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抗抑郁药物治疗伴有抑郁障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神经肽Y、P物质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2 08:03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治疗伴有抑郁障碍的恶性血液病对患者神经肽Y、P物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34名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进行筛查,将49名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研究组尚需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进行HAMD(24项)评定,同时测量血浆SP、NPY、T细胞亚群、IL-2、IL-6水平。结果:1.干预组HAMD评分(25.95±8.11 vs 11.83±6.17)显著下降(t=9.22,P<0.01),对照组HAMD评分(26.94±3.67 vs 28.00±5.34)无明显变化(t=0.960,P>0.05);2.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SP水平无显著变化(37.47±23.67 vs 36.60±24.06);(40.69±13.82 vs 38.57±19.78)(Z=0.974,1.022;P>0.05)。3.干预组治疗后血浆NPY水平(113.34±80.92)明显高于治疗前(63.64±62.92)(Z=-2.75,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NPY水平(67.30±63.82vs 69.42±56.58)无明显变化(Z=-1.73,P>0.05);4.量表评分下降程度与血浆NPY升高程度未显示出显著相关性(r=0.252,P>0.05)。5.干预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4/CD8(67.11±20.55;34.37±11.32;1.16±0.44)显著高于治疗前(58.58±25.41;25.23±13.01;0.97±0.54)(t值分别为2.740、2.811、3.019,P均<0.05),CD8(33.37±11.36 vs 31.11±11.69)(t=0.973,P>0.05)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中均无明显变化(54.66±24.16;53.39±28.01;39.89±16.35;1.03±0.37 vs 35.05±13.53;20.54±12.64;28.17±10.47;0.99±0.41)(t值分别为0.832、0.901、1.119、0.758;P值均>0.05);6.干预组治疗后血浆IL-2、IL-6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6.93±3.54 vs 12.75±2.87);(36.88±11.63 vs 18.46±8.15)(t值分别为2.076、3.015,P分别<0.05、0.01),对照组两者未发生明显变化(17.10±3.97 vs 16.59±4.02);(33.78±10.35vs 37.21±12.47)(t值分别为0.821、0.990,P均>0.05)。结论:1.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2.抗抑郁药物治疗不改变血浆SP水平;3.抗抑郁药物治疗后NPY水平的升高,似可作为抑郁症状恢复的生物学指标之一;4.抗抑郁药物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学位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R749.4
【部分图文】:

标准曲线,稀释方法,标准品,生物素化抗体


双蒸水或去离子水,坐标纸。4)检测前准备工作:①提前20分钟从冰箱中取出试剂盒,以平衡至室温。②将浓缩洗涤液用双蒸水稀释(1:100)。未用完的放回4℃。③标准品:加入标准品/标本稀释液(1b)1.0耐至冻干标准品(1a)中,待彻底溶解后,静置15分钟混匀(浓度为2000pg/ml)。然后根据需要进行稀释(标准曲线使用以下浓度:1000、500、250、125、62.5、31.25、0pg/ml)。④生物素化抗体工作液:以生物素化抗体稀释液(2b)稀释浓缩生物素化抗体(Za)(l:500)。⑤酶结合物工作液:以酶结合物稀释液(3b)稀释浓缩酶结合物(3a)(l:500)。

标准曲线,标准曲线,标准品


37oC孵箱孵育60分钟。⑤洗板4次。⑥除空白孔外,加入酶结合物工作液(100ul/孔)。用封板胶纸封住反应孔孵箱孵育30分钟。⑦洗板4次。⑧加入显色剂100ul仔L,避光37℃孵箱孵育10一15分钟。⑨加入终止液100ul/孔,混匀后即刻测量OD,功值(5分钟内)。7)结果判断:①每个标准品和标本的0D值减去零孔的OD值。②手工绘制标准曲线。以标准品浓度作横坐标,OD值作纵坐标,以平滑线标准品的坐标点。通过标本的00值可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琴;;帕罗西汀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年11期

2 刘建刚;左宏波;管洪在;;Survivin与恶性血液病[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9期

3 薛蓓云;李小荣;黄煌;;柴苓汤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运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年07期

4 周晟;;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年06期

5 杨三珍;路素英;张碧红;薛红漫;陈纯;;儿童恶性血液病化疗期间并发感染性休克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年07期

6 董进梅;张峰;罗娇;;骨髓活检联合骨髓涂片检查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J];云南医药;2011年03期

7 王希晶;吴秉毅;吴海燕;宋朝阳;何颖芝;;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可溶性不规则趋化因子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关系的初步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8 朱爱华;计成阜;;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2期

9 熊瑛;张华丽;段纯;熊文杰;赵春玉;陈兴平;;恶性血液病患儿深部真菌感染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8期

10 陈淑婧;李萍;;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观察及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季石;卢英豪;孙志强;张燕;戚璐;王椿;龙正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4例疗效观察[A];贵州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专题讲座及论文汇编[C];2007年

2 赖永榕;杨绍灵;;恶性血液病同胞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死因分析[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刘会兰;孙自敏;耿良权;王兴兵;刘欣;杨会志;朱薇波;王祖贻;;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成人恶性血液病临床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魏永强;徐丹;黄芬;张钰;张贤;叶昌雄;;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张连生;吴重阳;李莉娟;易良才;柴晔;刘瑛;陈红鹰;曾鹏云;岳玲玲;朱明霞;白俊;郝正栋;;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评价[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6 陆群;黄连生;张嵘;徐根波;赵小英;;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前瞻性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欧英贤;白海;王存邦;潘耀柱;达万明;魏亚明;王晓靖;吕桂玲;;自体造血干细胞混合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王方方;石建霞;顾健;;恶性血液病炎症因子CD62p、CD11b、PMA表达特征[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9 李平儿;刘庆;张宇;李新鹏;黄山;李冬云;;艾迪注射液治疗难治性恶性血液病36例初步临床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王兴兵;丁凯阳;周晨阳;宋

本文编号:2817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817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2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