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氯胺酮成瘾机制及钩藤碱的干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7-24 04:37
【摘要】: 研究背景 氯胺酮(ketamine)是苯环己哌啶(N-1-phenycyclohexy-piperidine,PCP)的衍生物,属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于手术麻醉。氯胺酮俗称“K粉”,上一世纪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发生流行性滥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日益严重的“舞会药”(party drug)滥用,氯胺酮滥用很快蔓延至亚洲地区并波及至中国大陆,常被滥用于娱乐场所,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新型毒品之一。我国对氯胺酮制剂一直采取严密的管制措施,氯胺酮1996年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由于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滥用问题,氯胺酮于2002年被列入二类精神药品管制,2005年1月又被列入一类精神药品管制。 药物依赖涉及CNS复杂的神经机制及中枢内众多的神经核团。到目前为止,药物依赖的形成机制一直未能明确。氯胺酮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可非竞争性抑制NMDA受体的活性。由于谷氨酸与NMDA受体在药物依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MDA受体拮抗剂被认为可抑制药物成瘾的依赖症状。因此,氯胺酮可通过拮抗NMDA受体而抑制成瘾性药物的依赖性形成和戒断反应。动物实验表明氯胺酮可抑制吗啡依赖大、小鼠的催促戒断症状,临床上也有使用氯胺酮治疗阿片成瘾者戒断症状的报道。但流行病学调查及吸毒者心理状况分析的结果表明,氯胺酮与其他精神兴奋性物质,如甲基苯丙胺合并使用后,可明显增强了病人对成瘾性物质的渴求和精神依赖。 在我们已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氯胺酮原设计作为抑制NMDA受体的阳性对照药,与中药有效成分的抗NMDA受体作用进行对照。我们的研究发现,氯胺酮和甲基苯丙胺单独使用、或两药合用均可使小鼠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而氯胺酮与甲基苯丙胺联合引起的CPP效应的维持时间比两药单独使用导致的CPP明显延长。氯胺酮还能明显增强苯丙胺的中枢兴奋性。我们首先在动物模型上证明了氯胺酮具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潜力。国内外的相关报道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研究目的 在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后致密体(PSD)中,NMDA受体和AMPA受体存在大量共定位现象,即NMDA受体和AMPA受体共存于同一突触。两种受体亚单位在突触中组合成特定的共定位簇,这种共定位的关系随着神经细胞的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呈现异质性,相对于NMDA受体的稳定,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的状态和数目是高度可变的,这种变化对于调节突触传递效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依赖性药物作用下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及相关脑区神经元上AMPA受体的功能或数量早期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介导了许多后续效应的发生与维持,AMPA受体的改变可能是触发药物依赖的“扳机”。总之,在药物成瘾方面,NMDA受体和AMPA受体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又互为影响的,单独研究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本课题研究在离体环境下,氯胺酮造成的成瘾性神经元样PC12细胞中,NMDA受体和AMPA受体的表达情况,并使用中药钩藤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钩藤碱进行干预,探索氯胺酮的成瘾机制和中药钩藤临床抗药物成瘾的机理。 