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药物难治性抑郁形成的炎症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23:49
【摘要】:抑郁症尤其是难治性抑郁症的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持续性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对生活毫无兴趣、快感缺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食欲睡眠障碍以及反复的自杀念头等。目前,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为29%~35%,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0%的人正经受着“抑郁”的煎熬,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疾病。目前临床常用抗抑郁药物几乎均靶向增强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大约60%的病人在长期治疗后可以得到缓解,另有超过30%治疗无效或者收效甚微,这部分病人临床称之为难治性抑郁症。目前针对难治性抑郁的治疗策略包括增加原有抗抑郁药的剂量和疗程、联合应用或者换用其它种类抗抑郁药物、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增效剂如锂剂等以及合并使用非药物治疗的手段如心理治疗、电休克疗法等,虽然数据显示电休克疗法(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疗效确切,但是需要反复刺激以保持疗效,同时还伴有明显的记忆缺失,这都限制了ECT作为长期抗抑郁治疗的手段。药物难治性抑郁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明显增加了糖尿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重要的是,药物难治性抑郁成为自杀的重要原因。因此,探讨难治性抑郁的发生机制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炎性激活作为抑郁症尤其难治性抑郁症的可能发病机制的假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临床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外周血检测发现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浓度明显高于治疗有效者,而伴有外周炎症因子高表达的抑郁症患者其抗抑郁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为更深入的探讨炎症反应在难治性抑郁症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本研究通过应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建立抑郁模型,综合运用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手段,序贯性展开以下四部分研究。期望通过本研究的完成,1.为临床上难治性抑郁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生物标志物IL-1β; 2.为临床上难治性抑郁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策略:阿司匹林联用氟西汀;3.建立了一个新的药物难治性抑郁的动物模型:LPS+CUMS,为筛选新的抗难治性抑郁药物提供了实验平台。 1.炎性因子在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高表达 研究表明:部分临床难治性抑郁患者其外周炎症因子IL-1β等表达明显升高。那么,在动物模型上能否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呢? 本实验通过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借助行为学分析技术筛选氟西汀治疗效果不佳(难治性)抑郁大鼠,运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以及ELISA等手段检测外周及中枢IL-1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 结果如下: (1)通过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成功制备大鼠抑郁模型。 (2)氟西汀能够明显改善70-80%的抑郁大鼠的行为学指标:糖水消耗量及糖水偏爱比值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缩短、新奇环境中主动摄食行为增强。 (3)大约20-30%的抑郁大鼠,氟西汀治疗效果不佳,即为难治性抑郁大鼠。 (4) ELISA试剂盒检测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外周血和脑内海马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氟西汀治疗有效大鼠。 (5)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脑内海马COX-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定量分析以及其诱导产物PGE2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氟西汀治疗有效大鼠。 