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对大鼠新颖寻求行为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对大鼠新颖寻求行为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新颖寻求 多巴胺 新颖物体识别 左旋多巴 SCH-23390
【摘要】:新颖寻求行为与药物成瘾、病理性赌博以及病理性购物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近年来新颖寻求行为已经得到药理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Cloninger认为脑内多巴胺活动可能与新颖寻求行为有着紧密联系。先前有关动物的研究显示高新颖寻求者面对新颖刺激时释放的多巴胺显著高于低新颖寻求者。有关临床医学和病理学研究发现,帕金森症患者在接受左旋多巴和其它药物治疗之后,明显出现了高新颖寻求行为者具有的基本特征。然而,这种行为特征的出现是来源于左旋多巴还是其它药物的作用,至今尚无确切结论。 左旋多巴是多巴胺前体物质。不同于多巴胺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左旋多巴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并在多巴脱羧酶作用下转变为多巴胺而发挥作用。因此,个体摄入左旋多巴,相当于摄入多巴胺,增加了脑内多巴胺活动的水平。另一方面,影响多巴胺受体的药物(例如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通过与多巴胺进行占位性竞争或降低受体敏感性,将会降低脑内多巴胺活动的水平。因此,脑内多巴胺的活动浓度可以通过注射不同剂量的左旋多巴、多巴胺D,受体拮抗剂进行调节。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健康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广泛使用的新颖偏好测试中的新颖物体识别范式,来检验脑内多巴胺活动是否对个体新颖寻求行为产生影响。实验采用5×2×3混合设计,其中脑内多巴胺的活动水平有五个水平,分别为左旋多巴50mg/kg、左旋多巴25mg/kg、生理盐水、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0.03mg/kg、SCH-233900.1mg/kg、物体的新颖性有两个水平,分别为新颖物体和熟悉物体;物体探索的时间阶段有三个水平,分别为0-2分钟、2-4分钟、4-6分钟。反应变量是对新颖物体和熟悉物体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频率。我们的研究假设是随着左旋多巴注射剂量的增加,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增加时,大鼠的新颖寻求行为将会加强,这样它们对新颖物体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频率都将增加;随着多巴胺D1拮抗剂SCH-23390注射剂量的增加,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降低时,大鼠的新颖寻求行为将会减弱,这样它们对新颖物体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频率都将减少。 本研究的实验采用成年雄性大鼠作为被试,总共40只。每种实验条件下共有8只大鼠,并且单独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过程采用佳能摄像机进行拍摄。所有视频使用软件Enthovision XT8.0进行分析之后获得两个反应变量的数据,然后使用软件SPSS16.0分析自变量和反应变量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探索时间阶段,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对新颖寻求的影响不同。在0-2分钟和2-4分钟时间阶段,与正常水平相比的大鼠相比,当注射左旋多巴,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高于正常水平时,大鼠对新颖物体探索的接触时间均表现为随着多巴胺活动的升高而增加,到达最高点之后,随着多巴胺活动的升高而减少;接触频率均表现为随着多巴胺活动的升高而增加。在0-2分钟时间阶段,当注射SCH-23390,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时,大鼠的新颖寻求,不论是新颖物体的接触时间还是接触频率,均未出现显著的变化。在2-4分钟时间阶段,接触时间随着多巴胺活动水平的下降而减少;接触频率随着多巴胺活动水平的下降而降低,到达最低点之后,然后随着多巴胺活动水平的下降而增加。在4-6分钟时间阶段,当注射左旋多巴,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高于正常水平时,大鼠对新颖物体探索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频率随着多巴胺活动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当注射SCH-23390,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时,大鼠对新颖物体探索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频率,均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总的来说,在0-2分钟和2-4分钟时间阶段里,新颖物体的接触时间随着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脑内多巴胺活动处于高于正常的一定水平时达到一个峰值,然后接触时间随着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呈现偏态的倒U型;同时,当脑内多巴胺活动处于低于正常的一定水平时对新颖物体的接触频率随着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存在一个低谷,然后接触频率随着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呈现偏态的U型。
【关键词】:新颖寻求 多巴胺 新颖物体识别 左旋多巴 SCH-2339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8.4;R749.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一、文献综述8-11
- (一) 新颖寻求的定义8-9
- (二) 新颖寻求的研究方法9-11
- 二、绪论11-15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二) 研究范式和实验设计12-14
- (三) 实验假设14-15
-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5-17
- (一) 被试15
- (二) 实验材料和药品15
- (三) 实验设计及程序15-16
- (四) 数据记录16-17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7-26
- (一) 生理盐水与盐酸的差异性检验17
- (二) 在不同时间阶段,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下大鼠对新颖、熟悉物体探索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频率17-18
- (三)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8-26
- 五、结论26-28
- (一) 左旋多巴和SCH-23390对NS行为的影响26-27
- (二) 未来展望27-28
- 参考文献28-36
- 附录36-42
- 致谢42-44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宜鑫,张泥澄;帕金森氏病的临床和治疗进展[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4年01期
2 张兰菊;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J];日本医学介绍;1994年12期
3 林中华,金明,卢玉振;左旋多巴对Trinder反应的干扰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1996年03期
