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DG区几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部分图文】:
手术前后大鼠学习记忆改变;每次训练开始前1d,为了让大鼠熟悉环境,让大鼠在水池中自由游泳3min,此时撤出平台;为了评估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我们进行大鼠定位航行实验,设定为每天训练4次,第5次进行测试,共需5d完成;将大鼠从入水点背向水池中央放置,记录60s内大鼠从入水到爬上平台所需的时间,即逃避潜伏期;有的大鼠在60s内能够找到平台,让其在平台上站立10s,有的大鼠找不到,将大鼠引上平台,并让其停留10s,此时潜伏期记为60s。图1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系统1.5海马区微量透析探针及其外套管固定手术大鼠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待大鼠完全麻醉后头部去毛备皮,将大鼠腹卧位固定于立体脑定位仪上;根据Paxinos和Watson所绘制的大鼠脑图谱,将透析探针外套管插入到DG区;DG区定位以前囟为参考点,后退3.1~3.3mm,旁开(左右皆可)1.9~2.1mm,深度为高于DG区1.5mm的位置,然后用牙托粉将其固定在大鼠颅骨上;术后把大鼠放在长30cm,宽30cm,高35cm的实验用不透明的塑料小箱中饲养;第2d大鼠状态恢复后经外套管将透析探针插入到海马DG区,用蜡将探针固定在外套管上,探针超出外套管1.5mm(前端附有半透膜),待大鼠安静后进行脑部微量透析实验;微量透析探针及其外套管埋入(图2)。·335卒中与神经疾菠2012年12月第19卷第6期
图2微量透析探针及其外套管的埋入位置模式图1.6微量透析样本的收集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根据Jin等的方法[5],微量透析探针连接微量泵,向大鼠海马DG区灌流Ringer’s液,流速为1.5μL/min,待稳定90min后开始进行样本收集,每管收集量为15μL,收集10min,保存在-80℃冰箱,以备进行氨基酸含量分析;每只大鼠收集3个管,取其平均值;氨基酸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化学检测系统(ECD-300),取12μL样本和4mM的OPA溶液3μL,混匀在室温下反应2.5min,抽取上述溶液10μL,通过手动进样口注入到系统中进行分析,其参数为流动液流速:0.5mL/min,压力<10Mp。1.7组织学鉴定待样本收集完后将大鼠麻醉处死,小心剥离脑组织,固定在10%甲醛溶液中,采用连续手动冰冻切片法做厚度为60μm的脑切片,干燥1d后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1.8统计学处理所有实验数据均用平均值±标准误(means±SE)表示,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V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前对照组、假手术组和VD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逐渐缩短,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表1)。造模30d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与造模前相似,其逃避潜伏期也随训练天数的增加而明显减小,而VD组的逃避潜伏期虽然也有随训练天数而减小的倾向,但减小幅度缓慢,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2)。2
计学意义。2结果2.1V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前对照组、假手术组和VD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逐渐缩短,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表1)。造模30d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与造模前相似,其逃避潜伏期也随训练天数的增加而明显减小,而VD组的逃避潜伏期虽然也有随训练天数而减小的倾向,但减小幅度缓慢,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2)。2.2组织学鉴定根据Paxinos&Waston的大鼠脑图谱,对脑切片标本进行了组织学鉴定。图3是一张典型的组织学显微镜照片,图中透析探针位于海马DG区。定位不准确者不计入统计。表1造模前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比较(s)天数逃避潜伏期对照组假手术组VD组1d6060602d51.47±2.3550.59±2.5450.59±1.183d40.98±2.1642.34±1.5642.34±2.074d30.00±2.1329.87±2.3530.04±2.155d17.94±1.7218.42±1.6718.79±1.99表2造模30d后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比较(s)天数逃避潜伏期对照组假手术组VD组1d50.98±2.2452.48±2.54602d40.78±2.6741.59±3.4155.59±3.67△3d33.43±2.5334.53±2.3649.34±3.12△4d23.57±2.3123.27±2.1941.14±2.55△5d14.28±2.4515.28±2.1132.89±2.79△注: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P<0.05图3微量透析探针位置标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友文,任桂英,翁雅琴,王庆同,徐文璇,张中兴,马辛;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智能障碍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3年03期
2 李艳慧,杨文辉,郑凉,潘文宇;血管性痴呆的针灸治疗与微量元素[J];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11期
3 肖世富,严和骎 ,姚培芬,王鲁宁,汤洪川,贾建军,徐文祯,苟婴如,马辛,鲍枫,马崔,王达平,龙洁,王春雪,柴斌,苏炳华;脑活素治疗血管性痴呆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4 徐武平,张新华,王桂珍,刘世海;血管性痴呆患者红细胞内微量元素的变化[J];河南医药信息;2000年08期
5 张丽娟;针药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02年07期
6 俞丽辉;肖桂芳;张文婷;;综合行为干预方法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11期
7 谭纪萍;彭进才;王鲁宁;;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J];中国卒中杂志;2006年10期
8 陈岚;曾俊权;;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张静;曾宪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性痴呆关系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07年06期
10 林甲宜;刘加和;刘献华;顾东方;罗莉;;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一青;铁螯合剂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文宰晟;针药结合对气血亏虚型血管性痴呆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蔺心敬;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相关因素及干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4 宋莉莉;糖尿病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李永生;血管性痴呆胆碱能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6 佟晓永;记忆障碍大鼠中枢神经系统钾通道亚型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7 袁飞;皮层下血管性痴呆的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与脑磁共振扩散张量和定量磁化传递成像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8 黄敬;细胞移植及药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赵晴;慢性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线粒体氧化损伤机制及依达拉奉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黄树其;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银女;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DG区几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D];延边大学;2011年
2 苏净;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1年
3 张宏;神经干细胞移植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4 张春英;甲基维生素B_(12)对反复前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5 田燕;血栓烷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6 刘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发病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7 张泰鹏;甘露醇对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与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杨晓丽;丁苯酞软胶囊与尼莫地平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谭涛;化合物9714对血管性痴呆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理[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刘扬;血清Aβ与tau蛋白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7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86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