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灾后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发布时间:2017-07-20 03:09

  本文关键词:灾后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孤儿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发展 认知神经 心理援助


【摘要】:灾后孤儿亲历双重重大创伤,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高发群体;同时,巨大创伤对其认知功能和行为模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拟以灾后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PTSD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具体如下:(1)采用序列研究设计,展开灾后孤儿PTSD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其PTSD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时程特点;(2)展开横断研究,考察灾后孤儿认知发展特点,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其PTSD发生发展的心理行为机制;(3)采用眼动和脑电技术展开比较研究,考察罹患PTSD孤儿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将对今后的灾后孤儿安置及心理援助提供科学建议;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制定心理干预的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力争为今后孤儿的创伤心理的诊断、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和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Department
【关键词】孤儿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发展 认知神经 心理援助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36B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31100754)资助
【分类号】:R749.5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我国是灾害多发的国家。1908年至2008年的100年间,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重大自然灾难中,我国占有4起(Udomratn,2008)。自2008年以来,我国重大的自然灾害就达八起。5·12地震灾害留下了上千名孤儿。另外,200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由于父母意外事故、病故等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甘景梨,高存友,杨代德,张伟红,杨春;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P_(300)及其与心身症状相关性的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5年04期

2 赵冬梅;申荷永;刘志雅;;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3 陈雪峰;王日出;刘正奎;;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4 汪艳;张兴利;朱明婧;谭纪村;石卉;孙姗姗;施建农;;自尊在四川地震孤儿的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5 扶长青;张大均;;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9期

6 柳铭心;汪艳;张兴利;朱明婧;施建农;;异地安置5·12汶川大地震孤儿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朱明婧;张兴利;汪艳;谭纪村;石卉;孙珊珊;施建农;;汶川地震孤儿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自我意识[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8 张本,王学义,孙贺祥,马文有,徐广明,于振剑,孟雪梅,刘秀花,刘晓芸,李秀芝;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身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1期

9 张本;张凤阁;王丽萍;于振剑;王长奇;王思臣;郭印川;徐广明;岳玲梅;苗丽玲;马文有;姜涛;张朝新;王馨;牛俊红;;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冰;张惠;;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刍议[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陈倩;;灾害性心理应激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机制——临床心理学的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吕吉;吴坎坎;;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于冬青;;灾后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王海英;唐佶;;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灾后心理救助方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严文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特点及思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王润斌;肖丽斌;;体育运动介入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理论探索[J];第一健身俱乐部;2009年12期

8 袁崎;寿刘星;;从社会支持看地震灾区儿童德育教育[J];改革与开放;2009年08期

9 潘维;管玲;徐敏;;游戏治疗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3期

10 张理义;宋梓祥;李光耀;涂德华;陶凤燕;张广亚;陈春霞;;地震灾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分析及其干预性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亭亭;吕慧英;扶长青;陈玉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芳;基于情景分析与CBR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2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邹薇;尼基塔斯·侯尼亚迪斯《记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宁丽;社会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5 李一员;自然灾难改变儿童的利他行为[D];西南大学;2013年

6 李戬;生命教育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之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陈婷婷;视觉运动追踪中的信息整合过程[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8 吴俊;基于免疫遗传进化理论的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跃迁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9 贾兆宝;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10 梁菲菲;中文词切分认知机制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妙红;儿童期性侵犯受害者不同创伤反应的应对策略[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刘琦;泥石流灾后中学生PTSD共病重症抑郁症状及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周阳;灾后心理援助的系统动态学分析及管理对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从可兵;氮杂氟硼二吡咯的衍生物合成与光性能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慧如;福利院学龄孤儿同伴关系的质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6 宋端铱;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7 杨其其;汶川震灾后青少年心理精神重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蒋林洁;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智勇;战争相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10 任清涛;突发灾难事件中现场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前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洁,伍亚民;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创伤记忆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2 程辉;崔秋文;;地震灾害的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期

3 谢启文;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健康的神经内分泌学基础[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3年01期

4 李凌江,杨建立;精神创伤性记忆的生物学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4期

5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李燕燕;刘开琼;;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7 李磊琼;;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与转变过程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8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林长跃;分离性障碍及其检测方法[J];上海精神医学;1996年02期

10 吴艳茹,肖泽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相关临床问题[J];上海精神医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久来;吴德;;儿童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J];安徽医学;2008年05期

2 黄玉华;黄倩;张佩超;姜雪莲;白国欣;;预防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11期

3 计鸣良;;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儿童[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年04期

4 蒋霞;何健;王成;潘卫民;李铿;康芬艳;;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4期

5 张本,王学义,孙贺祥,马文有,徐广明,于振剑,孟雪梅,刘晓芸,刘秀花;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2期

6 贾福军;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0年02期

7 赵筱昱;孙月吉;李倩;齐心;;童年癌症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生活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6期

8 张本;张凤阁;王丽萍;于振剑;王长奇;王思臣;郭印川;徐广明;岳玲梅;苗丽玲;马文有;姜涛;张朝新;王馨;牛俊红;;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6期

9 柳铭心;汪艳;张兴利;朱明婧;施建农;;异地安置5·12汶川大地震孤儿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董小燕;赵品良;史占彪;;5.12地震一年后北川灾区8-14岁儿童创伤症状及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源泉;高峰强;宫瑞莹;;震区丧亲儿童羞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池迎春;廖成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季红燕;洪芳;徐仕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识别——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A];玉溪市医学会第十六届儿科学术大会资料汇编[C];2011年

4 邱育平;张业祥;王艳琴;肖黄宜;孙玲;魏波;;江西省万载县芳林小学爆炸案幸存小学生PTSD调查[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杨海波;陈宗阳;文宇翔;;震后PTSD儿童有意遗忘效应的特点[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安媛媛;伍新春;;汶川地震后1年-2.5年青少年PTSD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媛媛;儿童期经历创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认知损害及脑影像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朱菊红;舟曲泥石流灾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朱秀杰;舟曲泥石流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4 梁瑞媚;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5 陈静;青年群体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间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易文英;儿童期创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的调查[D];中南大学;2012年

7 赵子丛;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与眼区情绪识别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5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565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2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