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磷酸化SET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2:07
   背景:神经元大量丢失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中的一个重要病理变化,而凋亡是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SET是PP2A的内源性抑制剂,广泛分布于大脑的各个区域,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在AD脑中,SET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导致PP2A活性下降,引起tau的异常过度磷酸化,是AD发病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SET与神经元的凋亡相关,并且SET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其在胞浆中的水平相关。AD脑中SET的定位也发生改变,由胞核转移至胞浆,我们前期研究中通过对SET核定位信号序列的研究发现SET Ser-9位点发生磷酸化会导致SET的核定位信号失活,引起SET滞留于胞浆中,而用Ser-9位点特异性的磷酸化抗体检测也确定了AD脑中SET在该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SET作为PP2A的特异、高效的内源性抑制剂,通过抑制PP2A的去磷酸化作用,参与了细胞内许多分子活性的调节,包括与细胞生存相关的p53,Akt等激酶活性的调节。NM23-H1是一个代谢抑制因子,它具有DNA酶活性,能够剪切DNA造成DNA损伤,引起凋亡,同时它也是p53的正调节因子,能够通过上调p53活性促进凋亡的发生。正常情况下,SET能够与NM23-H1组成复合物,在应激条件下,NM23-H1与SET发生解离,游离的NM23-H1就会入核,剪切DNA引起细胞凋亡。有研究表明Tau蛋白尤其是非磷酸化的tau能够与DNA结合,具有保护DNA双链的完整性的作用,而SET介导的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是否影响tau对DNA的保护作用仍不清楚。这些研究提示,磷酸化的SET可能参与神经元凋亡的过程,但具体机制不明。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过表达磷酸化的SET会导致SET滞留于胞浆中,导致神经元的凋亡。通过在HEK293/tau细胞中的研究发现,磷酸化的SET对PP2A的抑制作用比野生型SET更加显著,引起p53的过度磷酸化,导致P53的过度激活,进一步引起Bax/Bcl-2的比值升高,激活caspase 3。而磷酸化的SET并没有引起Akt的活性增加。另外,磷酸化的SET还导致了NM23-H1从SET/NM23-H1复合体中被释放,使其从胞浆转移到胞核,一方面作为P53的正调因子进一步激活p53,一方面直接发挥其DNA酶活性,引起DNA损伤。同时,磷酸化的SET还引起了胞核中总tau和非磷酸化的tau的减少,使其对DNA的保护作用发生障碍。本研究证实,磷酸化的SET通过介导P53的过度活化及NM23-H1入核和核tau减少引起的DNA损伤引起细胞凋亡的发生。这些发现表明,磷酸化的SET参与了AD中神经元的凋亡发生,并探讨了其引起细胞凋亡的新机制,为AD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一个新思路。目的:明确磷酸化SET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引起细胞凋亡的潜在分子机制,为AD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基因定点突变将SET的第9位丝氨酸位点(Ser-9)突变为丙氨酸(模拟非磷酸化SET)和谷氨酸(模拟磷酸化SET),并构建基因的质粒表达载体以及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体外培养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和稳定转染人最长tau(tau441)基因的人胚肾细胞,即HEK293/tau细胞,并在其中过表达SET野生型及其突变体,利用流式细胞术及TUNEL(Td T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法检测神经元及HEK293/tau细胞的凋亡情况。