实验方法和结果 1.神经元样细胞模型的建立:PC12 CELLS鼠嗜咯细胞瘤细胞系(PC12 ratpheochromocytoma cells,PC12 cells),是一种从鼠嗜铬细胞瘤分离的克隆细胞,因其在神经生长因子(NGF)存在下,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皆类似于交感神经细胞,因而成为近年来神经科学工作者研究神经细胞递质合成、储存和释放、离子通道及受体的细胞模型。PC12细胞含有T、L、N型钙通道及NMDA受体,PC12细胞的NMDA受体与海马神经元上的一致,并且PC12细胞在分化前后都表达AMPA受体二型亚单位GluR2的mRNA(GIuR-B flip mRNA)。 相对于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PC12 cells易于获取,在培养中贴壁率高,繁殖速度快,传代稳定。本课题选用PC12 cells,通过NGF的刺激诱导,使PC12细胞成功的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不仅符合神经元细胞的各种形态特征,而且通过免疫组化法成功的检测出了NMDA和AMPA受体的表达,建立了合适的细胞模型。 2.氯胺酮和钩藤碱的细胞毒实验:阿片类,苯丙胺类导致离体的神经细胞成瘾的作用时间约为48小时左右。时间太短无法建立起成瘾模型,太长又因本身的细胞毒作用导致神经细胞的衰亡。我们实验设计氯胺酮导致细胞成瘾的时间为48小时,通过施加不同剂量的氯胺酮在神经性PC12细胞上,考察药物对细胞的损伤程度,同时对比不同剂量组的钩藤碱,用MTT法测定氯胺酮和钩藤碱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持续用药48小时后,PC12 Cells的细胞活力随着氯胺酮浓度的不断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当氯胺酮浓度大于1mmol/L的时候,细胞活力开始降低。1.5mmol/L和2.0mmol/L浓度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氯胺酮的最大安全剂量为1mmol/L.和氯胺酮处理组相比,施加不同剂量钩藤碱处理后各组中的细胞活力均和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钩藤碱在0.25~1.00 mmol/L范围内对PC12 Cells都是安全的。 3.免疫荧光法测定PC12细胞上NMDA受体和AMPA受体的表达: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分子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本实验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氯胺酮对神经元样PC12细胞上NMDA受体NR1亚单位和AMPA受体亚单位GluR2/3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NMDA受体和AMPA受体在氯胺酮成瘾中起到的作用,并用中药成分钩藤碱进行干预,探讨钩藤碱抗成瘾机制。按药物对细胞的不同处理方法分为八个组:空白对照(Control)一组,氯胺酮一个组,钩藤碱三组,钩藤碱和氯胺酮合并处理三组。接种于96孔板中PC12细胞用NGF诱导分化成熟后,吸净陪养基,PBS液洗孔后加入基础培养基(CONTROL)一组,Ketamine(终浓度为1mmol/L)一组,Rhy三组(终浓度分别为0.25mmol/L、0.5mmol/L、1mmol/L),合并用药的三个组提前加入钩藤碱,孵箱中孵育15分钟后再加入氯胺酮(Rhy各组终浓度分别为0.25mmol/L、0.5mmol/L、1mmol/L;Ketamine终浓度为1mmol/L),全板共八组,每组加药10孔。加药完毕后将96孔板置于孵箱中培育(恒温37℃,5%CO2)48小时。48小时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采集图象,用Image-Pro Plus 6.0进行分析,统计每个视野阳性区的平均光密度(MeanDensity)值。值越高则说明NR1和GluR2/3蛋白的表达越强烈。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①在AMPA受体方面,对细胞施加了1mmol/L的KETA后GluR2/3蛋白的表达和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表达明显增强。