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评估惊恐障碍患者的认知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惊恐障碍患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改良的认知-行为治疗,并评估认知-行为治疗对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惊恐障碍患者认知模式的影响。 对象 选取2008年4月至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门诊、循环内科门诊就诊的惊恐障碍患者89名,作为治疗组。将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认知-行为治疗组b.药物治疗组c.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组,选取正常人群5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此外,在循环内科门诊选择28例惊恐障碍患者作为等待治疗对照组。各治疗组及等待治疗组间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评分匹配;所有组间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均匹配。 方法 1、问卷评估 选择相应量表对治疗组惊恐障碍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估,对正常对照组只进行一次基线评估,等待治疗组进行了基线及8周后问卷评估。研究各治疗方案对患者认知、情绪的影响。评估包括: (1)自制问卷:用于基本资料的采集。 (2)认知模式评估:包括自动思维问卷(ATQ),患病行为问卷(IBQ),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 (3)情绪状态评估: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2、精神科定式访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SCID) 3、干预治疗 根据分组对各组惊恐障碍患者分别进行认知—行为治疗(CBT),帕罗西汀(Paroxetine)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干预治疗。 4、数据处理 所得评估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组间比较及病例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涉及统计方法为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惊恐障碍患者的认知模式特点 惊恐障碍患者的自动思维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惊恐障碍患者患病行为问卷中除心理取向(P/S)因子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一般疑病(GH)、疾病信念(DC)、情感压抑(AI)、情绪紊乱(AD)、否认心因(D)、易激惹性(I)、疑病指数(WI)、情绪状态(AS)、疾病确信(DA)等各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惊恐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中除认知哲学因子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自主性态度等各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 2、各治疗方案对认知模式的影响 (1)自动思维:治疗后三组自动思维问卷(ATQ)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减分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 (2)患病行为:治疗后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病行为问卷(IBQ)中反应“病感”的疾病信念(DC)、疑病指数(WI)、和疾病确信(DA)等因子评分显著降低(P<0.01),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而药物治疗组以上因子评分无显著变化(P<0.01);三组IBQ中反映“不良情绪”的一般疑病(GH)、情绪紊乱(AD)、易激惹性(I)和情绪状态(AS)等因子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情感压抑(AI)、否认心因(D)等因子评分三组均无显著减低(P>0.05);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3)功能失调性态度:治疗后三组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中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3、各治疗组、等待治疗组患者情绪状况及前后焦虑情绪变化 基线评估时,各治疗组及等待治疗组惊恐障碍患者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分值在17分以上者共有81例,占69.23%;各治疗组及等待治疗组惊恐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突出,患者总体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值((?)±s)为28.37±5.71。治疗后,三治疗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显著降低(P<0.01),三治疗组间减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1、本研究中,惊恐障碍患者存在与抑郁症患者类似的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等认知歪曲和内在认知体验,并且存在明显的患病行为应对方式。 2、本研究中,认知-行为治疗和联合治疗对于惊恐障碍患者包括自动思维、患病行为中的“病感”和“不良情绪”的认知模式,改善效果显著,且两组认知模式的改善无显著差异,效果相当。 3、本研究中,认知-行为治疗和联合治疗在改善自动思维和患病行为中的“病感”方面优于帕罗西汀治疗。 4、本研究中,认知-行为治疗、帕罗西汀治疗以及联合治疗均减轻了惊恐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三者对焦虑症状的改善程度相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49.7
【图文】: 激发模式究表明惊恐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有们,其亲属中仅有2%左右的人患惊恐障和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有差异,但通常恐障碍的治疗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制剂,高效苯二氮卓类等。这些药物缓解他们的躯体症状。近几年采用5一效果,当前已成为精神科医生治疗惊反应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凌,李育红,杨昆英,左津淮;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周期性精神病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2 马飞,张作明,郭群,李莉,骆阁大;VEP及ERG联合多焦视网膜电图在癔症性盲目诊治中的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李咏梅,邹小兵;儿童孤独症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5期
4 蒋红,吕海燕,洪震,杨晓莉,赵艳,王俐稔,梁静娟;普外科患者手术前后抑郁状态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年03期
5 蔡伟雄,汪建君;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司法精神病学鉴定[J];法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6 唐宏;用MMPI、SCL-90调查大学生神经症结果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宁卫东,刘知源,林晓霞;新兵癔症发作的临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3年04期
8 李桂萍;黄春娟;叶雪花;;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支持与放松疗法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6年05期
9 张孟喜;住院老干部抑郁状态相关因素调查与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年08期
10 王秀玲;胃镜检查患者焦虑护理干预120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戴庆康;权利秩序的伦理正当性[D];东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冬梅;农村自杀者心理解剖条件Logistic回归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2 史俊芳;大学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证候学分析[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3 刘政疆;维汉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比较[D];中南大学;2003年
4 杨静;解郁口服液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满力;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中c-jun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邹韶红;家庭暴力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7 谷建岭;《鼠人》重读——弗洛伊德关于强迫症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成为荣;氯氮平对C57BL/6雄性小鼠血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9 姜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前药的设计、合成及初步评价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10 孙浩;首发精神分裂症听觉脑干反应、P50及P300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734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3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