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抽搐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2 09:38
【背景和目的】时至今日对电抽搐治疗(ECT)的反复再评价结果仍然肯定地认为它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SZ)的有效方法,磁抽搐治疗(MST)具有同样的疗效且认知损害小而被人们所熟知。本研究目的包括:1.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海马亚结构探讨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机制;2.结合临床评估、认知功能测评比较ECT/MST治疗SZ的差异;3.基于临床、认知和生物学指标构建ECT/MST治疗SZ的疗效预测模型。【方法】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SZ的诊断标准筛查患者。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症状,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BANS)评估认知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并进行脑结构影像扫描。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ECT治疗SZ患者疗效与BDNF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BDNF与海马亚结构探讨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机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临床疗效预测模型,从临床、认知、海马亚结构及BDNF四个方面比较ECT与MST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研究160例SZ患者及77名健康对照,从基线至ECT治疗结束,BDNF浓度显著增加(P0.001),PANSS分显著降低(P0.001);在ECT组BDNF浓度的增加量(2.21±4.10 ng/ml)和PANSS分的减低量(28.69±14.9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部分51例接受电抽搐磁抽搐治疗的患者最终被纳入统计,通过血浆BDNF水平和海马亚结构体积、BDNF增加值与海马亚结构体积增加值及有效组中BDNF水平和海马亚结构体积这三个层面分析BDNF与海马的关系。基线mBDNF与海马亚结构体积有相关性。有效组基线BDNF与海马亚结构体积的相关性增强。ΔM/P比值与Δright_CA3的体积有相关性。ECT组有33例SZ患者、MST组有18例SZ患者进入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海马亚结构的差异。24个海马亚结构运用因子分析降维至6个公因子,以6个公因子为单位,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观察临床组别在各因子内海马亚结构的主效应,由此选出右侧CA4区、右侧GC-ML-DG、左侧HP分子层、左侧CA1区、左侧下托等感兴趣区(ROI),最终right_CA4、right_GC-ML-DG、left_molecular_layer_HP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Ⅰ(χ=12.395 P=0.030)。在上述3个预测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临床症状(基线PANSS总分)、RBANS(基线Attention得分)、血液学指标(基线M/P比值)建立模型Ⅱ(χ=17.255 P=0.008)。ECT在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上的效果明显优于MST,但是依据有效率、PANSS减分率的分析结果发现ECT与MST的总体疗效无显著差异。ECT组干预后RBANS总分显著降低,而MST干预前后RBANS总分无显著变化。ECT组在左侧海马(subiculum、CA1、molecular_layer_HP、GC-ML-DG、CA3、CA4、HATA)7个亚结构和右侧侧海马(tail、molecular_layer_HP、GC-ML-DG、CA3、CA4、HATA)6个亚结构体积增加较MST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ECT/MST干预后均发现血浆mBDNF水平显著升高,而proBDNF水平显著降低,M/P比值显著增加,而ECT组proBDNF减少值显著大于MST组。【结论】1.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假说——通过升高BDNF水平进而增加海马亚结构体积实现临床疗效。2.海马亚结构体积可作为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的疗效预测因子。3.ECT和MST临床疗效相似,MST干预不影响神经认知功能。ECT组海马亚结构体积增加更为明显,血浆proBDNF减少值更显著。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9.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研究背景
(一)海马亚结构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二)海马可塑性与ECT的研究进展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的研究进展
(四)ECT与 SZ患者BDNF的研究进展
(五)立题依据与研究假设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样本来源
2.SZ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工具
1.临床症状评估工具
2.认知功能评估工具
3.磁共振图像数据采集和处理
4.血浆BDNF浓度的测定
5.BDNF Val66Met多态性检测
(三)研究流程
3.1 研究筛查
3.2 研究分组
3.3 基线检查
3.4 磁抽搐(MST)和电抽搐治疗
3.5 治疗后检查
(四)统计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ECT对 SZ患者BDNF的影响
1.人口学资料与临床信息
第二部分 ECT/MST治疗SZ的神经生物学标志物研究
1.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症状
2.ECT-MST组间认知测验评分的比较
3.构建疗效的预测模型
4.选取感兴趣区(ROI)
5.血浆mBDNF、proBDNF、M/P比值和SNP
6.构建疗效的预测模型
7.BDNF 和海马亚结构的相关性
8.海马亚结构和RBANS的相关性
9.海马亚结构和PANSS的相关性
讨论
1.构建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假说——BDNF
2.构建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假说——海马
3.神经可塑性假说——BDNF与海马亚结构
4.ECT与 MST的多维度差异——症状学、认知、海马亚结构、BDNF
5.构建MST/ECT疗效预测模型——联合临床症状与认知功能
6.创新性与不足
创新性
不足之处
7.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本文编号:2832240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9.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研究背景
(一)海马亚结构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二)海马可塑性与ECT的研究进展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的研究进展
(四)ECT与 SZ患者BDNF的研究进展
(五)立题依据与研究假设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样本来源
2.SZ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工具
1.临床症状评估工具
2.认知功能评估工具
3.磁共振图像数据采集和处理
4.血浆BDNF浓度的测定
5.BDNF Val66Met多态性检测
(三)研究流程
3.1 研究筛查
3.2 研究分组
3.3 基线检查
3.4 磁抽搐(MST)和电抽搐治疗
3.5 治疗后检查
(四)统计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ECT对 SZ患者BDNF的影响
1.人口学资料与临床信息
第二部分 ECT/MST治疗SZ的神经生物学标志物研究
1.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症状
2.ECT-MST组间认知测验评分的比较
3.构建疗效的预测模型
4.选取感兴趣区(ROI)
5.血浆mBDNF、proBDNF、M/P比值和SNP
6.构建疗效的预测模型
7.BDNF 和海马亚结构的相关性
8.海马亚结构和RBANS的相关性
9.海马亚结构和PANSS的相关性
讨论
1.构建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假说——BDNF
2.构建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假说——海马
3.神经可塑性假说——BDNF与海马亚结构
4.ECT与 MST的多维度差异——症状学、认知、海马亚结构、BDNF
5.构建MST/ECT疗效预测模型——联合临床症状与认知功能
6.创新性与不足
创新性
不足之处
7.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静华;李春波;成燕;易正辉;龙彬;王继军;;可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2832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8322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