9.492,2.468。 ②社会心理因素间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上述社会心理因素两两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其中,消极应对方式与其他社会心理因素之间为拮抗交互作用,提示消极应对方式与其他社会心理因素同时存在时可能对MD发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余社会心理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协同作用,提示两者均存在可能会增加MD发病的危险性。 3.5-HTT基因多态性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与MD的关联性分析 ①5-HTTLPR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与MD的关联性 5-HTTLPR基因SS基因型与精神质人格、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和低社会支持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系数γ分别为1.387、1.329和1.150,提示基因与环境因素同时存在可增加MD发生的危险性。 ②STin2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与MD的关联性 STin2基因STin2.12/12基因型与精神质人格、低社会支持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系数γ分别为1.337和1.277,提示基因与环境因素同时存在可增加MD发生的危险性;STin2.12/12基因型与内向型人格也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系数γ为0.847,提示基因与环境因素同时存在可减小MD发生的危险性。 结论: 1.5-HT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MD发病无关。 2.社会心理因素与中国汉族人群MD发病相关,精神质人格倾向、内向型人格、神经质人格倾向、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和低社会支持是MD发病的危险因素。消极应对方式与其他社会心理因素之间存在拮抗交互作用,其余社会心理因素间存在协同交互作用。 3.在中国汉族人群中,5-HTT基因多态性与人格、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间存在交互作用,SS基因型与精神质人格、积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存在协同交互作用。STin2.12/12基因型与精神质、社会支持存在协同交互作用;STin2.12/12基因型与内向型人格存在拮抗交互作用。
【图文】:
5一HTTLPR基因多态性电泳图(l2%聚丙烯酞胺凝胶电3:基因型14/14repeatZ、4:阴性对照基因型14/18rel祀atM:GeneRulerTMloobpDNAL
图15.开口LpR基因多态性电泳图(2%琼脂糖凝胶电泳)l:基因型14八6rel犯atZ、5、7:基因型14/14哪eat4:基因型16/16rePeat3、6:基因型16/22rePea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49.4
本文编号:2700728
【图文】:
5一HTTLPR基因多态性电泳图(l2%聚丙烯酞胺凝胶电3:基因型14/14repeatZ、4:阴性对照基因型14/18rel祀atM:GeneRulerTMloobpDNAL
图15.开口LpR基因多态性电泳图(2%琼脂糖凝胶电泳)l:基因型14八6rel犯atZ、5、7:基因型14/14哪eat4:基因型16/16rePeat3、6:基因型16/22rePea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杜巧琳,王小云;抑郁症病因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1期
2 王栋,梁蜀忠,孙金立,李广德;抑郁症相关基因数据库的构建[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2期
3 王志青;张艳萍;杨少杰;孟梅;王向群;费立鹏;;北京40家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抑郁障碍患病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3期
4 洪炜,姬雪松,马晓军;抑郁障碍患者的生活事件、防御机制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5 刘晓华,徐一峰,江开达,赵兰英,江三多;首发抑郁症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初步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700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007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