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本文关键词: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相障碍 早发型 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起病年龄18岁的患者78例(抑郁发作38例,躁狂发作28例,混合状态2例,缓解期1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总病程、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史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双相障碍组AHRBI总分与攻击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38,119)vs.46(38,65),P0.05]。有自杀自伤行为患者与无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相比,起病年龄较大[14.0(10.0,17.0)vs.14.0(9.0,16.0)],总病程较短[12.0(1.0,65.0)vs.26.0(1.0,103.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自伤与起病年龄(OR=1.92,95%CI:1.20~3.02)、性别(OR=5.92,95%CI:1.48~23.52)、抗精神病药治疗史(OR=0.14,95%CI:0.02~0.66)、吸烟饮酒(OR=3.88,95%CI:1.40~10.84)、破坏纪律(OR=4.16,95%CI:1.08~16.08)等因素关联;破坏纪律与攻击暴力(OR=26.74,95%CI:4.16~171.68)、健康妥协(OR=6.66,95%CI:1.08~41.10)关联(均P0.05)。结论:早发型双相障碍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起病晚、女性、吸烟喝酒、破坏纪律是自杀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是保护性因素。健康妥协和攻击暴力是破坏纪律行为的危险因素。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卫生部精神卫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早发型 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I77B02)
【分类号】:R749.4
【正文快照】: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以反复发作的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为特点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力口,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解?。系统回顾发现,双相障碍终身患病率约为1%~2%[2],其中,约2/3双相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孟成;蚁金瑶;蔡琳;胡牡丽;王瑜萍;朱熊兆;姚树桥;;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芳;郑甜甜;刘燕晓;;褪色光度法测定酱类食品中的碘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2 裴志强,李亚军;从传染病防治知识测试结果看乡村医生培训工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李吾梅;刘道民;;马鞍山市2006~2008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检测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4 吴家兵;;我国恙虫病疫源地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5 武艳芬;史占林;付红琴;丁秀珍;;河北清苑地区12665名高考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调查[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9年04期
6 李小兰;胡叶;;鄂州市中医医院辖区2010年成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7 罗鑫;钟玲;;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分析[J];重庆医学;2012年04期
8 郭建刚;闫亮;滕怀金;;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展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传染病信息;2010年03期
9 王乔凤;陈苑莉;岑敏琼;;手足口病消毒隔离的防护措施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年10期
10 王乔凤;陈苑莉;柯春连;;手足口病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瑶琴;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诊断价值[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谢岷;基于Meta-Analysis的气象、土壤和田间管理因素对玉米氮素利用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步平;广东高校男生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策略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曾志嵘;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5 徐鹏;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于德宪;登革热监测方法的系列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7 宋琳莉;基于不同来源黄芩物质基础拮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王剑;乙型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蛋白质组学及临床诊断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9 吴兴华;广西贵港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应用实践与世界卫生组织乙脑监测手册的现场评估[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华;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估计人群日本血吸虫感染状态的数学模型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胡申琳;第三磨牙解剖形态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3 郝绍江;磁共振成像联合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杜囚鹏;胃蛋白酶原亚群测定与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孙瑛;中药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的系统综述以及序贯META分析检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李婧;雄性激素源性脱发发病相关因素及其与中医体质关系的调查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颖馨;山东省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变化及干预效果分析[D];济南大学;2011年
8 查震球;安徽省阜阳市恙虫病疫源地调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何婷婷;合肥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现况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冯文涛;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4期
2 杨会芹;姚树桥;朱熊兆;Randy P.Auerbach;John R.Z.Abela;;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用于中学生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昊;;双相障碍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6期
2 刘玉平;郑洪波;肖爱祥;李侠才;刘恩益;;双相障碍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24期
3 周云飞;刘铁榜;;双相障碍临床特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年01期
4 王晓萍;王宗琴;;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5 黄楠;陆峥;;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0年03期
6 倪红;邓钧;;43例双相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年21期
7 王晓萍;王宗琴;白雪光;;为什么青少年双相障碍容易误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8 洪武;方贻儒;;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1期
9 胡莺燕;方贻儒;;双相障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1期
10 ;脑部扫描可诊断双相障碍[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天梅;舒良;于欣;马崔;王高华;白培深;刘协和;纪丽萍;师建国;陈宪生;梅其一;栗克清;张鸿燕;马弘;;中国十省市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况调查[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白燕;;双相障碍新进展[A];玉溪市第四届精神科学术年会暨心身疾病综合治疗研讨会讲义汇编[C];2010年
3 钮富荣;钱敏才;;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治疗[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吴廷娟;关念红;;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相关因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汪作为;李则挚;王凌霄;吴志国;苑成梅;洪武;禹顺英;方贻儒;;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治疗前后微小RNA206基因表达水平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汪作为;李则挚;林治光;吴志国;苑成梅;洪武;李春波;方贻儒;;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李则挚;汪作为;禹顺英;张晨;易正辉;方贻儒;;双相障碍外周血白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蒋泽宇;李水洪;刘文滔;肖,
本文编号:533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53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