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医学文化观照下的抑郁症
发布时间:2022-02-20 02:57
忧郁是一种对负面社会生活刺激的正常情感体验,一旦忧郁情绪状态来由不明、持久不退则产生心境障碍,导致抑郁症。抑郁症常常伴随人的认知领域的偏差,具有活动动机和积极性受抑制的特点。抑郁症亦作忧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患先见于症状的描述,随后在西方医学疾病分类发展过程中被定义。本文首先考查了古希腊以降对抑郁症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在西方社会抑郁症患者的地位的几度沉浮。与此相对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同样先见于症状的记录,因其固有的独特医学发展模式,对该病的定义与分类有别于西方。本文通过对中医学古代文献的考察,中西方医学之间对抑郁症的诊断不存在一致的对应关系,抑郁症散在于中医学多种病状的记载之中,尽管对抑郁症认识的取径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对抑郁症相关症状的治疗方面却涵括诸多相似之处。在医学社会学视阈下,分析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社会文化基础、躯体化症状的文化内核以及性别与年龄差异等因素,有利于阐释精神疾患的文化相关性;宗教、伦理以及社会文化与抑郁症之间的盘根错节为客观地审度本病提供必要的人本关怀。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然存在着认知的差异,舶来品需要改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择取恰当的切入点,立足于本民族...
【文章来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似疾非疾之虞—抑郁症源流考
1 古典时期对忧郁症的描述
2 中世纪时期对忧郁症的贬抑
3 文艺复兴时期对忧郁症的解读
4 文艺复兴后期至十九世纪对忧郁症的认识发展与转向
5 现代医学对忧郁症的分析
二、另辟蹊径的临证实践—隐匿的抑郁
1 对“郁”的字源理解
2 中医古代文献中与抑郁症相对应病证的考查
2.1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关系
2.2 中医“百合病”与抑郁症的关系
2.3 中医“奔豚”与抑郁症的关系
2.4 中医“失志”与抑郁症的关系
3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抑郁症相关的描述
3.1 《内经》中关于情绪、情感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认识
3.2 古代文献关于情绪、情感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记载
4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抑郁症相关症状治疗案例
5 小结
三、医学社会学视野中抑郁症之审视
1 医学社会学背景下抑郁症的研究
2 医学社会学背景下抑郁症的特点
2.1 抑郁症的传统社会观念影响因素
2.2 我国抑郁症发病特点的社会心理基础
2.3 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文化根源
2.4 社会细胞—家庭对抑郁症的双向调节作用
2.5 女性与抑郁症
2.6 儿童与抑郁症
2.7 老年与抑郁症
3 宗教与抑郁症的藕断丝连
4 伦理对抑郁症的强制规范
5 隐喻对抑郁症患者的戕害
5.1 抑郁症的隐喻渊源
5.2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双重运作的新秩序
5.3 社会认同的被迫扭曲
6 抑郁症医学社会学研究的困境与展望
四、走向抑郁症的尽头—自杀
五、谪仙人与抑郁症的距离—生活与环境应激事件
六、抑郁症—哲学视野中的人类困境之一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价值偏差与共契[J]. 许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
[2]中国古代社会中身份规则的结构化和制度化研究[J]. 王欢. 史学集刊. 2006(02)
[3]无言的游魂——“理解自杀”札记之一[J]. 吴飞. 读书. 2005(07)
[4]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J]. 曲淼,唐启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01)
[5]社会因素与自杀[J]. 翟书涛. 医学与社会. 2001(06)
[6]焦虑和抑郁三种理论模式的研究进展[J]. 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01)
本文编号:3634173
【文章来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似疾非疾之虞—抑郁症源流考
1 古典时期对忧郁症的描述
2 中世纪时期对忧郁症的贬抑
3 文艺复兴时期对忧郁症的解读
4 文艺复兴后期至十九世纪对忧郁症的认识发展与转向
5 现代医学对忧郁症的分析
二、另辟蹊径的临证实践—隐匿的抑郁
1 对“郁”的字源理解
2 中医古代文献中与抑郁症相对应病证的考查
2.1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关系
2.2 中医“百合病”与抑郁症的关系
2.3 中医“奔豚”与抑郁症的关系
2.4 中医“失志”与抑郁症的关系
3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抑郁症相关的描述
3.1 《内经》中关于情绪、情感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认识
3.2 古代文献关于情绪、情感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记载
4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抑郁症相关症状治疗案例
5 小结
三、医学社会学视野中抑郁症之审视
1 医学社会学背景下抑郁症的研究
2 医学社会学背景下抑郁症的特点
2.1 抑郁症的传统社会观念影响因素
2.2 我国抑郁症发病特点的社会心理基础
2.3 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文化根源
2.4 社会细胞—家庭对抑郁症的双向调节作用
2.5 女性与抑郁症
2.6 儿童与抑郁症
2.7 老年与抑郁症
3 宗教与抑郁症的藕断丝连
4 伦理对抑郁症的强制规范
5 隐喻对抑郁症患者的戕害
5.1 抑郁症的隐喻渊源
5.2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双重运作的新秩序
5.3 社会认同的被迫扭曲
6 抑郁症医学社会学研究的困境与展望
四、走向抑郁症的尽头—自杀
五、谪仙人与抑郁症的距离—生活与环境应激事件
六、抑郁症—哲学视野中的人类困境之一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价值偏差与共契[J]. 许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
[2]中国古代社会中身份规则的结构化和制度化研究[J]. 王欢. 史学集刊. 2006(02)
[3]无言的游魂——“理解自杀”札记之一[J]. 吴飞. 读书. 2005(07)
[4]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J]. 曲淼,唐启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01)
[5]社会因素与自杀[J]. 翟书涛. 医学与社会. 2001(06)
[6]焦虑和抑郁三种理论模式的研究进展[J]. 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01)
本文编号:3634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6341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