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皮质下缺血性抑郁的认知损害和5-HTTLPR基因多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1:11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 5-HTTLPR)基因多态性和皮质下缺血性抑郁(Subcortical ischemic depression, SID)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分析5-HTTLPR基因多态性在SID发病遗传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36例SID患者(SID组)、24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疾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不伴抑郁患者(SIVD组)和无血缘关系的60例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进行5-HTTLPR基因多态性检测。同时,以年龄、性别、教育年限为控制变量,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SID、SIVD的病因关联。 结果5-HTTLPR基因的PCR-RFLP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375 bp(S)和419 bp(L)2种等位基因片段,对应3种基因型:SS,LL,LS。 SID组与SIVD组、对照组比较,5-HTTLPR基因型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986,P=0.001)。SID组SS基因型频率(69.4%)显著高于SIVD组(29.2%)和对照组(28.3%)(χ~2=17.430,P=0.0002);SID组LS基因型频率(16.7%)明显低于SIVD组(50.0%)和对照组(48.3%)(χ~2=10.947,P=0.004)。 SID组与SIVD组、对照组比较,5-HTTLPR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3,P=0.002)。SID组S等位基因型频率(77.8%)显著高于SIVD组(54.2%)和对照组(52.5%);SID组L等位基因型频率(22.2%)明显低于SIVD组(45.8%)和对照组(47.5%)。 在男性中,SID组、SIVD组与对照组比较,5-HTTLPR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8,P=0.043)。SID组SS基因型频率(57.9%)显著高于SIVD组(15.4%)和对照组(22.9%)(χ~2=8.934, P=0.011);SID组LS基因型频率(26.3%)明显低于SIVD组(69.2%)和对照组(54.3%)(χ~2=6.430, P=0.040)。 在男性中,SID组S等位基因型频率(71.1%)高于SIVD组(50.0%)和对照组(50.0%);SID组L等位基因型频率(28.9%)低于SIVD组(50.0%)和对照组(50.0%),5-HTTLPR等位基因型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96,P=0.086)。 在女性中,SID组、SIVD组与对照组比较,5-HTTLPR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5,P=0.045)。SID组SS基因型频率(82.4%)显著高于SIVD组(45.5%)和对照组(36.0%)(χ~2=9.028, P=0.011);SID组LS基因型频率(5.9%)明显低于SIVD组(27.3%)和对照组(40.0%)(χ~2=6.065,P=0.048)。 在女性中,SID组S等位基因型频率(85.3%)高于SIVD组(59.1%)和对照组(56.0%);SID组L等位基因型频率(14.7%)低于SIVD组(40.9%)和对照组(44.0%),5-HTTLPR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41,P=0.015)。 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SID、SIVD病因关联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SIVD组与正常对照比较,5-HTTLPR基因SS型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9),OR=0.982,OR 95% CI(0.240~4.021)。 SID组与正常对照比较,5-HTTLPR基因SS型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OR=4.610,OR 95% CI(1.361~15.613)。 结论中国汉族人群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SID存在关联性,S等位基因是SID的易感基因,携带SS基因的老年人群可能是SID的易感人群,这一现象在男性和女性中无性别差异。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抑郁(subcortical ischemic depression, SID)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及其血管危险因素,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选择36例SID患者(SID组)、24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疾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不伴抑郁患者(SIVD组)和无血缘关系的60例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项)为认知功能测量工具,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定。同时,以性别、年龄、5-HTTLPR基因型为控制变量,采用偏相关方法分析MoCA、MMSE、HAMD评分与血压、血脂、血糖等变量间的相关性;选择OR并计算OR 95%的可信区间(95% CI)为指标,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5-HTTLPR基因多态性、血管危险因素与SID之间的关联强度。 结果MoCA评分结果显示:SID组(23.19±1.31)、SIVD组(24.29±1.78)的MoCA总分低于正常对照组(27.25±1.59),组间比较MoCA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046, P=0.000)。从MoCA的子项得分来看,SID、SIVD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注意力(4.25±0.84 vs 4.33±0.87 vs 5.65±0.82, F=40.177, P=0.000)和延迟记忆(1.53±0.97 vs 2.00±1.29 vs 3.93±1.04, F=65.411, P=0.000)两个方面得分低于对照组。 在SID组内,以性别、年龄、5-HTTLPR基因型为控制变量,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ID患者MOCA总分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762, P=0.000),与HAMD总分呈负相关(r=-0.715, P=0.000)。 SID患者MOCA总分与SBP、DBP、TG、TCH呈负相关(r=-0.351, P=0.000;vs r=-0.305, P=0.001;vs r=-0.194, P=0.039;vs r=-0.198, P=0.036),虽与LDL、VLDL、HDL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与空腹血糖无相关。 SID患者MMSE总分与HAMD总分、SBP、DBP呈负相关(r=-0.646, P=0.000;vs r=-0.318, P=0.001;vs r=-0.285, P=0.002),虽与TG、TCH、LDL、VLDL、HDL、空腹血糖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 SID患者HAMD总分与SBP、DBP、TG、TCH、HDL呈正相关(r=0.268, P=0.004;vs r=0.361, P=0.000;vs r=0.245, P=0.009;vs r=0.228, P=0.015;vs r=0.208, P=0.027),虽与LDL、VLDL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 以年龄、性别、教育年限、5-HTTLPR基因型为控制变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是SID发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史与SID不存在病因关联。 结论SID和SIVD存在多区域认知损害,以注意力和延迟记忆等损害表现突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是SI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尚不能认为糖尿病史与SID存在病因关联。
【学位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749.1
【文章目录】:
英文缩略语
研究一 5-HTTLPR 基因多态性与皮质下缺血性抑郁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皮质下缺血性抑郁的认知损害特征及其血管危险因素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小玲;周玉福;;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认知受损的现状、风险因素、评估及改善措施[J];中国血液净化;2011年08期