4 李燕丽,苗靖,薛春兰;马齿苋治疗黄褐斑药学机理的探讨[J];天津药学;1996年03期
5 宋艳霞,邢海平,陈克能;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对巴金森病的影响[J];临床荟萃;1998年08期
6 王新德;原发性帕金森病治疗的建议(1998年)[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7 何家声;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二例[J];铁道医学;1999年01期
8 罗毅,王新德;原发性帕金森病治疗的建议(1998年)[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年01期
9 李胤;帕金森病的治疗[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孙斌,蒲传强,吴卫平,戚晓昆,于生元,朱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失常[J];中华内科杂志;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华;刘春风;张鸿;苏敏;;左旋多巴对健康老年大鼠的神经毒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兴莲;;创新教育观念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多巴教委素质教育一瞥[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3 王国权;赵忠新;赵瑛;;褪黑素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孙圣刚;徐岩;曹学兵;;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卫华;王玉平;王向波;谢淑萍;袭淑琴;欧阳取平;;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2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程葆华;刘树伟;邴国英;李振平;;D-β-羟基丁酸对6-羟基多巴引起的PC12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7 王枫;赵永渡;刘彦龙;;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赵永波;王乔树;王枫;张贵寅;关振中;;高频刺激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邓学军;孙圣刚;曹学兵;李红戈;梁直厚;;c-jun 在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中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陈生弟;刘卫国;陈琰;陆国强;梁梁;徐洁懿;;左旋多巴对C17.2神经干细胞的毒性作用及部分抗帕金森病药物神经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娟;多巴4000多户农户受益“百企联百村”项目[N];西海农民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薛原;中国田径蓄势多巴[N];人民日报;2000年
3 覃永年;多巴基地全面走出困境[N];中国体育报;2003年
4 ;多巴哥加勒比的美丽小岛[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记者 孟军;多巴体育基地成为“国家级”[N];青海日报;2003年
6 张中桥;培补肝肾药可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梁雪芹;陈锋;抗帕金森病新药托卡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宋海平;多巴基地和李刚获殊荣[N];青海日报;2008年
9 记者 朱建军 逮寒青;马家军十上多巴高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0 孟军;多巴基地:打造世界一流训练基地[N];青海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茜;多巴结构用于材料表面的仿生修饰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王国权;PC12细胞、稳定表达TrkA的Cos-7细胞在神经生长因子刺激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褪黑素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3 沈琰;成年大鼠去多巴胺能神经元支配的纹状体和胚胎小鼠腹侧中脑发育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江珊;多巴色素异构酶调节DHICA介导的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李锐;小胶质细胞介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及干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6 张巍;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保护中的可塑性变化[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7 贾晓晶;帕金森氏病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胞二磷胆碱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林浩;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去神经支配纹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帕金森病人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王彦春;“双固一通”针法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10 姜宏;中枢神经系统铁代谢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思;脑内多巴胺活动水平对大鼠新颖寻求行为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2 高动动;多巴仿生粘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D];东华大学;2013年
3 徐强;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拮抗6-OHDA诱导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4 陈锦华;MPP~+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5 尹伟华;左旋多巴诱导运动障碍和症状波动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毛善英;左旋多巴对偏侧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D_2受体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7 林向成;氨基酸和多巴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新体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冰;左旋多巴对难治性屈光参差性弱视视力、色觉治疗效果的观察[D];青岛大学;2001年
9 王锦玲;含多巴胺共聚物的合成及组装行为[D];苏州大学;2014年
10 李小静;多巴胺介导的磷脂/Ⅰ型胶原/REVD涂层的构建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33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53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