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远期研究
本文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远期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患者认知功能远期损害的原因、记忆损害的特点及其与痴呆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精神科就诊的40例PTSD患者为PTSD组,患者均符合DSM-IV-TR诊断标准,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4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为焦虑组,40例抑郁症患者为抑郁组以及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行常规身体检查的40例正常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患者入组后分别完成一系列的评估,包括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威斯康星卡片(WCST)、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韦氏记忆测试(WPS-R)、事件相关电位(ERP)。所有测量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PTSD组与焦虑组、抑郁组及对照组各组间记忆功能的损伤差异及其与记忆障碍的关系。结果:1 PTSD组与焦虑组、抑郁组及对照组各组性别、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无统计学差异(P0.05)。2焦虑组、抑郁组患者HAMA评分、HAMD评分高于PTSD组及对照组,而PTSD组HAMA评分、HAMD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HAMA评分高于抑郁组,抑郁组HAMD评分高于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TSD组WAIS-RC评分显著低于正常组、抑郁组及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郁组及焦虑组WAIS-RC评分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及焦虑组WAIS-R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4 PTSD组患者PCL-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抑郁组及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郁组及焦虑组则高于对照组(P0.05),而抑郁组及焦虑组两组PCL-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5 PTSD组(C、R、DC、DR)成绩低于对照组、抑郁组及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郁组及焦虑组(C、R、DC、DR)成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及焦虑组(C、R、DC、D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6 PTSD组患者WCST7项目因子中的总应答数(Ra)、错误应答数(Re)显著高于对照组、抑郁组及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抑郁组及焦虑组Ra、R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完成分类数(Cc)、正确应答数(Rc)、持续错误数(Rpe)、非持续性错误数(n Rpe)、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的应答数(Rf)无统计学差异(P0.05)。7 PTSD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较抑郁组、焦虑组及对照组长,波幅低于抑郁组、焦虑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PTSD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抑郁组及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郁组、焦虑组及对照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重大精神创伤是导致PTSD患者记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且创伤症状越重,患者记忆损害程度越严重。2 PTSD患者额叶抽象思维记忆能力损害严重,患者普遍存在执行功能障碍,执行功能障碍与PTSD临床症状无相关性,从而提示PTS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不受其它因素影响,是独立存在的神经症状之一。3 PTS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可能是引起患者记忆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认知功能下降同样是PTSD原发性症状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结果。4 PTSD患者存在明显的记忆功能损害,患者表现为视觉再生、理解记忆、延迟记忆及视觉再生障碍,且其记忆损害较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严重。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认知功能 远期损害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前言9-10
- 材料与方法10-14
- 结果14-16
- 附图16-18
- 附表18-20
- 讨论20-22
- 结论22-23
- 参考文献23-25
- 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的远期研究进展.25-32
- 参考文献28-32
- 致谢32-33
- 个人简历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二)[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2 何梅,陈军,冯正直;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方式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2期
3 徐勇,张克让,杨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与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4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5 潘光花,王鹏;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6 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8期
7 王志阳;汤月芬;施慎逊;;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内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6期
8 杨甫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及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15期
9 李琼;;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科技风;2008年01期
10 王海龙;陈斌;白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个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t,
本文编号:592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592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