2 李定君;邓青山;王斌;张苓;张智慧;陈礼刚;;伴发癫痫的儿童颞叶肿瘤外科治疗策略及疗效评估[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9期

3 邢怡;陈海波;;重症肌无力相关认知损害[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5期

4 梁栋;郝加虎;孙中武;;皮质下缺血性抑郁患者5-HTTLPR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孙云闯;秦斌;;MoCA和MMSE在轻度认知障碍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2期

6 王月高;翁晓东;郝朝晖;;浅谈耳穴压豆选穴及实践运用[J];双足与保健;2010年03期

7 刘园园;肖世富;;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及其分测验在痴呆中的应用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8期

8 李祥云;唐婷;热不开提·地里夏提;邓水香;黄延焱;;加兰他敏对间歇性低氧引起的认知损害的预防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3期

9 王晓军;朱卫红;高屹敏;杨琼黎;王少峰;陆乾人;;针灸戒烟疗法综述[J];陕西中医;2011年08期

10 赵殿江;朱明旺;杜铁桥;张旭妃;王丽宁;;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的MRI表现及分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艳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障碍与神经影像学及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贺波;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特征[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3 张彦红;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学及中医证候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王延江;Alzheimer's病小鼠脑内Aβ清除的实验研究和认知损害保护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5 杨俊;电针预处理对实验性癫癎大鼠认知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石秀玉;抗癫痫药对幼鼠认知的影响机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芗斌;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的评价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7年

8 王爱华;FK506抑制神经钙调蛋白改善颞叶癫痫病程和记忆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晓裔;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和磁共振波谱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10 邵晓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儿童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及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栋;皮质下缺血性抑郁的认知损害和5-HTTLPR基因多态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刘扬;血清Aβ与tau蛋白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龙吟;皮质下缺血性抑郁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认知损害和脑白质微结构损害[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4 陈日朝;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临床特征及与中医证候、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刘稀金;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筛查中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6 王寅;针刺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认知损害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曹丽;不同亚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认知特征和磁共振波谱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8 龚文苹;丘脑、基底节区卒中后认知损害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汪永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伴发抑郁的脑血流速度变化[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陈静;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损害和睡眠障碍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7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837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d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