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信号通路介导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氧化性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20-06-20 22:35
【摘要】: 第一部分氧化还原剂对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调节作用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年龄相关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伴随着进行性的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细胞中大量的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所致的氧化性损伤被认为是AD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AD大脑存在氧化性损伤并伴有突触的丧失,特别重要的是Aβ和ROS导致的突触可塑性的功能紊乱是引起早期记忆减退的重要因素。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是突触可塑性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解释记忆和学习的分子和细胞基础的重要模型之一。ROS特别是过氧化氢与LTP的调节有重要的关系,微摩尔浓度的过氧化氢能可逆性的抑制突触传递和可塑性,而毫摩尔的过氧化氢则可以增强LTP。因此,深入研究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氧化调节作用对于进一步理解AD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方法:采用细胞外场电位记录的方法研究氧化还原剂对海马CA1区LTP的影响。结果:膜透性的氧化剂氯胺-T(CH-T)可抑制海马CA1区LTP,这种抑制作用可被膜透性的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TT)所拮抗,但膜难透性的还原剂TCEP(磷酸三(2-氯乙基)酯)则无此作用。与之不同的是,膜透性的还原剂DTT能够增强海马CA1区LTP,这种增强作用能够被CH-T所逆转,但DTNB(5’-二硫代-2-(2-硝基苯甲酸))对其没有作用。膜难透性的氧化剂DTNB或还原剂TCEP对海马CA1区LTP无作用。在这些氧化还原剂所用的浓度下,这些药物对突触的基础传递和双波易化都没有影响。结论:氧化性调节作用对海马CA1区LTP起重要作用,氧化还原剂对细胞膜通透性难易特性可能是其对LTP作用不同的原因之一。这些结果还提示膜透性的氧化还原剂作用位点可能不在细胞膜表面而是位于细胞内结构或细胞膜深层。 第二部分GSK-3β信号通路参与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氧化性调节 目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GSK-3β)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氧化应激所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GSK-3β参与了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本实验是在第一部分研究氧化还原剂对海马CA1区LTP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GSK-3β这种AD相关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否参与这种氧化调节过程。方法:采用细胞外场电位记录和Western Blot的方法研究GSK-3β在氧化还原剂调节海马CA1区LTP中的作用。结果:高频刺激能够引起GSK-3β位点中ser9的磷酸化增加,但总的GSK-3β不变。在CH-T的作用下,高频刺激后GSK-3β中ser9的磷酸化与总的GSK-3β比值和高频刺激组相比降低,与之相反,在DTT作用下,高频刺激后GSK-3β中ser9的磷酸化与总的GSK-3β比值和高频刺激组相比升高。而DTNB或TCEP对高频刺激后GSK-3β中ser9的磷酸化与总的GSK-3β比值无明显影响。为进一步研究GSK-3β的失活是否参与氧化还原剂对LTP的调节,采用电生理记录的方法研究GSK-3β抑制剂氯化锂(LiCl)对氧化还原剂调节LTP的影响。LiCl能够完全逆转CH-T对LTP的抑制作用,而预先孵育LiCl能够增加LTP的强度,与单独给予DTT的结果很相似。进一步分析发现预先孵育LiCl后再给予DTT所导致LTP的增加与单独给予LiCl后LTP的增加间无明显差异。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研究单独给予LiCl或同时给予LiCl和氧化还原剂时GSK-3β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LiCl可逆转CH-T所致的GSK-3β磷酸化减少;LiCl和DTT都能够增加GSK-3β磷酸化的水平,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也发现同时给予LiCl和DTT与单独给予LiCl相比,GSK-3β磷酸化的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GSK-3β参与氧化还原剂对海马CA1区LTP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氧化调节在AD记忆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新的依据和治疗靶点。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49.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明新;陈晓光;;糖原合成酶激酶-3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7年04期

2 邹华文;张再君;;玉米蛋白激酶基因ZmASK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3 王芳;夏中元;罗涛;欧阳静萍;夏正远;;异丙酚对H_2O_2增强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效应的抑制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4 张艳萍;吴正治;田先翔;李映红;李明;张永锋;杨敏;;清肝解郁法对老年性痴呆模型神经元RNA和Nissl体定量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0年11期

5 邓婕;单可人;官志忠;;中药有效成分对抗β淀粉样肽神经毒性作用[J];临床荟萃;2009年18期

6 于宏颖;赵昕;全南虎;郑杨;;糖尿病与心肌缺血后适应保护[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11期

7 陈慧玲,况炜,史锋,何月英,章皓;羊栖菜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05年07期

8 况炜;陈慧玲;;铁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损伤作用[J];现代实用医学;2007年08期

9 杨献光,马闻师,朱正歌,黄占景,沈银柱;植物GSKs:新发现的具有多种重要功能的基因家族[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年06期

10 徐金金;王龙;;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时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明;线粒体在活性氧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2 邹华文;玉米盐诱导蛋白激酶基因ZmPti1、ZmSPK1和ZmASK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王茜;Notch和Wnt信号通路与髓母细胞瘤的生长与治疗[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4 李强;1.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综合性评价的对照研究 2.Alzheimer病大鼠脑内突触功能障碍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干预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5 左明新;甲异靛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结肠癌HT-29的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宋亚玲;水稻OsIAA和OsGSK基因家族系统分析和OsIAA1基因功能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张春宝;栽培大豆非生物胁迫诱导的蛋白激酶基因GmGSK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正国;硫化氢延迟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瞿娜;ERα在青年大鼠去势后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许智祥;糖原合酶激酶3β在嗅觉系统中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鸿飞;小麦耐逆基因TaUES和TaSTK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赖忠盟;七氟烷后处理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远期神经学预后及机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3 董燕;阿托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4 陈艳杏;17β-雌二醇对亚致死量Aβ_(1-42)所致PC12细胞CREB活性改变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叶春美;GSK-3β和β-catenin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苏州大学;2011年

6 徐涛;小麦耐盐突变体TaGSK1基因的分离和鉴定[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献光;水稻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OsGSK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燕;自噬/溶酶体途径在海人藻酸受体介导的神经兴奋性毒性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5年

9 陈慧玲;羊栖菜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氧化损伤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欧扬;川芎嗪二苯甲基哌嗪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3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23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8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