以上结果提示:4周的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对大约20%的抑郁大鼠治疗效果不佳,即为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与以往临床试验结果一致,我们的动物试验也发现在难治性抑郁模型动物脑内及外周均存在炎症因子的表达增高。这些均提示:炎性因子持续激活可能与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一定关系;同时,IL-1β可能作为临床上某些难治性抑郁的诊断的一个生物标志物。 2.阿司匹林辅助抗抑郁作用前一试验结果提示在难治性抑郁大鼠脑内及外周均存在显著激活的炎性因子表达,脑内海马COX-2定性、定量分析以及COX-2诱导产物PGE2表达均升高,在本实验中我们以实验一筛选的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为模型,观察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阿司匹林辅助抗炎治疗是否增强氟西汀抗抑郁治疗的效果。 结果如下: (1)阿司匹林辅助抗抑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行为学表现。 (2)阿司匹林辅助抗抑郁治疗降低脑内海马COX-2和PGE2表达水平。 以上结果提示:在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阿司匹林具有辅助抗抑郁治疗的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和降低脑内COX-2和PGE2的表达有关。本部分试验进一步验证炎症反应是氟西汀抗抑郁治疗效果不佳的可能原因之一;也为临床上难治性抑郁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策略:氟西汀+阿司匹林。 3.炎症预处理影响氟西汀抗抑郁效果 在以上的试验结果我们发现:炎性因子在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的脑内及外周均高表达,而且辅助抗炎治疗有效。这均提示炎症在难治性抑郁的形成中发挥一定作用。临床试验中,外周炎症因子表达增高的抑郁症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腹腔注射LPS诱导炎症因子的高表达,进行炎症预处理,观察炎症反应对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结果提示: (1) LPS(100μg/kg)腹腔注射引起外周IL-1β水平明显增加而没有引起明显的行为学的改变。 (2)强迫游泳试验,氟西汀明显缩短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急性给予LPS不影响氟西汀作用。 (3)慢性给予LPS改良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模型,氟西汀的抗抑郁效果明显减弱。 (4) LPS炎症预处理CUMS抑郁模型,阿司匹林辅助增强氟西汀的抗抑郁治疗效果。 以上结果提示:慢性炎症反应影响氟西汀的抗抑郁治疗效果;同时,建立了一个新的药物难治性抑郁的动物模型:LPS+CUMS,为筛选新的抗难治性抑郁药物提供了实验平台。 4.可能机制的探讨 有研究显示: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可能和其促进海马新生细胞的增殖有关。而实验三中我们也发现只有慢性炎症反应才会影响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那么我们考虑是否炎症反应通过干预氟西汀的促神经发生作用而影响其抗抑郁效果的呢?在本实验中,我们以BrdU腹腔注射标记新生细胞,观察炎症对氟西汀促新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结果提示: (1) CUMS抑郁大鼠海马新生细胞数量明显下降 (2)氟西汀治疗有效后新生细胞数量增加。 (3)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海马新生细胞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和氟西汀治疗有效组。 (4)阿司匹林辅助抗抑郁治疗后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海马新生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5)炎症预处理本身对新生细胞的增殖影响不大,也没有明显干预CUMS对新生细胞的作用,但却显著影响了氟西汀对新生细胞的促增殖的作用。 (6)新生细胞的神经元分化比率,各组之间无差别。 以上结果提示:慢性炎症反应可能通过干预氟西汀的促神经发生作用而影响其抗抑郁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模型筛选氟西汀难治性抑郁大鼠,发现其外周血和脑内炎症因子高表达,说明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难治性抑郁的发生过程。而后给予阿司匹林辅助氟西汀抗抑郁治疗有效更进一步说明炎症因子表达与抗抑郁治疗效果关系密切。最后LPS炎症预处理明显影响氟西汀的抗抑郁治疗的效果,且这一作用可能与炎症影响氟西汀的促神经发生有关。这一部分试验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炎症与难治性抑郁发生发展的关系,同时LPS炎症预处理改良经典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模型为筛选新的抗难治性抑郁药物提供了实验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49.4
【图文】:

的影响,进食量,氟西汀,日摄食量


图 1. CUMS 和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对大鼠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A,体重,B,日摄食量。*P<0.05,**P<0.01,***P<0.001 与对照组相比。

的影响,指标图,氟西汀,抗抑郁


-47-图 2. 4 周氟西汀抗抑郁对抑郁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A,大鼠基础糖水偏爱指数和 4 周刺激及氟西汀治疗后的糖水偏爱值,B,强迫游泳试验各组大鼠不动时间,C,D, E,各组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试验中的表现:C,在新奇环境中大鼠到光亮中心的主动取食时间,D,返回自己笼中后开始进食的时间,E,返回笼中后 15min 内大鼠取食的鼠粮的质量。*P<0.05,**P<0.01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与氟西汀治疗有效大鼠相比。

浓度图,氟西汀,海马齿状回,大鼠


-48-图 3. 抑郁大鼠氟西汀治疗后海马齿状回 COX-2 标记阳性细胞。A,对照组,B,抑郁模型组(CUMS),C,氟西汀治疗有效组 FLX(+), D,氟西汀治疗无效组 FLX(-)。E,Western blot COX-2 蛋白统计分析结果,示抑郁大鼠海马 COX-2 表达明显升高(P<0.01)氟西汀治疗有效后明显下降,而氟西汀治疗无效大鼠 COX-2 表达明显高于氟西汀治疗有效(P<0.01)。F,海马 PGE2 浓度,结果提示:CUMS 大鼠海马 PGE2 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氟西汀治疗有效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标尺:100μm。*P<0.05,**P<0.01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与氟西汀治疗有效大鼠相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赢;;氟西汀的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07年06期

2 刘治军;傅得兴;孙春华;迟家敏;陈乃宏;;抗抑郁药物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06期

3 徐娟;度洛西汀有可能替代氟西汀成为抗抑郁畅销药[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年06期

4 何美蓉 ,宋于刚 ,何春容;氟西汀治疗胃排空延缓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9期

5 梁战华,唐树良,刘晶;氟西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3期

6 刘健;;氟西汀和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比较[J];罕少疾病杂志;2008年05期

7 李宏军;;抗抑郁药物在男科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年06期

8 张明廉,袁国桢,姚建军,毕派,周德祥;吸烟与氟西汀疗效和副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2年02期

9 吴新龙;林美华;李长明;张海涛;;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32例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10 刘金英;甘露春;冯冬梅;梁颂游;;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广西医学;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秀红;唐贤祥;;氟西汀联合氯米帕明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李玉柱;刘又宁;郝峰英;;氟西汀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0例报告[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3 罗和春;沈渔(惃);Uriel Halbriech;孟凡强;赵学英;梁炜;谭春香;韩毳;周东丰;刘平;;电针治疗重症抑郁的疗效——随机分组、安慰剂、氟西汀双盲对照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赵学英;孟凡强;梁炜;罗和春;;电针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甲襞微循环影响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赵学英;孟凡强;梁炜;罗和春;;电针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甲襞微循环影响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应益飞;叶剑辉;;度洛西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观察[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桂冠;蒋耀娟;;氟西汀片治疗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李海燕;周东丰;罗和春;;电针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血小板蛋白激酶C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方建忠;梅其一;;丁螺环酮合并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A];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社临床心身疾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瞿美霞;;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A];浙江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园园 译;阿戈美拉汀治疗成人严重抑郁症优于氟西汀[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张伦;氟西汀市场前景广阔[N];江苏经济报;2003年

3 张伦;抗抑郁良药氟西汀[N];大众卫生报;2002年

4 游曙岚;抗抑郁药物市场分析[N];医药经济报;2000年

5 李宾;服抗抑郁药物 5不宜[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陈福新;是放弃还是继续[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7 陶春祥;氟西汀的临床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氟西汀市场潜力巨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9 ;氟西汀:礼来的“看家”品种[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人 徐铮奎;“氟西汀奇迹” 还能延续多久[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莹;药物难治性抑郁形成的炎症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2 杨福中;雌二醇和氟西汀对抑郁症大鼠模型行为及5-羟色胺递质系统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杨灿;抑郁模型大鼠再次急性及慢性应激后海马细胞支架的改变[D];武汉大学;2010年

4 姬仲;氟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离体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刘德祥;氟西汀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释放及其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政疆;精神应激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7 郭兴杰;氟西汀与去甲氟西汀的分析方法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8 戴飞锋;氟西汀对内皮素-1诱导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的保护机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周婕;新型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氟西汀对映体的拆分[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黄新艳;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介导氟西汀抗抑郁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锡球;氟西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疗效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姜薇;氟西汀的手性拆分及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冯学敏;抗抑郁药氟西汀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4 曹贺;盐酸氟西汀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王宝蕊;氟西汀中间体的合成及拆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石海霞;脱离低压低氧环境对大鼠低氧性肺血管重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D];青海大学;2011年

7 周冉;阿司匹林联合氟西汀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毕涌;抑郁症皮肤交感反应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何萍;氟西汀早期干预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王银虎;新型抗抑郁药物Prx-00023的合成[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1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51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