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褪黑素对Aβ25-35诱导原代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14:4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力的逐步减退、认知功能的障碍,并逐步发展到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剧,AD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也随之增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A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也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阐明AD的发病机制迫在眉睫,以及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当今和未来全人类所面临的极大挑战。在AD患者的脑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的沉积,以及由此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是其特征性病理学变化之一。研究表明,Aββ在AD的病理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Aβ诱发的神经元损伤与AD的关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尤其是Aβ寡聚肽,在其中发挥着最主要的神经毒性作用。Aβ的神经毒性作用主要涉及的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反应,其中氧化应激是Aβ诱导神经元损伤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发现,Aβ寡聚肽可导致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并产生大量的ROS,最终诱发突触功能障碍、神经元损伤甚至凋亡。因此,揭示Aβ导致神经元氧化应激的机制并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神经元损伤是防治AD的重要策略之一。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激素由松果体分泌产生,具有多种生物功能。褪黑素是维持睡眠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褪黑素还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和抗凋亡等作用。研究发现,AD病人体内褪黑素分泌的水平,伴随着AD病程的发展逐渐下降。另外,体外实验显示,褪黑素可通过对抗Aβ诱导的线粒体的功能障碍,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对于褪黑素干预Aβ诱导的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miR-132是脑内一种特异性高表达的miRNA,在维持神经元的形态及其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证实,miR-132的表达量在AD病人脑内(海马以及前额叶脑皮层)显著低于正常人。且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是AD病程的重要表现,而miR-132是维持神经元存活的关键因素。此外,miR-132的两个重要的下游靶点PTEN和FOX03a在AD病人的脑内均表达增加。其中,PTEN是PI3K/AKT通路中重要的负性调节因子,而FOX03a是重要的促凋亡转录因子,其功能受到AKT通路的调节。因此,miR-132/PTEN/AKT/FOX03a通路可能在AD病理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实验假设miR-132/PTEN/AKT/FOX03a通路在褪黑素对抗Aβ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证实上述推论,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首先,我们原代培养新生小鼠的脑皮层神经元,选用不同浓度的Aβ25-35进行损伤,通过MTT检测细胞活性来选取最佳损伤浓度。然后,使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进行干预,通过MTT检测细胞活性并选取最佳保护浓度。由此,我们将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Aβ25-35损伤组以及Aβ25-35损伤加褪黑素保护组。进一步,我们经由Hoechst/PI染色检测神经元的凋亡和坏死情况,活性氧试剂盒检测ROS的水平,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状态。实验结果表明,Aβ25-35损伤导致神经元的凋亡率、死亡率以及神经元内的ROS水平明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而褪黑素干预可显著对抗Aββ25-35导致的神经损伤作用。然后,为了揭示Aβ25-35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以及褪黑素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 miR-132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β25-35损伤组显著降低了 miR-132的表达,而褪黑素可明显恢复miR-132 的表达水平。我们还通过 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了 miR-132 的下游靶点PTEN和FOX03a的蛋白表达变化,发现二者在Aβ25-35损伤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褪黑素能显著下调两者的表达水平。同样借助Western blot我们还检测了 p-AKT、p-FOX03a、cleavedCaspase3的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发现Aβ25-35可明显抑制AKT以及FOX03a的磷酸化水平,并显著提高了 cleavedCaspase3的表达,而褪黑素干预可有效提高AKT以及FOX03a的磷酸化水平,并可显著降低cleavedCaspase3的表达。鉴于FOX03a的核转移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进一步针对FOX03a的表达进行了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褪黑素可显著阻断Aβ25-35诱导的FOX03a核转移。最后,本实验探究了 miR-132/PTEN和PI3K/AKT分子通路在褪黑素对抗Aβ25-35导致的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我们包装了可过表达miR-132的慢病毒,并对培养的原代脑皮层神经元进行了慢病毒转染,而后加入Aβ25-35诱导神经元损伤。通过MTT检测细胞活性,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32显著提高了神经元的活性,可有效对抗Aβ25-35诱导的损伤作用。另外,我们分别使用两种特异性抑制剂进行验证,结果发现PI3K/AKT通路的抑制剂LY294002显著降低了褪黑素的保护作用,而PTEN的特异性抑制剂VO-OHpic则有效的对抗了 Aβ25-35损伤作用。总之,本实验分别基于Aβ具有显著的神经毒性以及褪黑素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特点,选用Aβ25-35体外损伤原代脑皮层神经元,并给予褪黑素进行干预保护,研究了其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本实验首次提出miR-132与褪黑素在对抗Aβ25-35诱导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相关。我们发现,Aβ25-35能明显下调miR-132的表达,而褪黑素能有效恢复miR-132的表达。并且,Aββ25-35显著提高miR-132的下游靶分子PTEN和FOX03a的表达,而褪黑素可逆转这一作用。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褪黑素可有效阻断Aβ25-35诱导的FOX03a的核转移,从而阻断其下游凋亡基因的激活。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中,通过慢病毒转染上调miR-132的表达以及特异性抑制PTEN和PI3K/AKT通路,我们发现褪黑素可经由miR-132/PTEN/AKT/FOX03a通路对抗Aβ25-35诱导的神经损伤作用。本实验为阐明Aβ25-35诱导的神经损伤作用以及褪黑素干预保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9.16
【图文】:

褪黑素,神经元凋亡,蓝色荧光


2.褪黑素可降低AP25-35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和坏死逡逑接下来,我们验证褪黑素对A|325-35诱导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了逡逑Hoechst/PI双染实验。神经元培养到第5天,药物处理24h后进行染色。如图2逡逑A所示,Hoechst为红色荧光,PI为蓝色荧光,若细胞被双染代表细胞已死亡;逡逑若只有蓝色荧光,根据细胞核形态以及蓝色荧光强度的不同,分为了正常细胞和逡逑凋亡细胞。正常胞核表现为圆形、均匀的蓝色荧光,而凋亡胞核表现为浓缩、高逡逑亮的蓝色荧光。结果显示:AP25-35显著增加了神经元的凋亡率(图2B,/;邋<逡逑0.001)和死亡率(图2逦<邋0.001),而褪黑素预保护组明显降低了神经元的逡逑凋亡率(图2B,p邋<邋0.001)和死亡率(图2C,;?邋<邋0.01)。逡逑26逡逑

褪黑素,神经元,细胞内,荧光强度


发生氧化反应并产生绿色荧光物质。荧光强度反映了细胞内ROS的水平。原代逡逑脑皮层神经元分别经5邋hM邋AJ325-35处理24邋h、10逦槌黑素预保护1邋h后加入逡逑Ap25-35邋(终浓度为5pM)孵育24h,然后进行ROS检测(如图3A所示)。结逡逑果显示,AP25-35损伤组ROS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图3B,/?邋<邋0.01),而逡逑褪黑素预保护组能显著降低ROS的水平(图3邋B,户<邋0.05)。逡逑,/逦a邋=逡逑SC邋.逦■逡逑■■■邋f邋LLl逡逑Control邋Ap邋Ap邋+Mda逡逑图3.褪黑素可降低AP25-35诱导神经元产生的ROS水平。(A)神经元培养到逡逑第5天,药物处理(5邋[iM邋AP25-35组、10逦褪黑素预保护1邋h后加5逦AP25-逡逑35组)24邋h后进行ROS检测。绿色荧光为细胞内产生ROS与试剂盒内的DCFH-逡逑DA经过氧化反应产生。荧光强度反映了细胞内ROS的水平。(B)荧光强度的逡逑统计通过Image邋J软件完成。图A的白色标尺为200哗。><邋0.001邋(图B,Ap逡逑+邋Mela邋vs.邋A(3),><邋0.01邋(图B,vs.邋control)。所得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逡逑和Bonferroni事后检验统计分析。(n邋=邋5邋)逡逑28逡逑

褪黑素,线粒体膜电位,神经元,膜电位


逦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逡逑4.褪黑素可改善AP25-35诱导的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逡逑线粒体膜电位(ATm)的改变,其降低是反应早期凋亡的重要指标,我们逡逑接下来进一步检测了邋A(325-35对神经元A^Fm的影响以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原逡逑代脑皮层神经元培养到第5天,分组为如前所述。药物处理24邋h后,进行JC-1逡逑染色,JC-1在线粒体膜电位较高时形成聚合物并且产生黄橙色的荧光,反之,JC-逡逑1单体呈现出绿色荧光。如图A显示,对照组神经元的膜电位表现为黄橙色,当逡逑神经元受到AP25-35损伤时膜电位明显降低表现为绿色,而褪黑素保护组明显逡逑改善了膜电位的降低。统计结果显示AJ325-35显著降低神经元的膜电位(图B,逡逑;?邋<邋0.01),而褪黑素预保护可明显改善AJ325-35诱导的膜电位降低(图B,邋p逡逑<0.05)。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炀;燕志;要志宏;李冉;;褪黑素的应用[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8年01期

