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症是AD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近年研究显示导致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是炎症消散障碍。炎症消散由炎症消散因子SPMs介导。已有研究证实炎症消散因子Ma R1能提高神经元生存率并增强小胶质细胞对Aβ42的吞噬,但是Ma R1在AD患者海马和内嗅皮质显著减低,Ma R1降低可引起Aβ清除障碍、过度沉积,进而加重炎症反应,导致慢性炎症。因此给予Ma R1诱导炎症消散可能成为治疗AD的新方法。研究目的:明确Ma R1对小胶质细胞趋化、激活、表型的极化、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和相关信号通路,进而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体外实验:1.Ma R1对小胶质细胞趋化的影响的研究:原代神经元种于6孔培养板底部,趋化小室置于6孔板中,将绿色荧光标记物CFSE标记的小胶质细胞种于趋化小室中。实验分八组:Vehicle组(即正常对照组)、Aβ42组、Aβ42+低浓度Ma R1组(0.005μmol/L)、Aβ42+中浓度Ma R1组(0.05μmol/L)、Aβ42+高浓度Ma R1组(0.5μmol/L)、低浓度Ma R1组(0.005μmol/L)、中浓度Ma R1组(0.05μmol/L)、高浓度Ma R1组(0.5μmol/L)。于6、16、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FSE阳性细胞数分析小胶质细胞趋化。2.Ma R1对小胶质细胞表型及激活“开-关”信号的影响:前期实验发现Ma R1浓度变化对小胶质细胞趋化影响不大,故以下实验Ma R1只采用一个浓度;只在6h时间点各组趋化的小胶质细胞数目有统计学差异,故以下实验只选取6h时间点。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共培养24h后,实验分组:Vehicle组、Aβ42组、Ma R1组、Aβ42+Ma R1组。6h后流式细胞仪分析小胶质细胞激活“开-关”信号CD200-CD200R、表型CD40、CD183变化;CBA方法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中炎性因子、趋化因子改变;蛋白质组学筛选出现改变的蛋白通路,并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验证。第二部分体内实验:3-4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Vehicle组、Aβ42组、Ma R1组、Aβ42+Ma R1组。Aβ42组小鼠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42制作AD动物模型,Ma R1组和Aβ42+Ma R1组于海马注射前脑室内注射Ma R1。造模后7d利用水迷宫评价小鼠行为学改变;Fluoro-Jade B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海马和皮层神经元退变和胶质细胞活化;CBA和ELISA方法检测海马和皮层脑组织炎性因子、趋化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体外实验中蛋白质组学发现改变的蛋白通路。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体外实验:1.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趋化的小胶质细胞数目增加(P0.05);Aβ42+低浓度Ma R1组、Aβ42+中浓度Ma R1组、Aβ42+高浓度Ma R1组均较Aβ42组趋化的小胶质细胞数目降低(P0.05),但三种浓度组之间趋化细胞数目无显著性差异。与Vehicle组相比,未加Aβ42的单纯低浓度Ma R1组、中浓度Ma R1组和高浓度Ma R1组趋化的小胶质细胞数目均降低,但只有低浓度Ma R1组和高浓度Ma R1组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浓度Ma R1组降低小胶质细胞趋化作用更明显(P0.01)。2.在共培养细胞模型中,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CD200R表达降低(P0.05);Aβ42+Ma R1组较Aβ42组CD200R表达升高(P0.05)。四组CD200、CD40、CD183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3.在共培养细胞模型中,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ɑ、IL-6、趋化因子MCP-1分泌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分泌降低(P0.05);与Aβ42组相比,Aβ42+Ma R1组TNF-ɑ、IL-6分泌降低(P0.05),MCP-1分泌有降低趋势,IL-10分泌有增加趋势,但是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与Vehicle组相比,单纯Ma R1组IL-6分泌降低(P0.01)。4.定量蛋白质组学揭示了四组间不同的分子变化: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p-PI3K/total-PI3K、p-AKT/total-AKT表达降低(P0.01),p-p38/total-p38、p-ERK/total-ERK、p-m TOR/total-m TOR、caspase3、p75NTR、Cdc42表达升高(P0.05);与Aβ42组相比,Aβ42+Ma R1组p-PI3K/total-PI3K、p-AKT/total-AKT、p-ERK/total-ERK表达升高(P0.05),p-p38/total-p38、p-m TOR/total-m TOR、caspase3、p75NTR、Cdc42表达降低(P0.05)。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蛋白质组学结果趋势一致。第二部分体内实验:1.行为学: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训练5天后,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逐渐缩短。在第5天,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Aβ42组相比,Aβ42+Ma R1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Vehicle组和Ma R1组逃避潜伏期无明显差异。在探索实验中,Aβ42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少于Vehicle组(P0.001);Aβ42+Ma R1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高于Aβ42组(P0.05);Vehicle组和Ma R1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2.病理:(1)Fluoro-Jade B染色:在海马与皮层,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退变神经元数目增多(P0.001);Aβ42+Ma R1组较Aβ42组退变神经元数目减少(P0.001);Vehicle组和Ma R1组退变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差异。(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海马与皮层,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CD11b和GFAP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升高(P0.01);Aβ42+Ma R1组较Aβ42组CD11b和GFAP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降低(P0.01);Vehicle组和Ma R1组CD11b和GFAP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差异。3.脑组织炎性因子与趋化因子分泌:在海马与皮层,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TNF-ɑ、IL-6、MCP-1升高(P0.05);Aβ42+Ma R1组较Aβ42组TNF-ɑ、IL-6、MCP-1降低(P0.05);Vehicle组和Ma R1组TNF-ɑ、IL-6、MCP-1无明显差异。在海马与皮层,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IL-2、IL-10升高(P0.05);在海马,Ma R1组较Vehicle组IL-2、IL-10升高(P0.05);在皮层,Aβ42+Ma R1组较Vehicle组IL-2、IL-10升高(P0.05)。4.蛋白通路改变:与Vehicle组相比,Aβ42组p-PI3K/total-PI3K和p-AKT/total-AKT表达降低(P0.001),p-p38/total-p38、p-ERK/total-ERK、p-m TOR/total-m TOR、caspase3表达升高(P0.01);与Aβ42组相比,Aβ42+Ma R1组p-PI3K/total-PI3K、p-AKT/total-AKT和p-ERK/total-ERK表达升高(P0.05),p-p38/total-p38、p-m TOR/total-m TOR、caspase3表达降低(P0.05);与Vehicle组相比,Ma R1组p-ERK/total-ERK表达升高(P0.01)。研究结论:1.Ma R1降低小胶质细胞趋化,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2.Ma R1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3.Ma R1通过影响细胞存活、自噬、轴索形成、抑制凋亡蛋白及炎症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Ma R1减轻AD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49.16
