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品行障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7-08-05 19:30

  本文关键词:品行障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现状与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品行障碍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任务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摘要】: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儿童青少年期最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本文主要对CD的基于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指出了未来CD脑成像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CD的脑功能特征的改变提供帮助和指导。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品行障碍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任务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分类号】:R445.2;R749.94
【正文快照】: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儿童青少年期最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模式,如攻击他人、偷窃、破坏行为、离家出走、逃学等问题[1]。根据个体起病时间的早晚(以10周岁为分界点),CD可以分为早发型(early-onset,EO)或儿童型(childhoo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朋朋;张劲松;夏卫萍;廖祥鹏;;品行障碍青少年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雪玲;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脑网络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文庆;杜亚松;;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年01期

2 谢生辉;牛广明;韩晓东;乔鹏飞;;抑郁症磁共振脑功能应用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年06期

3 王朋朋;张劲松;;儿童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神经病理机制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4年02期

4 姜建;李院华;龚洪翰;高磊;戴西件;;抑郁症患者脑局部一致性的静息态磁共振研究[J];江西医药;2011年06期

5 张彬;邓红霞;李海芳;;应用两阶段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动态因果模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年04期

6 Xia Wu;Lele Xu;Li Yao;;Big data analysis of the human brain's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based on fMRI[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年35期

7 王峗;吴斌;李纾;周媛;;公平的神经基础[J];科技导报;2015年09期

8 吴秀勇;吴效明;彭红军;宁玉萍;吴凯;;抑郁症及焦虑障碍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5年03期

9 周志焕;孙小洁;毕海;;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抑郁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4年04期

10 裘志军;陈旨娟;田心;;颞叶癫痫发作期患者过度放电起始区及脑电的传递方向[J];山东医药;2014年1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梓菁;基于多元Granger因果分析的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薛婷;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大脑静息状态异常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志江;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结构及任务效应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4 吴国榕;基于神经影像的多尺度动态有向连接理论与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郭浩;抑郁症静息态功能脑网络异常拓扑属性分析及分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宝娟;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脑连接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陈琛;男性青少年罪犯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及与5-HT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石湖清;首发未服药重性抑郁症在情绪面孔加工任务和静息态下的脑网络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9 王苏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神经网络的功能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张会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症状维度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方虹;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学生执行功能特点及脑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董明凯;针刺少阳经穴对偏头痛患者疼痛矩阵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方林;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fMRI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4 唐丹丹;冲突适应的神经动态[D];西南大学;2013年

5 王振宇;脑电信号伪迹去除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蒋涛;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视觉额顶网络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黎源;基于脑电的功能网络非线性构建和统计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欣;不同动机特质静息态下低频振幅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王云霞;静息态fMRI有效连接方法及其在双相障碍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10 王芳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脑功能网络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凌雪英;潘集阳;;抑郁症的脑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2 刘想林;王玉忠;刘海洪;刘哲宁;周文斌;;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弥散张量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1期

3 姚树桥;刘衔华;赵巍峰;杨文辉;谭芙蓉;;抑郁症患者的自传体记忆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7期

4 梁夏;王金辉;贺永;;人脑连接组研究:脑结构网络和脑功能网络[J];科学通报;2010年16期

5 王丽;姚志剑;卢青;刘海燕;滕皋军;;静息态下复发抑郁症患者海马的功能连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6 潘园园;端义扬;徐乐平;;抑郁症脑影像学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7 邸新;饶恒毅;;人脑功能连通性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7年01期

8 王志强,罗和春;抑郁障碍患病情况的中国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0期

9 刘衔华;姚树桥;肖晶;杨娟;;抑郁症患者的自传体记忆特征及其应用自传体记忆测验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10 郭文斌,姚树桥;认知偏差与抑郁症[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建军;青年抑郁症患者脑的三维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唐劲松;早发精神分裂症神经网络连接障碍的磁共振研究以及重性精神疾病DNA拷贝数变异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3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罗英姿;冗思在青少年抑郁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冬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反应抑制功能的磁共振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许新梅;基于功能磁共振的脑功能连接分析及在癫痫病理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王凤;抑郁症自传体记忆搜寻和精加工阶段的fMRI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韬园;品行障碍的诊断等问题[J];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02期

2 王跃升,孟彬,郭昕,孙玉国;39例青少年品行障碍的行为特点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年02期

3 吴梓雄;;亲源性品行障碍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08期

4 魏利娟,任丽,缪旭云;护理程序在1例品行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年12期

5 张小乔;;儿童的品行障碍及成因[J];父母必读;1992年12期

6 陆小英;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研究综述[J];医学与哲学;2001年09期

7 邱传谦;;品行障碍患儿父母养育方式及应付方式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8 付树旺;秦爱粉;高明秀;唐鹏举;田晓馨;朱宏日;蔡红霞;;品行障碍原因分析与相应干预措施[J];河北医药;2006年12期

9 陈立民;张卫;姚杜鹃;徐明惠;;西方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干预研究评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10 高欣;黄颐;;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国林;白忠义;王威;于兰芳;;品行障碍司法鉴定一例报告[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陈立民;张卫;;西方关于青少年和儿童品行障碍干预研究的新进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付树旺;秦爱粉;高明秀;田晓馨;蔡红霞;朱宏日;;66例品行障碍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虞琳;;对Tourette综合征合并品行障碍临床特征的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兰;品行障碍 儿童身心健康的大敌[N];工人日报;2001年

2 翟金国 赵靖平;品行障碍≠坏孩子[N];健康报;2005年

3 赵旭东 博士;合理调控行为 预防品行障碍[N];云南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吴红月;中小学生“品行障碍”值得关注[N];科技日报;2011年

5 实习记者 赵书勇;12岁残障娃复学无门[N];昆明日报;2012年

6 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 杨放如;从晓勇逃学与离家出走说起[N];大众卫生报;2002年

7 付东红;“多动症”可延至青春期[N];健康报;2006年

8 汪智慧;父母期望高 孩子易抑郁[N];家庭医生报;2007年

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 张劲松;“超级捣蛋”的孩子 脑内藏玄机[N];健康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戴刚;你去做过“心理体检”吗?[N];哈尔滨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海燕;品行障碍青少年的反馈相关负波效应[D];中南大学;2013年

2 郑玲林;品行障碍儿童的情绪加工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庆芳;多动症与品行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骁;青少年期发病的品行障碍的大脑皮层厚度与折叠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杨翠;品行障碍中学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26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626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1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