RHY的0.25,0.50,1.00 mmol/L的低中高三个剂量组中GluR2/3蛋白表达均和正常组无显著差异。合并用药的三个组中RHY 1mmol/L+KETA 1mmol/L组中GluR2/3蛋白表达和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1),表达增强;而其他两个组均和正常组无显著差异。②在NMDA受体方面,八个处理组中除了RHY 1mmol/L组和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七组均无差异。③对比AMPA受体亚单位GluR2/3和NMDA受体亚单位NR1,可以看出除了1mmol/L的KETA组,其他各处理组中NR1蛋白的表达水平总体在GluR2/3之上,而1mmol/L的氯胺酮显著上调了GluR2/3蛋白的表达,甚至超过了NR1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论 1.验证了神经元样PC12细胞做为研究谷氨酸受体的平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 2.考察了氯胺酮对细胞成瘾的合理剂量范围,并在细胞毒性方面对钩滕碱的安全性做出了评估,表明钩藤碱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成分。 3.揭示了AMPA受体在氯胺同酮成瘾机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钩藤碱的抗成瘾作用也是通过影响AMPA受体来体现的。 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一种设想,氯胺酮的“选择性抑制”和钩藤碱的“占用效应”理论来解释:在一定条件下,氯胺酮只抑制突触后膜的NMDA受体(我们推测这种受体一定是和AMPA受体的共定位受体簇,比如NR1-GluR2/3的共定位簇),可以表现出对阿片类,苯并胺类的抗成瘾作用。但当药物刺激超过一定程度(例如时间和剂量等),细胞内休眠的AMPAR被再次激活,产生一种动态分布效应,AMPA受体不断被锚定到突触后膜上,又通过胞引作用进入到细胞内,使细胞间产生一种链式反应,这种反应导致所谓的“静寂突触”的激活(突触后膜上只有NMDA受体,而没有功能性AMPA受体的突触),即NMDA受体通过所“征募”到的AMPA受体而被“唤醒”,极有可能形成新的NMDAR-AMPAR的共定位受体簇。这样,氯胺酮的成瘾性表现出来。 为什么氯胺酮和钩藤碱同为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但钩藤碱却无成瘾性和致幻作用呢?这是因为钩藤碱在占据NMDA受体位点时的非选择性,钩藤碱攻击这些结合位点的时候,不像氯胺酮那样只占据和刺激与AMPA受体形成共定位簇的NMDA位点,而是只要表现出NMDA受体特征的任何位点全部占据,包括“静寂突触”上的结合位点(这可能是钩藤碱下调了NR1蛋白的表达的原因之一),所以当这些位点全被占满以后,一方面导致细胞内休眠的AMPA受体无法通过刺激这些共定位簇的位点而复苏(这解释了为什么单独使用钩藤碱并不上调GluR2/3蛋白的表达),另一方面即便有自由的AMPA受体却也找不到多余的可供结合的NMDA受体位点,氯胺酮也就无法通过激活AMPA受体来活化NMDA受体的除极化反应,一系列的神经传导信号被阻断,这就是钩藤碱对氯胺酮的干预机制和其抗成瘾机理 总之,氯胺酮的成瘾性和NMDA和AMPA受体间的交互作用有着极大的关系,成瘾后导致的AMPA/NMDA比值的偏移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绝对的升高或降低,但仍然可以看出AMPA受体在氯胺酮的成瘾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中药成分钩藤碱的抗成瘾作用也是通过NMDA-AMPA受体通路的复杂调控来实现的。至于氯胺酮具体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途径来影响AMPA受体,氯胺酮和钩藤碱在分子构型上对NMDA受体和AMPA结合位点的作用有何差异,则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本论文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各组均数的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值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t,LSD);不满足方差齐性要求是,采用Dunnett's T3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49.6;R285
【图文】:

免疫组化法


一免疫组化法检测NRl和G1uR2/3阳性细胞A:空白对照组((400x).B:NRl阳性染色组(400x).C:G1uR2/3阳性染色组(400x).Figure2-2NRlandGluR2/3positivecellsdetectedbyimmunohistochemicalmetho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来勋;孙圣刚;管强;;谷氨酸影响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钙变化机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6期

2 姜晓东;孙焱;王绪龙;龚海庆;梁培基;;激活视网膜水平细胞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抑制γ-氨基丁酸转运体电流(英文)[J];生理学报;2009年04期

3 陈良为,饶志仁,鞠躬;大鼠脊髓前角内NMDA受体的定位与生后发育[J];解剖学报;2001年02期

4 王小珍;低压低氧对胎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5 黄辉,阮怀珍,吴喜贵,范晓棠,张金海;低压低氧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发育影响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6 陆建华,黎海蒂,高京生;应激时NMDA受体活性变化对HPA轴兴奋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02年04期

7 梁伟国,许世彤,区英琦;NMDA受体在海马CA_3区习得性LTP保持中的作用[J];生理学报;1992年04期

8 王谧;NMDA受体2B亚型(NR2B)研究的分子生物学进展[J];解剖学研究;2000年02期

9 张缨,岳寿伟,吴宗耀,刘兆华,李文通;超短波影响神经源性疼痛时nNOS和NMDA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10 王晓菲;吴宁;苏瑞斌;李锦;;胍丁胺对吗啡长期处理引起的NMDA受体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心德;崔蕾;卢静萍;李扬;;早期听觉经验改变大鼠年龄-依赖性中枢NMDA受体NR1mRNA表达[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沈万华;张光毅;;NMDA受体介导脑缺血NF-kB的表达与激活[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王伟文;;NMDA与AMPA受体亚型在大鼠皮层、海马及新纹状体区域的DARPP-32神经元上不同的表达模式[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薛磊;石建;;SD大鼠上丘视表层神经元LTP/LTD快速转化过程的发育调控机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夏军;;PICK1在AMPA受体功能及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英文)[A];神经科学进展(三)论文集[C];2004年

6 刘惠芬;周文华;曹君利;谢小虎;韩玲玲;杨国栋;;阿片受体吗啡依赖对大鼠NMD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戒毒学术研讨会教材、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杨弘彦;毕彩霞;臧绍云;周律怡;罗丁;曾雪梅;孙心德;;NMDA受体在小鼠生后脑听觉功能发育中的作用[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崔一蕾;董素珍;吴芳;李新建;孙心德;;NMDA受体在大鼠经验-依赖性听觉功能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彭瑞云;高亚兵;王德文;陈浩宇;吴小红;刘杰;肖兴义;蔡宝仁;薛官生;张援平;尹晓梅;;NMDA受体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中表达及意义研究[A];第五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傅展燕;罗建红;魏尔清;;NMDA受体在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树上的表面表达及定位[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神经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药理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麦迪信;多巴胺D1受体与NMDA受体存在交互作用[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柯季;基因技术:未来让人更聪明[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庄愉;AD治疗药物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冯 瑶 常 诚;中药治疗脑出血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5 张骁 齐继成;人类遏制AD指日可待[N];医药经济报;2000年

6 田耕;修改基因能否“尽得风流”[N];大众科技报;2002年

7 罗刚;小儿惊厥预后并非绝对良好[N];健康报;2003年

8 唐啸;天才还是精神病?[N];健康时报;2004年

9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诚;恐惧感可望消除[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2003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药物[N];医药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伟霞;大鼠海马可塑性改变对谷氨酸受体通道及其相关突触蛋白表达调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陆建华;海马NMDA受体对严重烫伤HPA轴兴奋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3 孟繁东;GRIP1和GRIP2在大鼠脑缺血性损伤机制中的作用与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4 康晓楠;NMDA受体主亚基M3M4环自身免疫抗兴奋毒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5 朱启文;宽频噪音对AD模型鼠听觉记忆及中枢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6 郑婵颖;NR2A亚单位胞内C末端区对NMDA受体装配、运输以及表面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7 许兢宏;生后早期声环境影响中枢听觉功能发育的细胞分子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曹云飞;NMDA受体对异丙酚全麻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9 吴丽丽;运用肝主疏泄理论防治应激性抑郁症的基础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武继彪;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NMDA受体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晋;氯胺酮成瘾机制及钩藤碱的干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黄曼;NMDA受体与AMPA受体亚单位在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上的表达及共定位[D];浙江大学;2005年

3 关振;神经可塑性的磷酸化模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李桂新;NMDA受体主亚基NR1抗原表位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5 王明华;慢性应激对胃运动的影响及其与海马Glu及受体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玉梅;人NMDA受体主亚基M3-M4环的原核表达、纯化与鉴定[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7 刘洪涛;联合应用吸入麻醉药,镁和氯胺酮对NMDA受体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8 张园;鞘内注射布托啡诺对福尔马林试验大鼠行为学及脊髓NMDAR表达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9 黄辉;高原低氧对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发育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10 滑玉林;应用荧光检测法分析AMPA受体N末端结构域的相互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8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68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6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