2 陈浩玲;林宇婧;朱慧;杨婷婷;黄芳;;褪黑素对硬组织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8年02期

3 谭碧娥;任文凯;印遇龙;;胃肠道褪黑素分泌及其生理功能[J];动物营养学报;2018年04期

4 张杰;顾红;程大伟;张威远;郭西智;张洋;陈锦永;;植物褪黑素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8年06期

5 吴兆根;;褪黑素真有那么神奇吗[J];江苏卫生保健;2018年06期

6 周传坤;高书涛;王欢;王峥强;方煌;;褪黑素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年12期

7 陈晓琨;;洗热水澡会影响睡眠?[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6年12期

8 林青;;为什么冬天起床比夏天困难?[J];科学世界;2017年03期

9 ;失眠不用慌,水果巧帮忙[J];女子世界;2016年12期

10 赵宇;;睡眠障碍治疗中褪黑素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养生;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娇;杨红;;褪黑素及褪黑素能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叶晓华;怀佳萍;孙学成;徐晓;吴建胜;;褪黑素通过调节白介素22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华玖州;;褪黑素对睡眠的影响[A];2016年浙江省行为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4 王卫民;肖国民;裘五四;吴建跃;程军;姜启周;徐海松;张眉;方蓉;;血清褪黑素变化在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A];2011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刘志民;刘志民;赵瑛;陆祖谦;沈玉美;谈雯;彭树勋;;褪黑素受体在体内分布及信息传导通路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徐峰;王芳;李经才;;褪黑素睡眠调节作用的神经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肥胖的临床与基础暨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吴建胜;怀佳萍;邵颖颖;孙学成;金尹;黄智铭;;褪黑素通过调节细胞内钙稳态改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2012年浙江省内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桑伊妙;褚茂平;;褪黑素在病毒性心肌炎中凋亡和自噬的作用[A];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9 杨唐斌;熊江辉;聂捷琳;李莹辉;;氧化应激条件下褪黑素的细胞保护作用[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0 梅岩艾;宦春雷;吴明明;周觅欧;孙家廷;张志鸿;;褪黑素受体介导的膜离子通道调节作用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助眠产品真能让你睡个好觉?[N];科技日报;2017年

2 苹果;未成年人不宜服褪黑素治失眠[N];中国妇女报;2012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教授 李惠明;燕麦红酒让你睡个好觉[N];健康时报;2009年

4 曾利明;尚无证据说明褪黑素不安全[N];科技日报;2002年

5 张均田;含褪黑素保健食品对人体有益无害[N];科技日报;2002年

6 王轶名;褪黑素冲出“黑色”旋涡[N];科技日报;2002年

7 方舟子 留美学者,生物化学博士;褪黑素究竟有多神奇?[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主任医师 吕斌;褪黑素使用过量会影响生育[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卫一鸣;褪黑素不是万能补品[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10 孙伟芳;长寿佳品——褪黑素[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外源褪黑素对苹果叶片衰老的调控及相关自噬基因的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卜丽佳;褪黑素抑制内质网应激状态下肝癌细胞COX-2表达导致凋亡增加的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3 丁飞;褪黑素缓解番茄低温与水分胁迫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周小婷;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生菜和番茄幼苗的光合作用调控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赵哲维;褪黑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6 陈微;褪黑素对D-半乳糖和β-淀粉样蛋白所引起的过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侯尚伟;褪黑素对海马CA1神经元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徐强;褪黑素缓释纳米粒拮抗耳氧化损伤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杨凌辉;褪黑素及光照周期的改变对大鼠脂肪组织代谢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黄海;褪黑素对外视网膜神经元信号传递的调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婷;褪黑素对小麦铝毒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岳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p11基于线粒体平衡的抗糖尿病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3 赵悦;褪黑素对Aβ25-35诱导原代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4 辛丹丹;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黄瓜采后品质影响机理及抗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刘定;芍药褪黑素积累规律及其合成基因TDC功能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6 王振宇;褪黑素对妊娠期猪黄体细胞孕酮分泌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7 边小娜;褪黑素受体在绵羊附睾上的表达[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8 胡敏;褪黑素在治疗挤压综合征动物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9 米妍;褪黑素对油酸及丙酮醛诱导的肝细胞脂质累积作用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10 李志福;褪黑素对大鼠SAH后早期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764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64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8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