【部分图文】: 第 2 章 MaR1 减轻 AD 细胞模型炎症反应及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表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中文名称 生产厂家(0.25%) 胰酶 Life Scienoxyfluorescein Diacetate,ster (5(6)-CFDA, SE; CFSE)sCFSE 染料 Life Scien 兔抗小鼠 CD40 抗体 BD Bioscib 兔抗小鼠 CD183 抗体 BD Biosciation Kit CBA 小鼠炎性因子测试试剂盒 BD Biosci路线aR1 对小胶质细胞趋化的影响流程图
e Inflammation Kit CBA 小鼠炎性因子测试试剂盒 BD Biosciences.2 技术路线(1)MaR1 对小胶质细胞趋化的影响流程图图 2.1 MaR1 对小胶质细胞趋化的影响流程图(2)MaR1 对小胶质细胞表型及激活“开-关信号”影响流程图
lexa-conjugated(-488, or-647)抗兔、抗大鼠二抗孵育,最后用含 DA共聚焦显微镜(型号:Olympus Fluoview, FV1000)观察细胞。细胞术检测细胞仪检测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膜表面标记物表达。收获共培养细胞BSA 的 PBS 溶液重悬。细胞悬液分别与 CD40、CD183、CD200、CD抗体孵育30min。用1ml PBS冲洗一次,再用300μl 1%多聚甲醛固定45tessa 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分析。ometric BeadsArray(CBA)分析养液上清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采用 CBA 方法检测。制备标准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景洋;;深圳先进院首破脑内再殖小胶质细胞起源之谜[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8年09期
2 范冲竹;;暗小胶质细胞:一种主要与病理状态相关的新表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6年07期
3 梁菲;;运动介导小胶质细胞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29期
4 张思磊;王雄伟;;小胶质细胞/脑巨噬细胞与胶质瘤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5年20期
5 姜文敏;唐罗生;贺达仁;;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10期
6 马怡然;郭大文;孙伟;方文刚;;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对其Aβ吞噬能力的影响[J];解剖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7 黄秀艳;曾耀英;张彩;朱斌;;人小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特异分子表达与吞噬功能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年05期
8 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作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5年02期
9 刘锋,朱长庚;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J];解剖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10 杨逢春;显示小胶质细胞方法的改进[J];解剖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萍;Maresin1诱导的炎症消散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9年
2 颜南;氟通过激活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3 李菲;G-CSF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抗炎和功能保护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4 李道静;调控小胶质细胞ZEB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损伤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5 任洪磊;小胶质细胞在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6 龚洪;Mrp8/14在抑郁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7 巨富荣;脑中风后增加血脑屏障渗漏或消除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8 李娟;oAβ与IFN-γ联合应用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机制及PF11抑制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9 翁磊华;双阴性T细胞通过FasL调节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D];南京大学;2016年
10 杨吉平;Necroptosis对脑缺血后局部巨噬/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祥;GCH1抑制剂DAHP对LPS诱导小胶质细胞自噬的影响[D];济宁医学院;2019年
2 李新秀;APOE基因亚型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TREM2/DAP12复合物在小胶质细胞中的信号通路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3 孙志恒;盐酸右美托咪定在炎症抑制和BV-2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作用[D];厦门大学;2018年
4 刘姝伶;基于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的清开灵对脑缺血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刘晓婷;过表达和干扰PGC-1α对PD动物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王鹏;酮体代谢物β-羟基丁酸钠通过由HDACs抑制触发的Akt-small RhoGTPase信号诱导小胶质细胞分枝化[D];南通大学;2018年
7 成晓峰;小鼠脑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对小胶质细胞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8 李倩倩;脂氧素A4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9 丁单华;脂氧素A4对脂多糖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激活极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10 王总奇;β-淀粉样蛋白通过与TREM2结合而诱导小胶质细胞的迁移[D];厦门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
2845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84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