在HEK293/tau细胞中,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转染后SET的亚细胞定位和caspase-3激活情况,利用PP2A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PP2A的活性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Y307位点磷酸化的PP2A(PP2A的非活性状态)水平明确磷酸化SET对PP2A活性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和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了磷酸化SET与PP2A的催化亚单位PP2Ac的结合情况,探讨磷酸化SET对PP2A活性影响的机制。通过免疫荧光观察了转染磷酸化SET后细胞凋亡执行相关蛋白caspase 3的活化形式——剪切的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3)的水平及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cleaved caspase 3的水平,相关激酶p53的磷酸化及其下游Bax,Bcl-2的水平,Akt及其下游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同时,为了检测过表达磷酸化SET对SET与NM23-H1结合及NM23-H1的核浆分布的影响,采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NM23-H1与SET的结合,分离胞浆胞核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浆胞核中NM23-H1的水平变化,及转染后胞浆胞核中总tau及非磷酸化tau的变化,同时通过用彗星实验(comet assay)检测DNA的损伤情况。结果:在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及HEK293/tau细胞株中,分别过表达SET及其突变体后,发现磷酸化的SET引起了神经元和HEK293/tau细胞的凋亡和DNA断裂。在HEK293/tau细胞中,磷酸化的SET在胞浆中聚集,引起了caspase 3活化增加,细胞核固缩。检测PP2A活性发现,过表达磷酸化的SET后,PP2A的活性比野生型进一步下降,其活性抑制相关位点Y307的磷酸化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磷酸化SET后,其定位于胞浆中,与PP2A的催化亚单位PP2Ac共定位增加,免疫共沉淀也证实磷酸化的SET与PP2Ac的结合较野生型SET增加。western blotting发现野生型的SET及磷酸化SET都能使p53这一促凋亡因子的活性形式丝氨酸Ser-46位磷酸化的p53水平增加,而磷酸化SET引起的p53磷酸化水平增加较野生型SET更为显著,并且p53下游介导凋亡的分子Bax及Bcl-2的比值也增加,而对另一促进细胞生存的激酶Akt的活化形式-丝氨酸Ser-473位点磷酸化的Akt水平及其下游GSK3β的磷酸化水平的检测发现野生型SET可以明显增加Akt的活性,而磷酸化的SET对Akt的活性无显著影响。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ting发现过表达磷酸化SET后NM23-H1与SET结合减少,且NM23-H1在胞浆中的分布减少,在核内分布增加,检测总tau和非磷酸化tau的分布也发现核内的总tau和非磷酸化tau均减少,同时彗星实验也发现过表达磷酸化SET后DNA碎片化增加。结论:磷酸化的SET可以引起原代神经元及HEK293/tau细胞发生凋亡,磷酸化SET一方面通过增强对PP2A活性的抑制,使p53的46位丝氨酸(Ser-46)磷酸化增加的而过度活化,促进p53的促凋亡作用,引起Bax/Bcl-2比值增加,caspase 3活化增加,另一方面通过释放NM23-H1入核剪切DNA及破坏tau对DNA的保护作用进一步促进凋亡发生。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9.16
【部分图文】:

外部途径,细胞凋亡,细胞素,死亡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细胞色素 c 的释放,激活 caspase-9 然后进一步激活 caspase-3,最终导致细胞死亡[116-18]。相反的,内部凋亡途径(线粒体途径),是由发育信号或细胞毒素刺激激活独立于 caspase-8 和 Fas 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线粒体的完整性能够维持促凋和抗凋亡(Bcl-2 家族成员)分子之间的平衡[6]。内部途径同样也会刺激释放细胞素-C,然后与外部途径重合,最终激活 caspase-3[13, 16, 19]。

路径图,阿尔茨海默病,神经毒性,细胞


68.Aβ 神经毒性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细胞路径[75]。Aβ 与几种不同的神经元细体相互作用,并激活小胶质细胞,触发信号转导级联导致半胱天冬酶激活,成和 Ca2 +内流。 细胞内 Ca2 +浓度增加可能激活 calpain,反过来激活半胱天u 蛋白激酶 Cdk5,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凋亡和神经退行性变。道发现氧化应激及热应激时,核 tau 水平水增加,保护细胞不发生凋亡,但时,即使没有外界应激的情况下,细胞仍然发生凋亡,提示 tau 对 DNA 的亡中的重要作用[84]。

保护作用,早老蛋白,阿尔茨海默病


图 3. 核 tau 对基因的保护作用[85]。3、早老蛋白早老蛋白 1 和早老蛋白 2 突变是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原因[86]。老素是 Aβ 产生所必须的,其突变增加 Aβ42 产生,早老素突变可能增加神经元对亡的易感性[87, 88]。4、载脂蛋白 Eε4 等位基因的遗传是 60 岁以后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已知遗传风险因素[89]。等位基因促进 Aβ 聚合成斑块,可能会损害神经元再生或促进氧化应激[89, 90]。但些机制是否参与阿尔茨海默病中神经元细胞死亡仍不能确定。四、阿尔茨海默病中凋亡机制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正涛;王彤;陈跃芳;;关于SET协议安全分析的课堂讲解[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6期

2 刘辉华;李平;徐小良;张宪;;一款抗SET电荷泵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7年06期

3 杨彩;贾松浩;张新刚;刘晓霞;;基于SET协议优化的电子钱包[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21期

4 郑建国;游林;曾福庚;;超椭圆曲线密码体制在SET协议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年08期

5 颜晶晶;;椭圆曲线密码体制在SET协议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07年21期

6 张国印,施勇;椭圆曲线密码体制在SET协议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04年06期

7 饶来生;钟晓娟;;SET与传统姿势性训练治疗前后慢性颈痛患者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变化情况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年02期

8 靳丽娜;廖家轩;周婉婷;李磊;;组合电路SET传播特性与软错误率分析[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5年05期

9 秦军瑞;陈吉华;赵振宇;梁斌;刘征;;锁相环电路中压控振荡器的SET响应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年02期

10 王云生,胡祥仁,王宝文,黄礼法,王静萍;“O”-set腹透在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洁;;浅谈SET协议的研究现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2 仇辉;郑栋华;郑云超;黄顺当;;SET训练结合温热磁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体会[A];贵州省医学会第七届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国家级继教学习班——神经系统病损规范康复治疗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3年

3 郭飞;何锋;阙庆辉;;电针合SET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A];2011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许大剑;李跃华;赵翠萍;杨慧敏;赵海京;肖爽;汪振杰;崔宁;孙锦锦;;302例抑郁症患者脑功能SET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建耀;张玉清;莫燕;;SET协议的安全性研究综述[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6 叶佩佩;余梦霞;牧启田;陈菲菲;裴仁治;陈志妹;楼基余;钱文斌;孟海涛;佟红艳;麦文渊;王焕萍;金洁;;SET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14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蔡小虎;钱世德;;关于电子商务两大基本协议SSL和SET的对比与分析[A];第14届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8 叶佩佩;余梦霞;牧启田;陈菲菲;陈志妹;楼基余;金洁;;SET基因在AML患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A];2015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9 赵雯;郭红霞;罗尹虹;丁李利;张科营;;基于二维查找表的SET耦合注入方法[A];第六届(2010年)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玉梅;;关于SET电子商务安全协议的研究[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梦娟;磷酸化SET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夏亦元;14-3-3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SET核运输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高玲玲;SET在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亮生;SET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机制和基于RNA-Seq技术的拟南芥花转录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任晓虎;三氯乙烯致肝细胞毒性中SET介导的nucleolin自调控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余光;阿尔茨海默病中I_2~(PP2A)/SET核运输障碍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刘章伟;SET结构域蛋白SUVH2与SUVH9在转录水平基因沉默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8 董衡;白菜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相关SDG家族的演化与在花粉发育中的作用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强;抗SET触发器设计及故障注入工具开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靳丽娜;基于SET传播特性的软错误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曦杰;电子商务中安全问题的研究—SET协议的完善与改进[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若岩;基于SET协议的移动支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睿;基于SET协议的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王波;一种改进的SET协议安全性研究及其形式化分析[D];贵州大学;2009年

7 朱倩;SET蛋白调节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增殖和凋亡[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8 施勇;SET协议的安全机制研究与形式化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尹明伟;SET认证软件构架及其多级优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卢仁辉;腕踝针配合SET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30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830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