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双相障碍Ⅰ型与Ⅱ型抑郁相患者脑血流量差异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双相障碍Ⅰ型与Ⅱ型抑郁相患者脑血流量差异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相障碍Ⅰ型 双相障碍Ⅱ型 抑郁相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脑血流量
【摘要】:背景: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 Ⅰ型与Ⅱ型抑郁相的神经机制是否存在差异仍不清楚。一些证据表明,BD患者不同的临床相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会有不同的变化,CBF改变可能映射出双相障碍两亚型之间的差异。多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的研究均显示BD患者CBF有病理变化。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 L)是一种无创的用以检测CBF的技术,并且已被用于多项抑郁症的研究,可能是阐明BD-Ⅰ型与Ⅱ型抑郁相神经机制的有效方法。目的:采用ASL技术证实BD-Ⅰ型与Ⅱ型抑郁相CBF的不同,为BD-Ⅰ与BD-Ⅱ的分型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包括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Ⅳ-TR)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45名,其中有21名双相障碍Ⅰ型抑郁患者(bipolar disorder type Ⅰ in depression, BD-Ⅰ-D),24名双相障碍Ⅱ型抑郁患者(bipolar disorder type Ⅱ in depression, BD-Ⅱ-D)以及正常对照23名。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结构像及ASL检查。BD-Ⅰ-D与BD-Ⅱ-D患者的血流图分别与正常对照的血流图做双样本t检验分析,双相两亚型之间的血流图也进行双样本t检验分析。分析三组CBF结果并分别与年龄、教育年限、心境障碍问卷(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 MDQ)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次分析结果以P0.05作为有显著意义的标准。结果:与正常对照的血流图相比,BD-Ⅰ-D患者在双侧尾状核头区有显著的CBF增加(P0.05, AlphaSim校正,簇248),而BD-Ⅱ-D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没有发现显著不同(P0.05)。 BD-I-D患者与BD-Ⅱ-D患者的CBF图比较发现,BD-Ⅰ-D患者在左侧尾状核、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及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区域有显著CBF增加(P0.05, AlphaSim校正,簇24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尾状核、ACC及PFC的CBF的变化与年龄、教育年限、MDQ评分没有显著相关(P0.05),但尾状核与ACC的CBF均与HAMD评分成负相关(P0.05),而PFC的CBF变化与HAMD评分没有显著相关(P0.05)。尾状核与ACC两区域的CBF随着HAMD评分的增加而降低,HAMD评分为尾状核(调整的决定系数=0.113, P=0.014)与ACC(调整的决定系数=0.082,P=0.032)两区域CBF变化的唯一预测因子。结论:ASL可以作为区分BD-Ⅰ与BD-Ⅱ以及BD-Ⅰ患者与正常人的敏感指标;抑郁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影响CBF。
【关键词】:双相障碍Ⅰ型 双相障碍Ⅱ型 抑郁相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脑血流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4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缩略语10-14
- 1 引言14-19
- 1.1 双相障碍概述14-15
- 1.2 有关BD-Ⅰ与BD-Ⅱ的神经生物学研究15-16
- 1.3 BD的CBF改变16-17
- 1.4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原理及优越性17
-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研究目的17-19
- 2 对象与方法19-24
- 2.1 研究对象19-22
- 2.2 数据分析22-24
- 3 结果24-39
- 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24-25
- 3.2 血流图比较25-27
- 3.3 BD患者尾状核、ACC及PFC的CBF分别与年龄、教育年限、MDQ评分和HAMD评分的多元回归分析27-35
- 3.4 常对照尾状核、ACC及PFC的CBF分别与年龄、教育年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35-39
- 4 讨论39-42
- 5 结论42-43
- 6 创新性和局限性43-44
- 6.1 创新性43
- 6.2 局限性43-44
- 参考文献44-54
- 综述54-67
- 参考文献60-67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昊;;双相障碍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6期
2 刘玉平;郑洪波;肖爱祥;李侠才;刘恩益;;双相障碍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24期
3 周云飞;刘铁榜;;双相障碍临床特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年01期
4 王晓萍;王宗琴;;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5 黄楠;陆峥;;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0年03期
6 倪红;邓钧;;43例双相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年21期
7 王晓萍;王宗琴;白雪光;;为什么青少年双相障碍容易误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8 洪武;方贻儒;;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1期
9 胡莺燕;方贻儒;;双相障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1期
10 ;脑部扫描可诊断双相障碍[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天梅;舒良;于欣;马崔;王高华;白培深;刘协和;纪丽萍;师建国;陈宪生;梅其一;栗克清;张鸿燕;马弘;;中国十省市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况调查[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白燕;;双相障碍新进展[A];玉溪市第四届精神科学术年会暨心身疾病综合治疗研讨会讲义汇编[C];2010年
3 钮富荣;钱敏才;;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治疗[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吴廷娟;关念红;;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相关因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汪作为;李则挚;王凌霄;吴志国;苑成梅;洪武;禹顺英;方贻儒;;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治疗前后微小RNA206基因表达水平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汪作为;李则挚;林治光;吴志国;苑成梅;洪武;李春波;方贻儒;;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李则挚;汪作为;禹顺英;张晨;易正辉;方贻儒;;双相障碍外周血白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蒋泽宇;李水洪;刘文滔;肖,
本文编号:718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718227.html