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6-27 02:52
【摘要】:摘要:欺负行为是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之一。迄今,关于欺负行为的发生、发展特点,成因机制及其对心身功能可能造成的伤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已有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研究多为横向研究,动态的追踪研究相对有限,缺少基于变量和基于个体的整合研究;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相对忽视了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者的变化发展趋势及其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研究;同时,对于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因果关系及社会支持在受欺负与抑郁、焦虑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还需要更多的纵向研究来进行探明和验证;第三,关于欺负行为及其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相应的纵向研究和深入的作用机制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结合基于变量和基于个体的两种思路,拟考察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欺负、受欺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及社会支持对受欺负与抑郁、焦虑关系的作用机制和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以进一步理解欺负行为自身的特点及其与其它变量的交互动态关系,进而获得我国文化背景下关于欺负领域的纵向研究成果。 本论文包括3项研究,共6个子研究。研究1探讨了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包括2个子研究,研究1-a旨在对初中生欺负行为的基本特点进行描述,研究1-b结合基于变量和基于个体的思路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个体的稳定性和变化性进行了分析;研究2考察了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包括2个子研究,研究2-a采用基于变量的思路对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进行了交叉滞后分析;研究2-b采用基于个体的思路考察了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和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变化类别与抑郁、焦虑的纵向关系;研究3考察了社会支持对受欺负与抑郁、焦虑关系的作用机制,包括2个子研究,研究3-a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对社会支持对受欺负与抑郁、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行了考察,研究3-b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支持在受欺负与抑郁、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在湖南省邵阳市选取4所初中的7、8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773名有效被试在2011年12(T1)和2013年5月(T2)两次测量中,均完成了欺负、受欺负、抑郁、焦虑、领悟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28人(55.4%),女生345(44.6%)人;7年级449人(58.1%),8年级324人(41.9%),平均年龄为13.11土0.88。本论文采用spss17.0、Mplus7.0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 约一半左右的初中生参与了欺负行为,其中受欺负者的比例最高(T1:25.5%,T2:30.5%,欺负者比率最低(T1:8.3%,T2:5.2%),欺负-受欺负比例居中(分别T1:17.9%,T2:15.4%);36.9%的受欺负者同时也是欺负者;68.3%的欺负者同时也是受欺负者;直接言语欺负是初中生受欺负最主要的形式;40%左右的受欺负者同时受到了多种形式的欺负;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参与了各种欺负行为;7年级学生比8年级学生更多地参与了各种欺负行为。 欺负、受欺负行为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欺负(r=0.30)和受欺负行为(r=0.40)都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稳定率分别为22%,36%,27%;女生受言语欺负的稳定性高于男生;男生欺负-受欺负者的稳定率高于女生;女生参与者(特别是欺负者)转变为非参与者的比率显著高于男生。 (2)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总体上,受欺负程度与抑郁水平之间存在纵向双向预测关系,而受欺负程度与焦虑水平之间只存在受欺负指向焦虑的单向预测关系。具体来说,T1受欺负程度显著正向预测男、女生T2抑郁、焦虑水平;T1抑郁水平显著正向预测男生T2受欺负程度。总体上,欺负程度与抑郁、焦虑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纵向预测关系;但在男生群体中,T1欺负程度显著正向预测T2抑郁水平,T1焦虑水平显著正向预测T2欺负程度。 T1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对T2抑郁、焦虑水平具有显著主效应;T1欺负-受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者在T2的抑郁、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参与者;T1欺负-受欺负者在T2的抑郁、焦虑水平最严重,显著高于受欺负者和欺负者; T1受欺负者与欺负者在T2的抑郁、焦虑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T1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预测T2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与未参与者相比,T1抑郁、焦虑水平越高,T2时越可能被归为欺负-受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其次是欺负者。 不同欺负\受欺负变化亚组对T2抑郁、焦虑水平有显著主效应,稳定欺负-受欺负组在T2的抑郁、焦虑水平最严重,其次是混合转换组、稳定受欺负组、稳定欺负组和不稳定组。T1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预测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变化类型,与未参与者相比,T1抑郁水平越高,越可能被归为稳定欺负-受欺负组,其次是稳定欺负组,稳定受欺负组,混合转换组,不稳定组;T1焦虑水平越高,越可能被归为稳定的欺负-受欺负组,其次是稳定受欺负组,混合转换组,不稳定组。 (3)社会支持对受欺负与抑郁、焦虑关系的调节和中介作用 总体上,T1社会支持显著负向预测T1抑郁、焦虑水平,T1社会支持显著负向调节T1受欺负与T1焦虑水平的关系。分开考察男女群体,T1社会支持显著负向调节男生T1受欺负与T1抑郁、焦虑水平的关系。控制T1抑郁、焦虑水平后,T1社会支持不能显著预测T2抑郁、焦虑水平,T1社会支持对T1受欺负与T2抑郁、焦虑的关系没有显著调节效应。 T2社会支持(特别是T2朋友支持)在T1受欺负与T2抑郁、焦虑之间起显著部分中介效应。T2朋友支持在T1受欺负与T2抑郁、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主要表现在女生群体中。 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具有较高的单一发生率和共同发生率,并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2.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表现出随年级增长而显著下降的趋势,并呈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不同身份参与欺负者表现了基本一致的稳定率。 3.总体上,受欺负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作用关系,而受欺负与焦虑之间只存在受欺负指向焦虑的单向作用关系,欺负与抑郁、焦虑之间没有显著的纵向预测关系。欺负、受欺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中存在一些显著的性别差异。 4.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及身份变化类型与抑郁、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预测性,其中欺负-受欺负者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最密切。 5.社会支持对受欺负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同时性主效应和调节效应,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主要体现在男生群体中。 6.社会支持(尤其是朋友支持)在前期受欺负和后期抑郁、焦虑之间起到了显著部分中介效应,朋友支持的中介效应主要表现在女生群体中。 本论文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推进了欺负行为在中国的研究,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对于欺负行为和与之相关的抑郁、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另外,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为欺负领域今后的研究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R749
本文编号:2731238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R7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高茗,张金霞,徐放,沈庆凤;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2 刘永芳,李海垒,田歆;学校欺负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3 叶海森;罗学荣;周侠;申秀云;汪小华;;怀化城乡中小学生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年06期
4 刘卓娅;余毅震;张萍;孟仙;;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与攻击性行为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5 翟德春;翟光宇;刘学年;王扬;许凯;;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2期
6 代景华,阎克乐,王海民;高中生考试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5期
7 王凯,苏林雁,朱焱,翟静,杨志伟,张纪水;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2731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312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